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临摹的法帖,大多延续“二王”风貌,笔画飘逸流美、俊秀灵动,尽显虚和儒雅之风,实际上,早在王羲之以前,书法正统气象,与其截然不同,汉晋时期篆隶为尊,字体敦厚宽阔,推崇粗狂、浑穆的雄壮姿态,虽然魏晋早期的汉字,获得简化,衍生出今草、楷书等,但是风貌仍旧不变,继承大将气魄。

比如北碑就是“经典代表”,魏碑主要分为3类,一是龙门造像记,二是云峰、四山等地摩崖,三是邙山墓志等碑版,现存最多的北碑作品乃墓志,讲述逝者的一生功绩,由墨客书丹,工匠镌刻入石,字体雄奇古崛、劲峭刚健,偏为饱满宽厚,筋骨大多外露,庄严里面透漏着自我个性,艺术风格鲜明。

然而,因北碑有悖传统帖学的精致感,当今时常被骂,称其笨重丑怪,破坏正统的艺术审美,这种片面、过激的言论,自然是大错特错,譬如我们欣赏1926 年,于河南洛阳,发现的“西域仙姬”墓志——《于仙姬墓志》,堪为楷书界的“扛把子”,从艺术境界和妙趣分析,它远远胜过“唐楷”。

此作全称乃《大魏文成皇帝夫人于墓志铭》,立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 526 年),墓志主人是西域于阗国公主,根据内容可知,汉代中原地区,跟西域交流频繁,为了促进友好关系,她与北魏高宗拓跋濬结亲,21岁远嫁魏宫,其真名并非“于仙姬”,而是嫁给文成帝后,另取的汉化名字。

她一生无子女,历经文成、献文、孝文、宣武、文景、孝明6位皇帝,90岁高龄离世,并陪葬西陵,这块墓志随之掩埋,深藏地宫1500年,直到近代,才在陈庄村被发掘,1938 年于右任无偿捐赠,目前珍藏在西安碑林,因未经风霜雨打,石碑字迹保存完胜,少有残缺、磨损之处,还原正统的北碑风韵。

碑上字体刚劲雄健,体势略显偏宽,地盘坚实平稳,因此无论如此欹侧、倾斜,或者笔画如何开张、顿挫,整体依然维持平衡,极具艺术妙趣,可以激发学书者的积极性,至于线条延续北碑的典型特质,普遍凝厚豪放,分布大多匀称有序,少见鲜明的粗细、轻重对比,恪守传统规范。

真可谓壮观高远,给人一种浓墨重彩的美感,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其实以功力论就,此作完全不输北魏的其他名碑,是一幅被低估的“经典之作”,世人评价时,不能因其粗犷之风,而有失偏颇,应当回归艺术角度,客观加以分析,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何为“书法艺术”,不被一种秀媚风格,束缚眼界和想象力。

您对《于仙姬墓志》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