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字牌村位于冯家峪镇西北部,距密云县政府70公里,因村北山脚有梵字石刻而得名,古称梵字牌,后演变为今名。梵,是指古代印度的梵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番字,是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一种称呼。由梵到番,均是指国外的一种文字或语言,文字的演变并没有改变意义。

在番字牌村公路北侧的一座长30米、高5米的小孤山向阳石面上,刻有33组文字,当地居民称之为“番字”。远看每组字好像一块石质匾额,又称其为“番字牌”。石刻有大有小,字大的有40多厘米,小的也有10厘米。这些字有篆书之妙、楷书之美,排列整齐,行距分明,虽然已年深日久,但字迹仍异常清晰。番字石刻形成于元代,书写的是梵文、藏文、蒙文三种不同的文字,其大意是祈福、祈祷平安。

梵文石刻在京郊其他地方也可见到,即所谓的“梵文六字真言”。而番字牌村番字不仅有梵文,还有蒙古文和藏文三种文字。

字摩崖石刻于1990年上升为市级文保,并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

围绕番子摩崖,建起保护大棚。临街设有大门,不知道的以为是一处大院。

  现在的孤山不据山形,如同一个石料加工场凌乱不堪。

为保护番字石刻,孤山被大棚遮盖。而在建筑打桩时无疑损害坏孤山山体,失去了原有自然风貌。孤山长约50米,在其面南一侧岩壁上,从东到西共刻有12组梵文、藏文和蒙文摩崖。

番字牌摩崖具有三种文字,要弄清这些文字内容不是件容易的事。《元代八思巴字》也只是涵盖百家姓内容,所以面对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只能观其形不能读其音。虽然不能认清这些文字,但欣赏一下番字石刻的镌刻技艺,感受一下番字石刻的气场还是非常有益的。

番字石刻分布无规则,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共同点是,均为阴刻浮雕。以下以《北京地区摩崖石刻》为依据,做简单介绍说明。

1.藏文摩崖

2.梵文摩崖 

  3.藏文摩崖

 4.梵文摩崖 

  5.蒙文摩崖

  6.梵文摩崖

  7.梵文摩崖

《北京地区摩崖石刻》介绍,在番字牌西山脚下还刻有十相组合图案。在丁字路口询问一位年纪大的老乡,老乡说只有这一处番字石刻,别处没有了。我正和老乡聊的感觉失望时,一位饭店老板说西边半山上还有,字体更大,并为我指点了路线。我按照老板的指点寻找上山路,又遇到一位老乡问我找什么。我告诉人家找石刻,那位五十多岁的人说,别处没有,我是当地人还不知道。我坚信老板的话,终于绕到了村后山脚下。地里有位收庄稼的妇女,我也只好去问她了。那位女同志回答的特别痛快,往北走那块大白石头那上去就是。

满目青山裸露的山岩极其少见,古人怎么可能在零碎的石头上刻字那。我再回到地头问那位女同志,人家说就从那上去,没有大石头。我带着狐疑又回到这里,望了望长满荆棘的山体,只能是硬上了。

趟着荆棘再上行,当贴近岩石时也不敢确认是石刻。忽然发现一个符号,在审视这些石纹绝非天然形成。西山的这一处摩崖在小孤山找不到相同的,而是孤山之外的一种新形式。孤山之外笔者仅见到这一处,据老乡说四周的山都有摩崖。

因本人水平有限,不喜张扬,故谢绝转载、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