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一闪即逝的青岛陵县路民办小学(初小1958-1962)

之前,写过几篇陵县路及周边的几条老街道。

今天说说在历史长河中转眼即逝的青岛陵县路民办小学。应该提醒看官注意的是,而后(约1959年)建校的陵县路小学只能是民办的弟弟。

可能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解放,老百姓生活稳定了。

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上半年出生的孩子1958年暑期都到了上学的年龄。

原本顺理成章的就近到周边武定路小学、恩县路小学、包头路小学、上海路小学上学。可是,满额了。

老市北区的很多孩子就被通知到陵县路民办小学和市场三路民办小学报到。

1958年的陵县路民办小学的办学教室有两间。一间在宁波路的元吉里旁边,另一间在馆陶路19号。都是临街的房子。

只招收了1958年一届的学生有四个班,分上午、下午半日制上学。在这两个教室坚持了四年上完了初小。

我被分在一年级四班。教室在馆陶路。

按照学校的通知第一天上课要自己从家里带小凳子。每个人带的小板橙五花八门,没有重样的。放学了再自己带回家。我带了个三条腿的半圆的凳子,是花5毛钱买的李五一家的平度亲戚手工制作的。是我们家的高档家具。

进了教室,眼前一亮。大个子高华国同学竟然扛来了个有扶手的藤椅。

课桌是砖头把不规则的木板架起来的。

教室是间挺好的临街门面房。从街上上两级台阶进门,进门还要再上一级台阶才能到房间的地面。大门的两侧各有一个硕大的橱窗,每块大玻璃估计有4平方米,橱窗半米深,内有四扇漂亮的多块彩色玻璃组成的橱窗把教室和橱窗隔开。

大门正对着一个通向后院的门,旁边有个窗。后院左角有个厕所。

最不可思议的是教室后面的木板墙上有个半米长,30公分宽可以拉开的小窗户。窗户的另一面是同学于叶华的家,于叶华的母亲可以拉开小窗看到黑板前讲课的老师。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于叶华同学转学了。

一年级的老师是袁封萍,住广东路34号。半天上课,语文和算数。不瞒你说小学六年是没有体育课的。那一年开始学汉语拼音,我感觉她教的还是蛮扎实的。也不知道是谁发动的帮老师家买煤,我也跟着一帮人去了,知道了她家是从一个很窄的小楼梯转着上的二楼,窗户外是甘肃路。第二年她去了莘县路小学。

上下课的铃声是摇出来的,两个教室轮流负责。到点了由一名学生跑到馆陶路和宁波路口的邮筒旁狠命的摇一气。两个教室距离邮筒都是七八十米。下课时被老师指定去摇铃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一班的厕所在元吉里。

据王同学回忆,宁波路的教室里可能有下水道不畅的经历。同学们还曾艰难的翘着脚上课。味道就不用提了。

再说说同学。以前年纪小,也不懂分类,好多同学住什么地方也不留意。现在数落数落,还真有规律可循。

1958年的一年级四班是这样的。

比如说:

范 茹 住陵县路31号

杨一欣 住陵县路31号

李五一 住陵县路37号

李黎明 住陵县路37号

丁立强 住陵县路43号

高庚寅 住陵县路55号

女 同学 住陵县路55号

李彩芝 住陵县路12号

于连伟 住陵县路28号

柴 青 住陵县路28号

刘树得 住陵县路28号

蒋青来 住陵县路28号

任建华 住陵县路63号

蓝震青 住陵县路63号

陶 菊 住陵县路63号

陈家荣 住陵县路34号

金 聚 住陵县路34号

王仕华 住陵县路34号

陈 春 住陵县路77号

陈宗义 住上海支路3号

高华国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杨宝善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张大国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盛安曾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赵华香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张淑玉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王X青 住上海支路(因拆迁号码不详)

兰新毓 住广东路48号

王富华 住广东路42号

徐鸿亮 住广东路42号

于青生 住广东路34号

孟繁柏 住广东路34号

曲爱珠 住广东路34号

彭宝山 住广东路30号

林秀莹 住广东路30号

曲爱第 住广东路2号

黄福涛 住广东路2号

迟耀利 住广东路2号

陈彭苓 住甘肃路24号

袁崇珍 住甘肃路10号

霍文祥 住甘肃路23号

魏长征 住宁波路元吉里

陈安庆 住宁波路元吉里

宣国庆 住宁波路元吉里

朱宪明 住宁波路元吉里

苏祥青 住宁波路元吉里

孙祖荫 住恩县支路

刘玉娟 住恩县路(好像是班长)

看看这回想起来的名单,说明当时学校还是很有安排规则的。只是我们这些七岁的小孩看不出来罢啦。因为1959年有人留级和1961年重新分班,可能有些混淆。敬请见谅。

估计老同学来到馆陶路,不会不触景生情。想着我们扯着大嗓门念:

国旗,五星红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大小多少、上下来去、上去下来、下去上来……

二年级我们又迎来了年纪大、前额亮的高老师。高老师教育了曲同学,脖子上留下了个疤。他念叨了好几十年。

印象中宁波路那个班有个住在甘肃路的李老师,挺好的。

二年级时有个戴红领巾的大孩插进我们班,叫曹振芹,还当了班长。胖胖的、高高的。他家住在教室斜对面的第二粮库。我去过他家,一楼的一间大房子,进门有个很大的床。也不知他什么时候转学了,更不知道第二粮库什么时候变成了第二靴鞋厂。巧了,上中学有一周的劳动课就安排在第二靴鞋厂,小学同学的家变成了一间办公室。

三年级、四年级有挖蛆蝇和打苍蝇的任务,学校旁边的海军大院、莱州路都是常去玩的地方。除了苍蝇拍,每人还有一个小瓶子和一个用筷子劈开做的夹子。第二天要上交,並且数数记下来。

上小学就是玩,越是没有要求用钢笔,就越想用钢笔写个字。于是乎上中山路环球买个蘸水笔尖,用线绑在筷子上。钢笔水也是环球买的蓝色的片片,用水泡的。

半日制确实好,上完小组可以结伴到莱州路铁路旁拿弹弓打鸟。当时的铁路与莱州路中间是一排一米多高一米多宽的小树丛,很容易钻过去。小孩们在铁轨上听火车来了没有。听完之后耳朵是黑的也不知道,被家长发现了,哑口无言。上海路口不能去,那里有人值班,负责来了火车放杆子不让人车通行。

历史长河中一闪即逝的青岛陵县路民办小学(高小1962-1964)

青岛市陵县路民办小学的校长是王士融。住在甘肃路18号。戴着眼镜,个子不高,头发不多。

我们的小学毕业证书上都盖着他的大印。

1962年暑假以后就升入五年级了,也就是高级小学阶段。留级了一部分同学,四年级四班被分解了,组成了三个班。

五年级一班在甘肃路10号,孙老师。

五年级二班在陵县路65号,宫老师。

五年级三班在甘肃路17号,赵老师。

老师们在陵县路63号有了一间办公室。

赵老师是印尼华侨,住在陵县路63号3楼。教书很认真,曾经因为我没完成暑假作业找上家门,告诉了家长。他经常讲要自觉,还画了一幅画贴在教室的黑板旁边,写着:青面獠牙、张牙舞爪,谁要是不自觉,这就是谁!

赵老师有个妹妹估计二十岁左右,竟然给五年级的我们上了节音乐课。教我们唱世界名曲《保尔的母鸡》。歌词还记得:保尔把母鸡都赶进了谷场,让他们安全的寻找食量。他知道树林中有一只狐狸,因此他时刻在小心提防。咯咯咯,有只鸡突然叫嚷,保尔一边跑一边喊我得救它,不然我怎么回去见我的娘。六十多年了,我还会唱。

六年级很关键,我们换上了刘老师。可是她病了一段时间,来了个代课老师。我不喜欢他,觉得也没教几天课,还跟我们班照相。现在想想,这个小孩好可笑。

六年没上过体育课。

课间操是在马路沿上。

难忘的事是有一次开学第一天,我将家长给的学杂费找不到了。那可是一笔巨款5元呐。当时每学期的学杂费是4.5元,整整是公立学校的3倍!若是现在,年轻人可能是会以为我们上的是“贵族学校”呢!岂不知,是每天只上4节课的半日制。后来晚上睡觉脱衣服,藏在袖子里的钱出来了,可松了一口气。

六年的半日制,现在想想也着实快乐。

半天上课,半天到同学家上学习小组。经常换换小组,还可以到不同的同学家玩玩。也有因为调皮被告老师调换小组的尴尬。

张同学家能看火车,王同学家有收音机,陈同学家有咸鸭蛋, 迟同学家走廊晾着河豚鱼,徐同学家生了五个姑娘,不让小男孩上她家玩。张同学家里干加工活,糊纸袋。高同学老说他妈偏向,不是亲娘。非常有趣。

学校偶尔也包电影,每场7分或一毛。

学校开过一次大会,在武定路的警备区司令部礼堂。开完会放映了电影。

1959年的第三公园与工人剧场。(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我们还参加过市北区组织的演出,在工人剧场。我们演的是《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那个年代第三公园算是文体活动的中心。文化宫的展览厅,我们被组织看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收租院》、《蒋介石反攻大陆展览》等。知道了第三公园的地洞里有日本人淹小孩的大缸。

周六的第三公园有周末晚会,有灯光篮球、戏剧、电影、象棋等。还有大人们在磨鞋底跳交谊舞。小孩们可以去看电影和皮影戏《西游记》。看到猪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上厕所生出了七八个小猪。非常有趣。

值此2024年暑假,以此文纪念青岛市陵县路民办小学首届毕业生毕业60周年。

本组图文作者:李黎明(网名:老木子),老木子·山海奇观是微信公众号《爸妈旅游》的版主,自退休后开始纵览国内外秀美风景,品味天南地北风土人文,每到一处即以游记的形式编发分享,图文并茂、文章简练。

2017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爸妈旅游》精装版第一、二册两部大型图册。

2022年,编印《旅游漫记·川滇藏青》两部大型图册,广受读者喜爱。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