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改革背景
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是逐步形成的。随着罗马帝国吞并了在数个世纪里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化和古老统治形式的希腊化东方(尤其是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的叙利亚),受到亚历山大帝国废墟的影响,罗马帝国开始慢慢吸收这些地方的文化和传统。
最初的罗马皇帝称为第一公民,是罗马共和体制下的特殊尝试,但是随着托勒密和萨珊波斯的神佑君主制的传入,罗马皇帝们开始慢慢倾向于这种制度。3世纪前半期的皇帝埃拉伽巴路斯还是悄悄戴上皇冠,后半期的奥勒良更是公然戴上皇冠,建立起了专制政治。到了戴克里先时代,受波斯帝国的影响,神佑君主制已经趋于完善,而3世纪危机和军事混乱极大地瓦解了帝国传统的权力结构,戴克里先得以无甚阻力开始建立一套配合神佑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02
戴克里先的皇权改革与四帝共治
戴克里先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首先便是将波斯奢华而有繁琐的宫廷礼仪引入罗马,皇帝的一切被神圣化,臣仆面见皇帝时被要求跪拜。
戴克里先头部雕像
为了统治庞大且文化复杂的帝国,戴克里先采用了四人权利构成的四帝共治体系。帝国的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奥古斯都统治,每个奥古斯都由一个凯撒辅佐。两个奥古斯都权利相等,而凯撒则是他们的臣属,四人被视作唯一帝国的统治者,所有法令均以四人名义共同签发,所以很多有名望的学者比如柏里和瓦西列夫都认为四帝共治并不意味着帝国的分裂,四人为同一个国家的利益工作,国家仍然统一。每隔一段时间,奥古斯都都必须放弃头衔并传给凯撒,并再选出一个新的凯撒。
戴克里先是东部的奥古斯都,驻地在尼科米底,统治着亚洲各行省和埃及,他的凯撒是迦勒里乌斯,统治着巴尔干和多瑙河诸省,驻萨瓦河上的西尔米乌姆。西部奥古斯都是马克西米利安,统治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驻米兰;西部凯撒是康斯坦提乌斯·克洛卢斯,统治高卢和不列颠,驻地在今天的特里尔和约克。
四帝共治雕塑
03
行省改革
早期的罗马行省面积较大,行省总督权利也很大,不少行省总督成为皇位觊觎者继而引发内乱,戴克里先获得政权时帝国共有57个省,随后这些省被重新划为96个。同时戴克里先取消了元老院行省和皇帝行省的区别,所有的行省均附属于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接过了戴克里先改革的步伐,因为戴克里先之后四帝共治引发内战(将在下一篇君士坦丁与早期基督教中讲述),所以到君士坦丁独自拥有帝国后,四帝共治制度被实际废除了。
战场上的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继续推进削弱行省总督权利的政策,行省被增加到120个。
在行省数量大幅增加后,君士坦丁又将一些相邻的小行省纳入州的管辖之下,州长只有行政权。再后来,君士坦丁按照地域将全国分为3个或者4个大区,每个大区置大区长官,负责辖下州和行省的行政与司法事务。
4个行政大区为:
高卢大区:包括不列颠、高卢、西班牙和西北非洲
意大利大区:包括非洲、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与多瑙河之间各行省以及巴尔干西北角
伊利里亚大区:达契亚、马其顿和希腊诸省
东方大区:色雷斯、帝国所有亚洲领土和埃及。
其中伊利里亚大区在部分时间是与意大利大区合并的。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确立了绝对的君主权力和严格的军政分离制度,但是相应的也诞生了庞大的官僚集团。
05
君士坦丁堡
自从罗马建立帝制以来,共和氛围强烈的罗马一直不被皇帝所喜欢,在数个世纪以来,皇帝往往借着军事行动或者巡游长期远离罗马。
当君士坦丁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都城时,拜占庭城遗址并不是顺位靠前的选择,他首先派人考察了自己的出身地那依苏斯(今尼什)、萨迪卡(今索菲亚)、塞萨诺尼卡(今萨洛尼卡)和特洛伊遗址,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君士坦丁选择了拜占庭遗址这个伸入马尔马拉海的岬角。
君士坦丁堡地图
325年,新都开始修建,有超过4万名士兵参加了营建工程,从罗马、雅典、亚历山大等地运来的各教圣物装点其间,330年5月11日,新都正式启用,据估计当时城里吸纳了超过20万人口。
从后来的角度来看,君士坦丁堡的选址得天独厚,马尔马拉海湍急的海流使得敌人基本不可能从海上登陆,陆地上因为岬角的关系只需要修建很短的一道城墙。君士坦丁堡可以控制爱琴海和黑海之间的全部贸易,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将在未来成为亚欧贸易最重要的中介地。君士坦丁堡靠近希腊的各个文化中心,希腊文化和罗马精神、基督教结合逐步形成了拜占庭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