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家》这本小说中,夜色迷蒙中小巷深处传来的敲门声,是张俊与徐文霞的双向奔赴;
清晨面馆里的热气腾腾,是美食家朱自冶在埋头吸溜心心念念的头汤面;
叮当一阵铃响,那是阿二拉着油光锃亮的黄包车喘着气穿过人来人往的街头,直奔阊门石路的茶楼……
这些极具苏州本土风情的“画面”,是作家陆文夫眼中的老苏州的样子。
〖人物剪影〗
陆文夫(1928年—2005年),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市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苏州杂志》创始人。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
【沉浮人生后的文学归宿】
陆文夫一生“三起三落”,几经波折。
青年才俊,一鸣惊人。20世纪50年代,因为《誉》《小巷深处》的发表,青年陆文夫惊艳文坛,一举成名,成为江苏省文联专业创作组成员之一。但后来的动荡岁月里,陆文夫几度搁笔:曾因“言论不当”被遣送回苏州机床厂当学徒,下放到苏北黄海之滨,在南京当过专业作家,几度被赶出文艺界又回归……正如陆文夫自己总结的:“从二十五岁起开始写小说,用了二十五岁的时间跌倒爬起,三起两落,最后才落定了作家这个并不美好的职业。”
成为作家,是命运,更是自我抉择的结果。这些时期的陆文夫依然笔耕不辍,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观察底层百姓的生活细节,创作出如《献身》《小贩世家》等优秀作品。尤其是1983年,陆文夫凭借中篇小说《美食家》再次崛起,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本小说同样也成为陆文夫文学生涯代表作,是陆文夫与苏州联结得最深的一本。

【流连于美食的姑苏“导游”】
“三十八年前,我穿着蓝布长衫,乘着一条木帆船闯进了苏州城外的一条小巷。”陆文夫这个苏州的“外来者”,后来俨然比苏州人更懂苏州,更善于发掘苏州的文化宝库。
行走于姑苏深巷中,陆文夫像是一位嘴馋的“导游”。跟随着小说《美食家》的饮食图谱,便可找到老苏州的代表性美食:“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五芳斋去买五香小排骨,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氽臭豆腐干……”
《美食家》开篇说,朱自冶每天眼睛一睁,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为什么要吃头汤面?因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
如此“讲究”的吃面场景,如此细腻真实的描述,离不开他在苏州的基层工作经历。1949年,陆文夫在新华社苏州支社担任采访员,连续工作了八年。这八年时光,他走遍了苏州的角角落落,用心去发掘小巷人的点滴。
陆文夫爱苏州美食不止如此,在担任《苏州杂志》主编时,将美食作为重要板块,美食家们在这方天地里写尽了苏州美食的无穷余味。
今天,打开地图搜索“老苏州茶酒楼”,便是1995年陆文夫亲自下场在十全街上创办的,这个老地标旋即成为苏州菜的重要坐标和一代苏州人的集体记忆。如今的老苏州茶酒楼,品牌归属于2022年成立的苏文投集团,除合理经济效益外,更加注重对于经典苏帮菜的文化传承,对陆文夫文化体验场景的打造。
在陆文夫的笔下,苏州的小巷和美食不仅是城市的象征,更是人情味的体现。
夜幕降临,巷子深处的敲门声,清晨面馆的热气腾腾,黄包车的叮当声,都是苏州独特的韵味。
陆文夫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苏州的温暖与美好。
原创:张大磊
时代人居公众号 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