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原名林默,于北宋建隆元年(960 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的湄洲屿。据史料记载,林默的父母行善好施,敬祀观音。因父亲年过四旬而人丁单薄,便诚心向观音祷告求子。一日,林母梦见南海观音赠其红莲花,吞下后不久便怀孕。怀胎 14 个月后,一道红光射入室中,祥光异香,经久不散,林母产下一女娃,因满月未啼哭,取名为林默。

林默生前为巫女,“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她天生与神佛有缘,1 岁时见到诸神像便拱手欲拜,5 岁能念诵《观音经》,11 岁会跳舞娱神。13 岁时,老道士玄通见其身具仙性,授其 “玄徵秘法”。16 岁时,林默在井边嬉戏,井中有神人显化,送上神符,从此获得大神通,能趋吉避凶,神游方外,驾云飞渡大海。

林默常为人治病,救助遇险船舶。她熟习水性,常巡游于岛屿之间,解救遇难之人。然而,善良的林默在 28 岁时去世,乡人为其立庙祭祀。此后,妈祖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蔓延到中国沿海的广大地区。妈祖的原型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籍记载较少,其名字、生卒年和生平事迹是经历代文人和信众不断补充完善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从一个普通的巫女逐渐被神化,成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受到了广泛的崇拜和敬仰。

二、妈祖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一)从地方信仰到全国乃至世界

妈祖信仰最初起源于福建莆田民间,林默生前为人治病、救助遇险船舶的善举,在她去世后被乡人铭记,立庙祭祀,逐渐形成了妈祖信仰的雏形。

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开始得到官方的关注。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妈祖的护佑作用愈发凸显,朝廷对妈祖进行了多次册封,其地位不断提高。元朝时,由于海运的重要性,妈祖被进一步神化,成为官方认可的海神。明朝和清朝,妈祖信仰持续兴盛,皇帝们也纷纷对妈祖进行加封,使其成为了全国性的信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华人的迁徙,妈祖信仰传播到了世界各国。目前,全世界 49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福建莆田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 3 亿多人信仰妈祖。妈祖不仅是航海保护神,更是华人们的精神寄托,连接着他们与祖国的情感纽带。

(二)分灵习俗与层级谱系

在妈祖信仰中,分灵习俗尤为独特。分灵系指地方新建庙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时,先到历史悠久、神迹灵验的大庙去求取神明的灵力。经过特殊的仪式之后,新塑的神像被视为祖庙神明的分身,具有相同的灵力,但是每年必须重新回到祖庙来进香、刈火,方能保持灵力不衰。

在分灵习俗特别旺盛的台湾地区,妈祖信仰因为分灵与进香等宗教活动,形成了特殊的层级谱系。1950 年以后,台湾的各大妈祖庙之间开始有谁才是 “开台妈” 的争论。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妈祖庙,无不在山门上大书 “开基妈祖” 或 “开台妈祖”,标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从福建湄洲祖庙而来。例如云林北港朝天宫至台中大甲镇澜宫之间就曾因 “妈祖回娘家” 等字眼引发争议,大甲镇澜宫最后将 “北港进香” 活动改称 “绕境进香”,并将路线改往新港奉天宫。而新港奉天宫与北港朝天宫也因各自标榜继承了 “古笨港妈祖” 的正统而争论不休。但对于信徒来说,宫庙之间的争执并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别。妈祖信仰的分灵习俗和层级谱系,既体现了信徒们对妈祖的虔诚,也反映了妈祖信仰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演变。

三、著名妈祖庙盘点

(一)中国八大妈祖庙

  1.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妈祖的出生地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始建于宋代雍熙四年(987 年),是全球首座妈祖庙,有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 之称。历经多次修缮,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AAAAA 级旅游景区。祖庙由西轴线和南轴线组成,面积达 6000 平方米。西轴线建筑群修复于 1978 年后,有大牌坊、左右长廊及妈祖事迹陈列室、山门、仪门、庆典广场及左右对称的钟鼓楼、正殿、朝天阁、升天楼等建筑,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南轴线建筑层楼叠榭,雕栏玉砌,气势恢宏。
  1. 平海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东至自然村,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 年),是湄洲祖庙分灵的第一座行祠,俗称 “娘妈宫”,又称 “百柱宫”。宫内立木柱 108 根,屋面属于 “工” 字形结构,独具特色。拜亭两侧屋顶各有一个小天井,也是其独特之处。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 5 间,进深 5 间。宫内存有《师泉井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古碑刻,已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1. 泉州天后宫: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是海内外现存妈祖庙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福建妈祖信仰文化的发祥地,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由大殿、寝殿(后殿)、梳妆楼三部分组成,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寝殿为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悬山式。2014 年,泉州天后宫正殿维修工程入选首届(2013 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2021 年,泉州申遗成功,天后宫是 22 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1. 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中段,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建筑面积 5360 平方米,是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 年),从东向西依次为戏楼、天后宫广场、幡杆、山门、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祈圣祠,两侧有张仙阁、钟鼓楼和配殿、王三奶奶殿、药王殿、泰山殿、台湾殿、关帝殿、财神殿、元辰殿、良缘阁等建筑。是天津市最为古老的建筑群,也是集妈祖文化、天津地域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研究及展览、游览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博物馆。2013 年 3 月 5 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太仓浏河天妃宫:位于江苏苏州的太仓浏河,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是江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之一,也是元代四大妈祖庙之一。
  1. 北港朝天宫:位于台湾,是台湾妈祖庙的总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其香火兴旺,地位尊崇。
  1. 芷江天后宫:位于湖南芷江,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福建客商在明代到此地设立会馆,并在清乾隆年间重建天后宫。占地 3700 多平方米,全部建筑结构完整,为清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极具宫廷的气派。在天后宫广场上,屹立着高达 14.5 米的天后圣像,为 365 块花岗岩石砌成,寓意天后娘娘在一年 365 天中都保佑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 宁波天后宫:也称庆安会馆,位于宁波三江口东岸,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由船舶商人资助,具有丰富的祭祀和会馆双重功能。

四、妈祖文化的特点

(一)传统性、包容性与海洋性

妈祖文化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下产生、形成,充分体现了其传统性、包容性与海洋性的特征。

传统性方面,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历经千年传承,成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其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承载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包容性上,妈祖精神融儒、释、道中的积极因子和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为一体。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在妈祖文化中得以体现,如妈祖被尊为 “慈悲女神”,以仁爱之心护佑众生;道教的观天知变、观洋知预等理念也在妈祖的传说中有所体现;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与妈祖的大爱精神相契合。这种包容性使得妈祖信仰自宋代至今绵延千年、长盛不衰。

海洋性特征显著,妈祖文化是中国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妈祖生于海边,长于海边,其一生与海洋紧密相连。她救助乡人于海难和疾病中,成为劳动人民的心灵和精神寄托。妈祖文化通过人们对其的祭祀活动进行传播和传承,对海洋保护、海洋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固、国家兴盛、民生富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海洋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1. 弘扬妈祖精神,秉持 “立德识海”:海洋保护既要真知,更要灼见,需要海洋人共同的智慧和德举。保护海洋,必须学习保护海洋的知识、掌握保护海洋的本领。妈祖自幼聪明灵慧、勤奋好学,掌握了大量观天知变、观洋知预,赴海知救的诸多海洋救护知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妈祖的 “立德” 精神,认真学习掌握海洋知识,使我们懂得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应该如何保护。
  1. 弘扬妈祖精神,秉持 “行善护海”:海洋保护既要大公,更要无私,需要海洋人共同的善行和示范。妈祖一生为黎民百姓谋求福祉,其不为名不图利不求回报的善行、善举贯穿于她短暂生命的全部历程。大力弘扬妈祖的 “行善” 精神,用妈祖的大善慈心关爱海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通过我们的示范引领,让更多的人参与海洋保护。
  1. 弘扬妈祖精神,秉持 “大爱美海”:海洋保护既要善待,更要大爱,需要海洋人共同的奉献和牺牲。1034 年前,妈祖为拯救海难,把 28 岁的青春献给了大海,献给了人类的大爱事业。在当代海洋保护的重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与中毒,久而久之就变得像火星一样,我们就不能再生存在地球上了。大力弘扬妈祖的 “大爱” 精神,用妈祖的大爱情怀牵挂海洋,从而关心海洋、善待海洋、爱护海洋、保护海洋。
  1. 弘扬妈祖精神,秉持 “平安济海”:海洋保护既要追求,更要践行,需要海洋人共同的付出和坚守。平安性是妈祖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海洋文化与对妈祖文化的重要内涵。海洋治理新秩序的核心是重建海洋的共有性,即共同生存、共同资源、共同责任。大力弘扬妈祖的 “平安” 文化,用妈祖的平安基因理念治理海洋,就要自觉遵守涉海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经略海洋夯实基础。
  1. 弘扬妈祖精神,秉持 “和谐用海”:海洋保护既要共赢,更要和谐,需要海洋人共同的倡导和助力。“和” 是妈祖文化的特质,也是和谐用海的文化支撑。在国际层面,妈祖文化要助力 “世界和平”;在国家层面,妈祖文化要助力 “祖国和昌”;在社会层面,妈祖文化要助力 “社会和谐”,在民族层面,妈祖文化要助力 “民族和睦”;在家庭层面,妈祖文化要助力 “家庭和美”,为建设 “水青、岸绿、滩净、物丰、人悦” 的和谐海洋贡献妈祖人的力量。大力弘扬妈祖的 “和谐” 文化,用妈祖的和谐理念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
  1. 弘扬妈祖精神,秉持 “包容兴海”:海洋保护既要存异,更要求同,需要海洋人共同的远见和卓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性是妈祖文化的基本特征。因为这种包容,妈祖信仰自宋代至今绵延千年、长盛不衰。大力弘扬妈祖的 “包容” 文化,用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发展海洋,让包容的光芒照耀海洋保护的伟大事业。

五、妈祖的传说故事

(一)甘泉济师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彼时正遇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下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洌,解了百姓与兵士用水之难,且泉水从此不竭。施琅认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 “师泉” 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二)佑助收艇

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风船行缓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次日风停后,出海寻找小艇,发现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三)澎湖助战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东渡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湾。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统一台湾。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

(四)托梦建庙

宋绍兴二十七年秋,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验地后确为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祈祷,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来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妈祖

(五)圣泉救疫

宋绍兴二十五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染疫的人全都得救,这口井被誉为 “圣泉”。

(六)神女搭救

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在海上遇飓风,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结束,大海风平浪静,洪氏躲过灭顶之灾。

(七)神女救船

北宋宣和五年,宋朝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在东海上遇大风浪,八条船沉了七条,使者所乘的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其上,随即风平浪静,转危为安。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八)保护使节

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多次遇到海寇掠夺、受他国陷害、被生擒以及遭遇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

(九)天妃神助

永乐七年至嘉靖三十七年间,多位钦差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十)庇佑漕运

道光六年,江南千余艘漕运船队抵达黑洋遭风暴,得到妈祖神灵护助,二、三万人安然无恙。

(十一)官员脱险

康熙四十二年,御史孟劭前往台湾巡视遇飓风,得妈祖神佑脱险;乾隆二十五年,漳州镇总兵南巡遇险情,得妈祖显应平安无事。

(十二)庇佑致胜

  1. 康熙十九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守崇武,夜梦神妃佐风,进兵迫郑军舍厦门入台湾;
  1. 乾隆五十二年,钦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担时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导而顺返;
  1. 乾隆五十二年,张均等率水兵剿海贼,遇风得神助,脱险并擒贼五十余名;
  1. 嘉庆十一年,官军在鹿耳门赖妈祖佑助,击败蔡牵;
  1. 道光二十一年,侵华英军驻进上海潮州会馆,卧天后神前,夜里梦见受到棍击,个个惊喊救命。

(十三)使节脱险

康熙二年至道光十九年间,多位册使出使琉球途中遇风暴,均得妈祖显灵庇佑而脱险。

(十四)旱情解难

1192 年夏,闽地干旱严重,瘟疫蔓延,群众向妈祖祈求保佑,祷天即下雨;嘉定十年,兴化大旱,百姓祈求于妈祖,神示梦下雨之时,果然灵验;宝祜元年,莆、泉大旱,两地共祷于神,旱情即除。

(十五)神助修堤

1239 年,钱塘江决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宫时,水势倒流不前,百姓借势筑堤;宝祜四年,又得妈祖神助建筑浙江钱塘江堤。

(十六)莱屿长青

湄洲岛旁边有个小岛。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 “菜子屿”。

(十七)祷雨济民

妈祖二十一岁时,莆田大旱,农民告困,父老乡亲聚集议论,上县衙报告说要请天后出来相救。县尹半信半疑,允许众人求神女。于是天后设坛祈雨,中午过去,仍烈日当空。县尹刚要责怪,突然阴云密布,大雨骤至,天降甘霖,秋收丰硕,众人皆赞天后功德。

(十八)挂席泛槎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天,海上起风浪,妈祖要渡海,岸边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没有船桨,也没有船篷,加上风急浪大,船手不敢开船,妈祖对船手说:你只管起船。随即叫人将草席挂在桅杆上用作船帆。船开上海面,乘风破浪,飞驰而去。

(十九)化草救商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

(二十)降伏二神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

(二十一)解除水患

相传妈祖二十六岁时,那年上半年,阴雨连绵,福建与浙江两省倍受水灾之害。当时当地官员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无改观。当地请求妈祖解害,妈祖道:灾害是人积恶所致,既然皇上有意为民解害,我更是应当祈天赦佑。于是焚香祷告,突然天开始起大风,并见云端有虬龙飞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还获得了好收成,人们感激妈祖,省官于是向朝廷为妈祖请功并准得到褒奖。

(二十二)救父寻兄

相传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二十三)恳请治病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县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县尹妈祖有解难之法力。于是,县尹亲自拜请妈祖,妈祖念他平时为官不坏,加上他是外来官,告诉他用菖莆九节煎水饮服,并将咒符贴在门口。县尹回去后遵嘱施行,不日疾病痊愈。

(二十四)收伏二怪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有嘉应和嘉佑二怪,经常出没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将沉没。妈祖见之即化作一货船,前去救难。嘉佑见货船前来,立即来追货船。妈祖口念神咒,将其制服。嘉佑当即叩首服罪,妈祖将其收入水阙仙班。为制服嘉应,妈祖施计,于山路独行,嘉应以为只是民间美女,便起歹心前来触犯,妈祖一挥尘拂,嘉应见之不妙逃去。时隔一年,嘉应又出来为害百姓,妈祖说:“这个怪物不归正道,必然扰害人间。” 于是叫村民带符焚香斋戒,自己则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应。妈祖也将嘉应收为水阙仙班一员。

(二十五)窥井得符

相传妈祖十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与一群女伴出去游玩,当她对着井水照妆时,一位后面跟着一班神仙的神人捧着一双铜符,拥井而上,把铜符授给她,一起玩得女伴们都吓跑了,而妈祖则接受铜符,并不怀疑。妈祖接受铜符后,灵通变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见神通,以至她常能神游,腾云渡海,救急救难,人们称她是 “神姑”,“龙女”。

(二十六)妈祖诞降

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惟悫年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

六、妈祖的历史影响

(一)世界公认的女神

上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将妈祖授予 “和平女神” 的称号。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 年)的福建莆田湄洲岛。她一生救助海难、治病救灾,深受爱戴。28 岁时羽化飞升后,被湄洲民众尊称为 “妈祖”。妈祖信俗从地方信仰逐渐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信仰,历经宋、元、明、清四朝,14 名皇帝对妈祖进行册封,其封号从 “夫人”“妃”“天妃”“圣母” 到 “天后” 不断升级。2009 年,“妈祖信俗” 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如今,全世界有 47 个国家和地区公认妈祖为女神,信仰者达 3 亿多人。世界各地的妈祖庙有 5000 余座,如湄洲妈祖祖庙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占地 3.8 万平方米,庙内山顶有 14 米高的巨型妈祖雕像,于 2006 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

妈祖文化作为民间交流的天然平台和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在 “海上丝绸之路” 的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文化的代表。随着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传播到了 “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这些国家的重要文化纽带。从宋元时期开始,统治者对海外贸易实行积极的扩张政策,鼓励妈祖的祭祀和传播。泉州人在航海过程中将妈祖信仰带到全国沿海地区、东南亚乃至东非沿海地区,拥有了世界影响力。例如,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总会长吴金华携家族五代成员共 35 人来到湄洲妈祖祖庙朝圣进香,他表示妈祖文化带给海外游子心灵的慰藉,也成为凝聚侨心侨力的纽带。湄洲妈祖祖庙先后组织妈祖金身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巡安,吸引当地华侨华人和妈祖敬仰者近千万人次参与。此外,菲律宾描东岸妈祖天后宫在当地举办的妈祖诞辰庆典,既有浓厚的华人文化色彩,又融入了菲岛当地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以及当地民众参与,展示了海外华人们的社区凝聚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妈祖文化以海为媒,闪耀世界,成为连接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共同精神纽带和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