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商代晚期玉簋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玉簋外口径169.0毫米,内口径152.0毫米,高111.3毫米,圈足直径124.1毫米,重量为1263.3克。经红外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大理岩。

玉簋基质呈灰白色,微透光,有黄色沁斑;圆唇侈口,深腹微鼓,平底,矮圈足;外腹部满饰花纹,口下为三角形纹;中腹饰三组变体龙纹,一首双身,大鼻,臣字形眼,卷云形眉,两侧为变体的龙身,身上饰以卷云纹及鳞纹;下腹部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圈足饰云纹及目纹。

簋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常见器形,通常作为礼器,周代的簋更是器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此件玉簋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与当时的青铜簋接近,其用途亦为礼器。与此簋同时出土还有一件玉簋,花纹不同。出土时玉簋内放置有骨勺、铜匕,可知玉簋是食器。

【每天美玉】——殷墟妇好墓玉簋鉴赏

这件玉簋材质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玉”,大理岩与玉料相比,质地较为松散,硬度较低,易加工;同时,大理岩通常含有杂质或杂色,具有美丽自然的条纹,古人认为其是“美石”,用来雕刻大件器皿可以说既考虑到了加工难度,也考虑到了审美需求。

玉簋用到的掏膛工艺是琢制玉器的内部琢磨工艺,一般先使用管钻研磨,最后在膛内留一根玉柱,再用小锤等工具轻震使玉柱断裂,取出玉柱后对膛内进行打磨。掏膛工艺在玉石器上的使用,可能在新石器晚期已初见端倪,至殷商时期,该技法已被玉工运用得极为成熟。掏膛工艺是钻孔技术在圆雕玉器二次加工上的创造性应用,对于制作容器内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玉簋表面的纹饰带有砣具加工的痕迹,线条曲折处留有砣具快速改变方向与玉料摩擦产生的歧出。虽然玉簋材质为大理岩,硬度较“玉”偏低,但是雕刻如此繁复精美的纹饰在当时仍需要玉匠们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妇好是一位王后,也是一位勇闯沙场的女将军,一位地位尊崇的大祭司,这重重身份使其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妇好墓出土的各类精致玉器反映了王室使用玉器的盛况,比如刻画纹饰的玉匕、最精致的玉器柄、雕琢龙纹的玉纺纶、玉梳和玉簪以及各种圆雕动物作品等。

妇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辉煌绚丽,虽为女子,可她却能主理国家军政要务,开疆辟土,这位巾帼英雄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玉器藏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