成都一周游

贵州游侠

一、洛带古镇

到过成都多次,周边的古镇基本上都走过了,但龙泉驿区的洛带古镇却一直未能到达,对此也一直心心念念。

6月29日凌晨,从贵阳乘坐绿皮车卧铺前往成都,中午到达成都西站。乘地铁4号线抵达西河站,转乘129路公交车去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东郊,有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据说镇域人口4.5万的百分之85都是客家移民后裔。古镇以一条老街贯穿西北与东南。

走进一个城门楼建筑,砖拱门洞上面有“甑子场”金色大字。门楼四角飞翘,屋顶脊梁上有装饰图形。

  

  

  

  

传说清朝时期因战乱致使四川人口锐减,朝廷开展“湖广填四川”政策,远道而来的广东移民惊喜于洛带的富庶,将其视为一口盛满白米饭的大甑子,称其为“甑子场”。口碑所致,引来赣、湘、鄂等地移民纷至沓来。古镇渐渐繁华。

这座城门楼始建于清代,2005年依原样用古旧建材复建。

前行左侧转角有一座二层古建筑,造型优美。

  

右侧有二层木楼,其二层有通长的前走廊。沿街前行都是一至二层的木制老建筑。

  

  

  

前行左侧出现一座有三个拱门的门楼建筑,这里是“湖广会馆”,高处有“禹王宫”竖排蓝底金色大字,其上有一白头老翁端坐,两侧有龙头。下面有湖广会馆金字牌匾。两侧有金色泥塑人物故事图案。禹王宫旁边有白云形状的泥塑。门拱一圈有灰色泥塑。现在表面涂抹一新。门楼两侧是木制二层楼。

  

  

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8年(1743年),由湖广(湖南、湖北,非湖南与两广)籍移民筹资兴建。供奉治水英雄大禹,因此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宫”。1912年毁于大火,次年集资复建。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广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有戏台、前堂、正堂、厢房等建筑。占地面积2828平方米,馆内现存清乾隆24年(1759年)至光绪8年(1882年)的碑刻11通,据说虽然馆内没有下水道,但即使大雨滂沱时,尽管街上已经雨水漫涨,馆内天井从来不见水漫,为该馆的一大奇迹,民间有“大禹、李冰、龙王在此,水怪岂敢兴风作浪?”之说。

  

  

  

  

馆内现为“龙泉驿区博物馆”,地图显示洛带古镇为明清时期成都东大道之两条必经之路之一。而“龙泉驿”以驿站名为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馆内有许多化石、新石器时期的石、玉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东汉石期的陶器。

  

  

  

  

  

  

  

  

走出禹王宫继续前行一段,右侧有高大的砖砌高墙,呈现门楼状却无门洞,中间下部有巨大泥塑龙头,两侧有泥塑麒麟图案,其上有“万寿宫”瓷嵌金边蓝底金色大字。

  

  

  

  

  

这里是江西会馆的后面,会馆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有江西籍移民筹资兴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座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万年台、院坝、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为复合四合院,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万年台是2000年修建的。

转至前面,有很大的院坝,前殿为一层,有“江西会馆”黑底白色大字牌匾。再前面有一座现代牌坊,对面则是“万年台”大戏台。为两层檐硬山顶建筑,修建样式倒还是古色古香。

  

  

  

万寿宫大门紧锁,无法进入,门上也没有说明。

在背对万寿宫大门的左侧数百米处,有一座高大城门状楼阁,叫做“五风楼”,看似新建,现在是游客中心。其后面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水塘。

  

  

在面对万寿宫的右前方,有一座土楼,按福建土楼的外形修建,里面有四层,张灯结彩。

  

  

  

  

返回主街继续前行,看到街道对着一座有多重弧形封火墙的古建筑,走过去看到街道向左转弯,古建筑是“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于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移民兴建,又名“南华宫”。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座北朝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复四合院结构,占地面积2510平方米。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独特的封火墙融入了岭南和巴蜀建筑风格。

  

  

  

  

  

  

  

  

  

  

  

由于迁徙的特性,客居他乡的人们无论扎根到何处,为了生存和相互帮衬,都会建立同乡会馆。在西蜀大地上,曾经建有近2500座移民会馆,其中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在每个乡镇几乎都是标配,总数近1400座。会馆是他乡人怀乡祭祖、聚会议事、兴商办学的重要公共场所。也是客居他乡的人们报团取暖,抵御当地人可能进行之欺辱的场所。甚至在国外也有相似的会馆。

向东走出古镇。

  

过公路,左侧有一座四方形五层楼阁,称之为“四方塔”。是2005年修建的。

  

  

  

沿路南行,不远处有一座会馆,就是“川北会馆”。会馆地面高出公路路面两米多,两侧均有阶梯。门楼有三个砖拱门。走上去,回头可以看到广东会馆的高封火墙和前楼楼顶。

  

  

这里作为洛带会馆群的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内也有一座戏楼。

  

现在馆内是“川东首驿 万里传书 龙泉驿与古代邮驿文化主题展”。

  

  

  

  

  

  

  

  

  

  

  

  

  

  

川北会馆原名三邑会馆,2000年从成都市锦江区卧龙桥异地原貌搬迁至此,原会馆重建于清同治年间,由旅蓉川北籍商贾、士绅等筹资兴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主体建筑由大殿和乐楼构成,占地面积2771平方米,总体布局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融合中国传统会馆于川北民居建筑风格。

返回古镇向右行走,在一三岔路口有一座砖塔,三层六角。上层各角有盘龙,下部有碑,名为“惜字会碑”。

  

  

  

右行也是一条古老街道,地面还是原来的石板。

  

  

前行过公路就到了“燃灯古寺”,前殿悬山顶,面阔五间。屋顶有泥塑装饰。

  

入内看到二重檐大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高3.2米的释迦摩尼坐像,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铜像。各高2.5米。侧门上有“威镇蜀江”黑底金色牌匾,落款为嘉庆六年。大雄宝殿背面是“韦陀殿”。

  

  

   其后为韦陀殿,是五开间歇山顶。

  

        再后的大殿比较奇特:房屋中间为普通古代房屋建筑,两侧另加飞檐翘角,中间屋面靠两端加一道纵向矮墙。转至后面一排柱子都是方形石柱。此为“观音殿”。

  

  

燃灯寺早在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就已经建祠,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钦赐寺名曰“瑞应祥园”。清代中叶后供奉生铁燃灯佛一尊。生铁燃灯佛的身体上的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个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后悉数点燃,浑身通亮。信徒身体不适时在相应穴位点燃其灯,可以消灾祛病。远近闻名,因此更名“燃灯寺”至今。

院内有大量清代碑刻和一口明代大钟。

  

  

  

时间已经不早了,在街上吃了肥肠面,然后在附近住宿,70元,条件较好。当天最高气温33度。

(游览日期:2024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