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度理由效应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在学习或工作中,我们有时夜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初出于兴趣或热爱而投入某项活动,但随着外部奖励的引入,我们开始将这些奖励视为行动的主要动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的故事
一位独居喜静的老人被每天在他家门口踢球打闹的孩子们闹得心力交瘁,于是老人找到了孩子们说:“亲爱的孩子们,我太孤单了,谢谢你们到这儿来玩,让我不再无聊,以后也要每天来啊。”并且,他给了每个孩子2美元,孩子高高兴兴回去了,并且第二天果然又来了。
第二天,老人说了那番话,给了他们每人1美元。孩子们看着这1美元,略微有些沮丧,但第三天仍来玩儿了。可第三天,老人却表示他很贫穷,已经没有钱可以给他们了,孩子们不高兴地跑走了,以后再也不来玩儿了。
过度理由效应的原因
由于人们维持认识平衡的自然心理需要,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心理由就会越少。
无论是对学习成功给予的物质奖励,还是给人们道德行为强加的外在约束力量,都会使人倾向于用外在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促使人们养成他律的人格。
受外在奖励学习的人,没有了奖励也就不再愿意学习。由于外在约束才强迫自己行为要符合于道德的人,外在约束一旦失去,他的行为也会自然地超出道德的轨道,使人缺乏自律的道德。
过度理由效应的启示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外在的奖励和理由虽然可以暂时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行为,但一旦这些外在理由消失,行为的动力也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行为的内在动机,减少对外在奖励的依赖,以保持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