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台湾省媒体惊爆一条新闻:一幅堪称“地球孤本”的毛泽东手迹现身台北。此言一出,随即在海峡两岸有关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该手迹为一幅题诗,有草书四行、落款一行、签名一行,笔力遒劲,雄伟厚实:“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朱砂画牡丹。书赠陈叔亮同志,录古人作,毛泽东。”

        据台媒报道,这幅民国时期的墨迹如今保存于台湾北宜公路边的“调查局特藏室”的书库内。该诗格律取自南宋诗人李唐作品,书写在宣纸上并落款。台方研究人员称,是年5月在尘封的档案袋中发现这幅墨宝后,十分慎重地“委请鉴识科学专家”鉴定,确认为毛泽东早年墨迹。

▽台北发现的毛泽东录古人诗词墨迹

  该手迹“书赠”的陈叔亮(又名寿颐,1901—1991),是中国当代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浙江黄岩人。 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七·七”事变后带领一些爱国青年奔赴延安,1938年入鲁迅艺术学院,先后任木刻厂创作员、美术教员等职,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6年任山东《海滨画报》社长,建国后,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先后任该院副院长、院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常务副主席。陈叔亮擅长中国画、版画、书法(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片头题字即为陈叔亮所书),赵朴初先生评价他“多能不独张颠草,满纸云烟见性真”,启功也赞其书法“具有信手拾来之妙,首尾一气呵成,磊落大方,自成一种风格。”

  ▽《西行漫画》中的陈叔亮木刻版画:《印工》

  有媒体报道,据陈叔亮之子、著名作曲家陈其钢介绍,这首诗是毛泽东给陈叔亮在延安时期的画稿《西行漫画》所题的书序,所录诗作来自宋代南渡画家李唐,有部分改动。

        据有关研究人员说,该诗描述:进村子里时还飘着细雨,跟白雪皑皑的远山形成一幅意境飘渺的黑白色世界,但人们不喜欢黑白世界,也很难画,且人们更喜欢富丽繁华。最后一句的借物譬喻很“绝妙”,“朱砂”可以解释为象征红色革命,而“牡丹”则是在1949年后成为“国花”的花种选择之一。

  这首毛泽东题写给陈叔亮的手稿,为什么会在大陆消失、反留存在台湾省?台湾的研究人员所给“出处”解释认为,应是对日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1947年),胡宗南部队攻进延安后,当时延安撤退时来不及把书带走,被“我方”(“国军”)截获而得,留存至今。

        但陈其钢完全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讲述其父的有关记忆是:1946年,陈叔亮跟随部队从延安去山东,为防止中途颠簸丢失,他特意将此书题词那张纸等邮寄回浙江黄岩,交付给大儿子保管。不曾想,附近一个朋友听闻有从延安寄来的书籍,前来借阅迟迟不归还。陈叔亮后来得知,多次催促,那人竟矢口否认,表示根本没有借过书,这份毛主席亲笔题词的文物,就此失踪成谜。1982年6月,陈叔亮在中央工艺美院回忆起此事时,仍有懊恼后悔之意。

        ▽《西行漫画》中的陈叔亮作品:《延安保育院》

  关于毛泽东这幅题字手迹如何丢失及为何流转至台湾省,由于有关当事人已不在人世,成为一桩公案。令人比较倾信的推测是,借书人翻阅时发现了毛泽东的手迹,当作藏品占为己有,后又辗转到那家图书馆。陈其钢希望能弄清楚来龙去脉,“这东西和我们全家有感情关系,有血缘关系,它是带温度的。不是一件单纯的社会新闻,这是一个活人血液中间流淌的一部分。”

        ▽1942年,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人员合影(陈叔亮为参会人员之一)。

  毛泽东这首为陈叔亮画稿集题名《西行漫画》时赠诗扉页的诗,以宋代诗人李唐和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之作,依陕北与画稿而改,是非常有特别意义的一件作品。

        李唐所作《题画》诗原文: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李唐摆摊卖一幅山水画,可是看的人多买的没有。他在画上题写此诗,通过对烟雨滩图的评论,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又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诗名为“题画”,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都是借题发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弦外之音耐人寻味。该诗议论较富理趣,亦庄亦谐,痛快淋漓,这种风格,亦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关汉卿将该诗改成:(姑姑云)夫人,你岂不知:“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夫人,你怎生出的家来!(见《望江亭》第一折)

  而在毛主席的笔下,也作了画龙点睛般的一点改动:将脂粉气的“胭脂”改成“朱砂”,借助这种美丽而神秘的矿物,象征着红色革命。伟人在延安窑洞中为革命艺术家题写的这首诗,似设身作者感叹、反讽,以赞其革命画风,从而具有新的意义,陈叔亮认为,毛主席题词意在鼓励知道艺术创作要面向群众,引导大家歌颂革命,赞美光明。

        ▽三十年代末,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撰写《论持久战》

  这件书法珍宝,法度严谨,结字高妙神奇,透着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美感,有人说,这是“毛书”狂草风格形成之前的一种过渡风格。这幅诗书合璧、令人惊艳的主席早期的行书作品,有着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延安群众的生活记录,见证了当时文艺创作的环境,对于了解三四十年代的漫画创作和毛主席艺术理论指导,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说当年曾羡慕与猜测满延安,轰动一时。这幅弥足珍贵的墨迹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并重现于台湾,是一件幸事,不乏革命风云,历史花絮。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尤其是他的草书艺术,集合了张旭、怀素等大家之长,采千古遗韵,融百家精神,写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出一个将传统、时代和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他以那笔走龙蛇、恣肆雄浑的书法艺术,赋予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将中国书法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

▽毛泽东的一幅签名照

  毛泽东的书法主要以书信、题词、文稿、批注和书自作诗词、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如果说书信、题词、文稿、批注等是以其实用性为主的话,那么毛泽东手书自作诗词和古典诗词则是一种纯艺术性的创作。大约是50年代以后,毛泽东大量地书写古典诗词,这种创作活动一直延续至他的晚年。毛泽东手书古典诗词作品,构成了他的代表性书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书法的巨大魅力和光辉成就,也令读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对古诗词的渊博素养。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没有离开中国古典诗词,没有停止过对书法艺术的实践和研究。他酷爱古诗词,工作之余常书写甚至黙书古诗词。下面,笔者敬录若干幅主席手书,以飨众友。

  ▽毛泽东手书: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与毛主席默写《琵琶行》时漏写”转轴拔弦三两声”等6句42字相类似,本篇手作中漏写了“屏风九叠云锦张”句,另还有几处个别字笔误,显系主席默写所致。下文所引主席手迹中,部分也有个别字笔误,由此判断亦似为默写。)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

▽毛泽东默书: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诗屏(江西九江市“九派诗廊”)

▽毛泽东手书:岳飞《满江红》

  诗人毛泽东博览兼容,视野广阔。他读古典诗词,特别看重具有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的作品,偏爱浪漫主义、也注意阅读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读词“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和熟悉程度,从他六十年代初书、谈秦观的词作中可见一斑(尽管秦词婉约,并非毛所偏好)。他很欣赏秦词《鹊桥仙·七夕》,曾在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下划了极为醒目的圆圈。1961年春,他手书该词给卫士张仙朋留存,在正式用毛笔书写前,还用铅笔打了腹稿,人们从腹稿中可以清楚地见到毛泽东书写的“宋人秦观(号少游,大词人)”,可见毛泽东对秦词的垂青。

  ▽毛泽东手书:秦观《鹊桥仙·七夕》

  毛主席不仅欣赏《鹊桥仙·七夕》,对秦观其它代表作也很欣赏,并且十分清楚他的经历。据有关人员回忆,毛主席1961年3月上旬视察南方时,在专列上接见了湖南省地方负责人,当他得知陈洪新是郴州地委书记时,便饶有兴味地问陈:“郴州有个’三绝碑’,你看过吗?”陈不好意思地回答:“没看过。”主席娓娓道来:“公元1096年冬,北宋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著名词学家秦观,因’元佑党人’牵连,遭章惇排斥、打击,削职流放郴州,穷愁潦倒,忧愤满腹,写下《踏莎行·郴州旅舍》。”他深吸一口烟,朗朗诵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字不漏诵毕,毛泽东又说:“这词把一个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冲突中受排挤的知识分子不得志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秦观去世后,苏东坡喜此词,将词抄在自己的扇面上,并附跋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后来书法家米芾又将秦词苏跋写下。宋朝以“淮海词,东坡跋,米芾笔”而谓之“三绝”。后人将其刻于崖壁,称“三绝碑”。讲完,毛泽东又郑重地说,那碑可是个好宝贝,要保护好哟。(见龚国基著《毛泽东与中国古代诗人的心灵对话》,中央文献出版社)

  ▽毛泽东学生时代(1913年)手书:屈原《离骚》(节录)

  ▽毛泽东手书(硬笔):项羽《垓下歌》

  ▽毛泽东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毛泽东手书:《敕勒歌》

  ▽毛泽东手书: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句)

▽毛泽东手书:宋之问《灵隐》

▽毛泽东手书:贺知章《回乡偶书》

▽毛泽东手书:王之涣《凉州词》

  ▽毛泽东手书:王昌龄《从军行》(之四)

▽毛泽东手书:崔颢《黄鹤楼》

  ▽毛泽东手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句)

  ▽毛泽东手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毛泽东手书: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句)

▽毛泽东手书:杜牧《山行》

▽主席40年代书法

▽主席50年代书法

▽主席60年代书法

  ▽毛泽东手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毛泽东手书: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毛泽东手书:白居易《长恨歌》(毛主席这篇《长恨歌》手书在陕西周至县仙游寺有刻石,著名诗人臧克家并为之作如下题跋:“毛泽东主席是伟大革命家,卓越的诗人。才高多能,致力书法,风格独具,为世所称。六十年代,曾书写白居易名篇《长恨歌》,行云流水,疏朗有致,显系忙里偷闲,游目怡情之佳作,惜世人罕见。今勒石流芳,以供欣赏。原诗太长,未能终篇,缺陷之美,弥足珍重。谨缀数语于后,以表景仰之忱。”

  ▽毛泽东手书:白居易《长恨歌》(局部)

  ▽毛泽东手书:王之涣《登鹳雀楼》

  ▽毛泽东手书:苏轼《惠崇春江小景》

  ▽毛泽东手书: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毛泽东手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毛泽东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

  ▽毛泽东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毛泽东读唐代罗隐《筹笔驿》的咏史诗,尤其欣赏其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两句。他读《南史·梁高祖本纪》时还将这两句诗写在天头上,作为批语。

  网上还曾见到这样一幅《临江仙·寄友》墨迹图片(见下图),有公众号称,这是毛泽东六十年代写的一封书信中,“专门写给蒋先生而作”。词为:

        “柳绿花红莺燕舞,京都料峭风微。菊香书屋奏琴微。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地覆天翻君亦老,东征北伐声威。草山薄雾拂单衣。我今寻老友,把手话心扉。”

  此词格律虽与贺铸体《临江仙》等基本相符,但依款识“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三月”,笔者遍翻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十三卷,见毛主席1965年所撰诗词、他1965年2月25日《对出版〈蒋介石言论集〉的报告的批语》、乃至他该年请人查找《杜牧全集》、《韩昌黎全集》的几张“便条”都“根据手稿刊印”在卷内,但却没能找到这篇《临江仙·寄友》内容,因此笔者不敢妄言,这幅墨迹是否真正出自毛泽东本人之手。有公众号评此词“言简意深,书法恣肆奔放”,“内涵高妙,展现了指点江山的壮丽风采”。对比毛主席此前曾写给蒋中正的书信,人们会发现,这幅诗词字迹和书信字迹既有类似,亦有明显不同,盼权威部门能予解疑释惑……

延伸阅读:笔者曾编发的2条“美篇”文章

毛泽东的江西诗缘

编后记:

        近几年,在编拟《诗王白乐天的江州情结》、《太白诗仙的庐山情结》等拙作的搜资过程中,翻阅了一些记述毛主席手书古诗词的书刊和网文,尽管笔者不懂书法和诗词,但墨为心声,每每拜览笔走龙蛇、书冠古今的毛书手迹,都令人觉得受教无穷!今逢伟人诞辰130周年,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选辑若干幅主席手迹编成此文,以表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崇拜和纪念之情!

鸣谢    文中图片多翻拍自《毛泽东手书古诗词》(李青编,上海古籍出版社),部分图文素材源自网络。特向原编者和原发布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