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不合理的癖好,都是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 15天前 在我的咨询个案里,大部分的父母的诉求是:我的孩子习惯很不好,我的孩子有个奇怪的行为,我该怎么纠正他? 不良的习惯,以及奇怪的行为,是孩子身上的症状,家长希望我们直接给一片药,拿回去吃起来,这个症状就消失了。 这时候我就反问他们:你自己身上有没有一个习惯,是你也不享受不喜欢的? 有位父亲说:我自己抽烟,我其实不喜欢。但是我想了很多办法克服。我发毒誓都没有成功。 有位母亲说:我几乎天天都要喝奶茶,每个月吃好几次麻辣火锅。我胖了很多,但是我管不住嘴巴。 是的,如果说成年人大脑的前额叶已经发育健全,却为什么常常行为不自控呢? 因为我们把大脑等同于我们的心了,其实“心”就代表潜意识,大脑代表表意识。大脑充满评判,心则充满各种深层的需求。 如果我们只重视这具头颅的观点,却无视“心”的需求,那我们就是分裂的状态,或者说是分离的状态。 好比,我昨晚做一个夫妻咨询的个案,他们的孩子读初三了,学习动力不足,晚上睡眠很差,还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鼻炎。 昨晚在跟他们做工作的过程里,我看到一个画面,就是这个一家三口围成一个小圈站着,三个人都把手伸出来了,可是没有一只手是被握住的,都悬在空中。 我的脑子里出现一句话:虚弱的链接感。 过敏性鼻炎是怎么来的呢?从心理层面来看,其实是父母过于焦虑,入侵了孩子的边界,导致孩子损失一部分安全感,损失的部分就以鼻炎的形式出现。 你们去看看,很多的过敏性鼻炎的孩子背后,都有过度关注他的父亲或者母亲,甚至是爷爷奶奶。 我把我看到的画面反馈给这对夫妻,他们都承认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后续的时间是要增加家庭的链接,首先是父母之间的链接。 其次是孩子的睡眠不良,当孩子睡不着,他们第一反应是找妈妈,也许他十岁或者十八岁,都下意识这样做。 妈妈们很着急,尤其是在面对人高马大的儿子,我也要陪他睡吗? 我的答案是,你不必贴身陪着,但是要回应他的需求。也要理解孩子为什么要你这么做。 比如这个妈妈,她婚姻里感受不到滋养,工作压力又特别大,朋友也很少,她常常处在心力交瘁和孤独的状态。 所以,孩子晚上睡不着去找她。看起来是孩子自己焦虑不安,实际上是,孩子在用这样的方式,链接妈妈,给妈妈爱和陪伴。 妈妈太累了,妈妈太苦了。孩子潜意识里不放心妈妈,所以代替爸爸去陪伴妈妈。 这就是角色错乱,孩子把该用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能量花在安慰妈妈上,呈现出来学习动力不足,精神不振的状态。 如果妈妈能够理解,把和丈夫的那条虚线链接起来,孩子身后的缝隙就不需要她去填补,她安心了,自然睡得好。 另一种情况,有个妈妈说她的孩子很奇怪,都18岁了,还总是喜欢凑到她的头上,要闻妈妈的头发。因为受过传统教育,所以她第一反应是:孩子越界了,所以她的身体本能的往后躲。 而她的先生也严肃的对孩子说:你长大了,不可以这么做。 孩子的反应是:你们想多了吧。 妈妈问我:周周老师,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问她:在孩子3岁以前,陪伴得怎么样? 她说的确陪伴比较少,而且对他不耐烦。 为什么孩子要闻妈妈的头发呢?长头发是女性温柔的象征,所以,这个孩子心理有个渴望,就是渴望妈妈温柔的陪伴,温柔的依偎。 曾经还有个妈妈说,她幼儿园的孩子总要抱着她的脚,他们吃饭,孩子就钻到桌子底下抱住妈妈的脚。这个怪癖看起来更加不可思议。 原因是,这个孩子近期一直是保姆陪睡的,他渴望跟妈妈在一起。 妈妈们哪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呢,只想着要推开孩子,要让孩子改邪归正。 当我揭开谜底,这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孩子对妈妈爱的链接的渴望。 在孩子潜意识里,妈妈是无关性别的,妈妈就是妈妈。我得到了妈妈温柔的爱,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得不到,我就通过各种行为去索取爱,索取关注和陪伴。 我记得我儿子在初一刚寄宿的半个学期里,他每个周末早晨很早起来,就会来到我们的床上,瞅准了我们起床了,就到我的枕头上睡一会。 我知道他是在适应和我的分离,他需要找寻一些妈妈的味道,所以我完全允许他这么做。 有时候,他连早餐都会在我们房间吃,我们都悄悄离开,给足他空间。 通常一小时后,他就出来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习惯保持了两三个月就消退了,他在学校适应得很好,不再需要来我房间补充能量了。 当然,我们每次接送他,都会给他拥抱,无论他长到多高。 所以,无论孩子是闻妈妈的头发,或者钻在桌子底下抱住妈妈的腿。这些都是孩子在用非语言模式表达对妈妈的爱,以及对母爱的渴望。 我们要允许这一切发生,并且欢迎这一切发生。 当你允许并欢迎了,你的状态是和谐一致的,你回应一次,就相当于给孩子的心理大补一次,很快你会发现,孩子的症状消退了,他变得更加阳光健康了。 所以我有个观点:没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只存在父母不健康的回应方式。 最近来找我做个案的家庭越来越多,实在安排不过来了,所以我决定在今年圣诞节期间,做一次线下课,针对有困扰的家长,来做集体的个案拆解和现场疗愈。 如果你的家庭出现沟通问题,情绪问题,或者你觉得你已经搞不定也看不懂自己的孩子了,请你来报名这个课程。 为了确保课程效果,这次名额限制在30人以内,我相信这次的相遇。会让你和你的家庭变得不同,变得更有智慧和爱的能力。 标签:大脑孩子有位 已赞 (0) 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上一篇文章常去上坟的人和不去上坟的人,有什么区别?还真不一样,并非迷信 下一篇文章独居不孤单,携手共夕阳!高龄孤残老人改善居家环境个案服务 | 社工案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