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11:30·中华网文化

中国绘画史中,所谈女性画家甚少。她们往往作为男性主导画坛的点缀而存在。这些女性画家的绘画本就是一方情感天地。她们把一情一思、一念一想倾注于一花一草一虫一蝶中。她们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虫鸟,而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表达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

明清交替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伦理观念、地域传统文化的繁荣,文人的传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画家增多。她们通过独特的女性审美视角,运用柔美及轻盈的笔调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于物相内在的神韵中。这使得她们的绘画具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时期的女性画家主要集中在江南,尤其是吴门地区。她们在江南热闹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崭露头角。她们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这些重要的角色,也面临着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等各方面的困扰。这些困扰让她们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与周边社会事物的联系。独特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审美体验构成了她们不同以往的绘画美学意识和情态。

明清女性画家所受到的艺术修养较多来自当时男性文人的熏陶和影响,但又有自身特有的细腻闲适,仿佛是细流涓涓的小溪。此中有闺中情怀,也有生活幽怨。

出身良好的大家闺秀,或世传家学,少承庭训,仰仗家中长辈修习丹青,如文俶、叶小鸾、吴绡;或嫁于富有艺术涵养的名士为妻,夫唱妇随,同研同乐,如柳如是、李因。多数闺秀画家依靠家庭开展绘画活动,家庭因素对其影响巨大。她们多在庭院中舞文弄墨,以花鸟为创作主题,以细腻的描绘托物言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较于闺秀名媛,青楼画家从内在的动力来讲,需要习得一些技能,加之较少受到礼法的束缚,有着更广阔的交游阅历与施展空间。她们可相对自由地出入于男性空间与公共场合,以自身才情与文人名士唱和雅酬。同时,在与文人墨客的交往中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无论是闺秀画家还是青楼画家在男权社会制定的规范中进行创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制约,加上情感与生活的经历,在作品中往往透着淡淡的忧愁,这是有别于男性画家作品的情志表达,开辟出了另一番艺术天地。

文俶(1595-1634),字端容,明代画家,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从简女,文徵明玄孙女。文俶早年师从文家各前辈,习得深厚的绘画功底。但她更关注的是房前屋后鲜活生动、色泽艳丽的花草禽鸟。与赵灵均成婚后,二人至寒山岭隐居,这里的景致为文俶的绘画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灵感,草木花虫都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文俶的绘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她到自然中体察,在写生中丰富笔墨功夫。文俶温润而不失厚重、笨拙而不失雅致的艺术特色,体现出一种世代书香所特有的高贵与矜持。她在绘画创作中特别喜欢画罂粟花、萱花、梅花等带有期盼意味的题材,或许是托画言志,以驱赶她未能为夫家生儿传宗的遗憾。文俶在明代女性花鸟画家中当属领军人物,也是明末闺阁画家的一个缩影。

图1

《花蝶图扇面》(图1)明,文俶款,四川博物院藏。金色纸本,花右蝶左,绘紫色四瓣花及红色圆形小花。左上角款署“天水赵氏文俶”,钤印朱文“文轩”。明代的书画作伪之风盛行。文俶作为明代闺阁画家的代表,造假之风同样波及她的作品。“吴中伪笔,传摹最多,远方之人采声而已。”意为作者名字捕风捉影、闻音生义而写错,伪作常将文俶的“俶”字作“淑”。

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性高旷、爱烟霞、倾国淑姿。摹画谱而落花飞蝶,极其灵巧。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时年仅十七岁。留有《返生香》诗集。叶小鸾的家庭环境对她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叶绍袁与沈宜修夫妇本是一对佳偶。叶绍袁无心仕途,夫妻二人偕隐汾湖。儿女绕膝,彼此更以歌咏酬唱为乐。如此的家庭使得叶小鸾集德、才、貌于一身,也养成了她看淡世事、多愁善感的性格。琴书为伴,每日静坐北窗下,作诗填词,临书作画。“一炉香相对终日”是叶小鸾的生活常态。作诗绘画是这位年轻女子的情感寄托。她的诗词凄清寥落,写秋夜暮景,说家里的湖石,小窗前的梅花,为后人呈现了一位少女眼里的人生片段。叶小鸾生前并未曾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通过她的诗词可以看到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而身边亲人的不幸遭遇也让她对婚姻多少有些恐惧。而现实的不如意让她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了遁世的幻想中,羽化成仙在少女小鸾眼中还是停留在一种审美层面上的精神追求。“梦里有山堪遁世,醒来无酒可浇愁,独怜闲处最难求”也许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图2

《叶小鸾花卉图册》(图2)明,叶小鸾款,四川博物院藏。纸本,共计十开,二十页,册面为木质,上写有“明叶小鸾花卉册”楷书题笺。该册为工笔设色绘各种花卉、鸟虫,除最后一开有作者款识印章外,其余均无作者款识。作者题为“辛酉嘉平月上浣橅北宋徐崇嗣法十帧”,款署“瓊章女史叶小鸾”,下钤白文“叶小鸾印”等二方印。

马守贞(1548-1604),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号湘兰。因“秦淮八艳”之名而为世人熟知。能诗善画。尤善画兰竹,故以“湘兰”著称。明嘉靖正德年间,金陵流传一首民谣:“马湘兰,擅画兰,体如兰,气如兰;品行高洁如幽兰,秦淮河畔一朵兰。”她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命名为“幽兰馆”。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遍植兰花。她在园子里写诗作画,教丫鬟们学习唱曲,自得其乐。24岁时,王稚登(1535-1612)曾帮马湘兰解脱墨祠郎的追捕和勒索之难,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此后的三十余年,她曾两次表达了永结同心之意,王稚登都委婉拒绝。此后,马湘兰再未提过,直至病逝。在与王稚登的交往过程中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将思念和忧伤寄托在艺术创作中。临死前她为王稚登贺寿可谓是她一生中最激烈、也最充分的情感表达。这一举动为她的一生上演了最后一幕的辉煌,也为自己画上了一个悲伤却完整的句号。这种孤独中艰难的自持令后人感慨不已。她的一生,就像她画中的荒野幽谷寂寞的兰花一样,引领着自己在庸常的浮世中维系住内心的理想与信仰,又只能在独自芬芳中完成美丽而凄清的一生。

图3

《竹兰图扇面》(图3)明,马守贞,四川博物院藏。纸本,扇面左画双勾墨兰,墨绘竹石,右上角题“己亥季春望后日为明卿长兄写”,“湘兰马守贞”,有“湘兰”、朱文“守贞公子”二方印。明代中期以后,水墨写意花鸟画已成为文人的主流艺术形式和审美风尚。马守贞的绘画造诣极高,她的兰仿赵子固,竹法管夫人(管道昇),俱能袭其余韵。其画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暹罗国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藏之。

吴绡,生卒年不详。字素公,号冰仙,一字片霞。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吴绡出生于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诗书琴画无不浸染。随父远宦闽中,随夫宦游秦川,扩大了她的眼界。这使得吴绡比同时代的女性有着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她对世俗富贵荣华不屑一顾,却追求“静中理琴瑟,起坐对诗书”的平淡生活。她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又有着独有的豪爽孤介。诗和画是陪伴吴绡一生的两样艺术,在对艺术的追求中,吴绡贯穿始终的就是个“真”字,追随内心的真感情、真想法。于诗于画皆自成一家。晚年的她远离尘世,静心入道。一生跌宕起伏,内心自然也充满感慨。即便他人唾笑,始终是“匪石心不移”,坚定着自己对情感、对世事的理解与感悟。

图4

《孤燕海棠扇面》(图4)明,吴绡,四川博物院藏。纸本。画花鸟,一鸟从天俯冲而下至花枝边。右上方题首有椭圆形印一方,款署“茂苑吴冰仙绡”。下押一圆印、一方印,印迹模糊。左侧题诗“雪压高枝一燕穿,深沉院落淡风天。方诸有泪嫦娥泣,胡粉成霜弄玉眠。好梦醒时云暖暖,凝魂无主蝶翩翩,诗中隐语须廻避,离恨于今又隔年。”

柳如是(1618-1664),本为盛泽归家妓院徐佛之养女,“秦淮八艳”之一。后嫁有“学贯天人”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著有《戊寅草》《湖上草》《东山酬唱和集》等。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早期,柳如是的绘画作品大多以兰、竹、梅作为创作对象,意为表达它们不畏环境艰辛且生命力顽强的特点,也借以表现自身的高洁情怀。嫁于钱谦益后,绘画成为其日常消遣时光的手段,以平和恬淡的心绪描绘闲花静草、小虫惠蝶。身份认知的转变在绘画内容上也体现出来。在更迭动荡的年代中,柳如是更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图5

《梅花扇面》(图5)明,柳如是,四川博物院藏。纸本,设色,画梅花图。右侧有作者题款“癸未春三月柳是画于媚阁”,下押白文“字如是”一方印。作画时作者时年二十六岁。

黄媛介(约1620-1669),字皆令,号离隐、若芷、如一道人等。浙江秀水(嘉兴)人。出身于儒学世家,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因丈夫未入仕途且无力养家,使得她不得不只身辗转各地,作闺塾师以维持生计。明、清女性的生活大多被规范在家庭之中、闺门之内。黄作为闺塾师以才谋生,巡游各地,为达官贵人家中的妻妾女儿教书授课,常年以售卖字画诗文为其生活来源,这一度在文人间备受争议。然而,这段际遇使黄媛介能够比同时代其他女性有更多机会亲近山水,从而有助于其进行山水画创作,造就了其不同于一般闺秀的审美意趣。她四处漂泊,还承受着思乡、丧子之痛。这样的饱经沧桑、颠沛流离也丰富了黄媛介的内心世界,得以通过诗与画淋漓尽致地释放着心灵的感悟,抒写着人生感慨。

图6

《山水图》(图6)明,黄媛介,四川博物院藏。金笺纸本,左侧有山石,右侧有小岛上数株树。右上题“摹赵大年笔黄媛介”,押联珠白文“皆”、朱文“令”印二方。因闺塾任教而四处奔波的黄媛介,胸怀天地之气,其笔下的山水画作多非实景表达,而属于彰显笔墨趣味的文人写意风格。画中山石多以淡墨勾勒外形,再加以淡色晕染,近于黄公望浅绛山水面貌,湿笔点苔则学习了吴镇画法。近景树木姿态又似倪瓒。整幅画作迹简意淡,亦带有董其昌文雅生涩之笔墨趣味。

李因(1610-1685),字今是,又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钱塘(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花鸟,疏爽隽逸。李因早年为江浙名妓,后嫁葛征奇为妾,随夫宦游大江南北。葛去世后,失去了生活来源。自立与淡泊的性格,让她不曾在失去夫君后去寻求他人的救助,而以鬻画营生。国破家亡与生死离别的经历,似乎让李因看淡了一切。在笔墨挥毫间,是对故人的思念,亦是对繁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的心绪表达。

图7

《花鸟扇面》(图7)明,李因,四川博物院藏、金地纸本,墨笔,绘双白头鸟、海棠花,右侧款署“丙辰初冬海昌女史李因画”,下押二方朱文印,印迹模糊。作此画时李因已66岁,画面中枝头繁花正茂,一对鸟儿在此相互依偎,呢喃低语。或许这正是李因对当初与夫君在京城吟诗作画的良辰美景的追忆。

绘画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女性画家通过画作去表达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感悟。喜怒哀乐终究归于山河湖海,嗔痴恩怨最终化为花鸟鱼虫,笔墨丹青中透露的灵动情感与自由灵魂,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