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   朱毅演奏   1983年录制

《月儿高》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据传为唐玄宗所作,是传统器乐曲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曲谱最早见于清代荣斋《弦索备考》1814年。

《月儿高》演奏说明

1982年,在学习过阿炳的几首琵琶曲后,我又向我的恩师陈泽民教授学习了这首《月儿高》,通过这首古曲,陈老师还教授了我一些关于琵琶套曲和唐大曲的知识。这些学习对我以后的音乐创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我每每听到这首古曲,都会感受到唐代大曲的深厚魅力。

这是我1983年在准备毕业考试时的录音,虽然最后琵琶考试音乐会时没有列入此曲,但《月儿高》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琵琶文曲之一。

朱毅

琵 琶 流 派
作者:庄永平

历史上琵琶乐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就是以华秋苹《琵琶谱》的出版为先导,各地流派的形成与区分为标志的。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二是有较明确的传承关系;三是有典型的作品及乐谱流传。下面将简述近、现代各琵琶流派如下:

一、无锡派琵琶

近代前后,最早出现的是以华秋苹为代表的“无锡派”。他在 1819年刊印的《琵琶谱》,确立了他在琵琶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历史上琵琶乐第三个高潮的先导。但是,关于华氏本人演奏及传承等方面,也还是缺乏有关的文献资料。只知道与他一起编订该谱的还有其弟华子同以及薛愚泉,朱右泉、华映山、华芝田、裘金声、陈梅樽、蔡开基等人。在那时琵琶谱本很少的情况下,华氏能编出包括南北两派曲目的谱本,至少说明他本人不仅会弹琵琶,亦可能是个高手,并弹过不少南北派的琵琶名曲。因此,近代无锡派的立名,是以华秋苹的《琵琶谱》为依据的,这和后来其他流派以代表人物及传授系统为依据有所不同。近代以来,在江苏特别是无锡地区,出现了不少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著名国乐家和琵琶演奏家。如无锡的徐悦庄、吴畹卿(1847-1926),吴历任无锡清唱昆曲社——天韵社曲师达五十年之久。他不仅精通昆曲,同时也擅长琵琶、三弦、笛、笙等乐器。他是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老师,曾教授杨昆曲及琵琶等乐器。江阴顾山镇的周靖梅、周少梅父子,周少梅(1885-1938)是近、现代我国著名的国乐家,以演奏三个把位二胡而闻名,被誉为“三把头胡琴”。他是我国最早把国乐带进正规学校教授的教师,培养了数十名颇有成就的国乐人才。周的学生有陈俊民、勇士衡、徐骏嘉、须勅吾等。其中勇士衡尤善琵琶,而徐骏嘉在百代唱片公司录有琵琶曲《虞舜薰风曲》。周出版的《国乐谱》,收有的琵琶曲均为只曲,计有《虞舜薰风曲》、《十八拍》(汪旭初传谱)、《清平词》、《蜻蜓点水》、《矮子上楼梯》、《凤求凰》、《昭君怨》、《飞花点翠》、《双飞燕》等9首。郑觐文(1872-1935),出生于江阴,精通古琴、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1911年来到上海,任犹太富商哈同开办的私立仓圣明智大学古乐教师。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撰写了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国音乐史》,而且创办了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有重大地位的“大同乐会”。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由当时大同乐会的柳尧章,根据汪(昱庭)派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并由郑定名的。刘天华(1895—1932),也为江阴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国乐家。从1914年起曾向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对刘以后的创作颇具影响。1918年他在南京向沈肇州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1922年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后改称音乐传习所)教授二胡、琵琶,以后又创作了《歌舞引》《改进操》《虚籁》3首琵琶曲和10首二胡曲,曾于1928年在高亭唱片公司录制了《飞花点翠》《歌舞引》2曲。刘天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对推广二胡、琵琶等国乐器有很大的影响,其学生有王君仅、曹安和、吴伯超等。吴伯超(1903—1949),江苏武进县(常州)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但也是以学习琵琶等民族乐器开始其音乐生涯的。他于1922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从刘天华学习二胡及崇明派琵琶。后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其间曾赴比利时留学。1940年任重庆励志社管弦乐队指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1942年至1949年任国立音乐院院长。他的琵琶演奏有很深的造诣,曾把《飞花点翠》等4首瀛洲古调曲,参照西洋配器法改编为《合乐四曲》,开创了我国新型民乐合奏的先河。华清和、华彦钧(1893-1950)父子,无锡的道士。华清和精通乐理擅长多种乐器,尤以琵琶著称。华彦钧(阿炳)不仅一曲《二泉映月》名扬天下,而且更是能演奏不少古典南北文武琵琶曲,后来又创作改编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3首琵琶曲,对我国二胡与琵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还有无锡出身的杨荫浏(1899-1984),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不仅精通琵琶、小三弦等多种弦管乐器,而且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无锡的祝世匡(1914-2004),杨荫浏曾在《瞎子阿炳曲集》中提到,他是杨的学生,阿炳曾经向他学习过广东音乐曲《三潭映月》,20世纪50 年代在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执教琵琶。此外,还有无锡临近的苏州张步云、张步蟾及子张少蟾;戚竹君、戚少卿父子等,他们以唱评弹出身的,不少均会演奏大套琵琶以招揽听众,有的也会表演一些倒弹琵琶和头顶琵琶的绝技。据载张步云从苏州琵琶圣手金春龄习大套琵琶,每逢三、六、九小落回时,必奏大套琵琶。曲目以 《平沙落雁》、《霸王卸甲》、《龙船锣鼓》等为拿手。更有一绝,谓之“三打响”,即左手弹琵琶,右手打杨琴,口中用小嗓唱《满洲开篇》。阿炳曾向张步蟾学习过大套琵琶乐曲,但他们多为浦东派陈子敬的弟子,故归入浦东派之中。总之,无锡派琵琶的人才荟萃、功勋卓著、影响广大。

现在无锡派的曲目主要是周少梅的《虞舜薰风曲》;刘天华的《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华彦钧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为代表。

二、平湖派琵琶

【名家名曲】朱毅:琵琶演奏《月儿高》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自高祖李廷森、曾祖李煌、祖李绳墉、父李其珏,前后五代操琴为琵琶世家,说明琵琶很早就流入了浙江地区,只是未能有文献的明确记载而已。李父其珏在十余岁时,曾独驾扁舟携琴访友,与浙江的琵琶名家张子房、俞芝山等切磋技艺,数载不归。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参订乐谱,后来外地琵琶名家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曾来平湖拜访李其珏,相互学习,相见甚欢。李芳园在其影响下自誉为“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而且于1895年编辑刊印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 为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琵琶谱之一。后来,平湖派琵琶经由李芳园的弟子吴柏君、吴梦飞、朱英(朱荇青)等人的承传,在江浙一带有着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吴梦飞和朱英两人,前者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的父亲李其珏的学生张子良学艺。20世纪20、30年代经常在上海活动演奏,对弘扬平湖派琵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者是我国第一所现代专业音乐院——国立音乐院,从1927年成立初就被聘用的惟一的国乐教师及国乐队教练,任教达17年之久。学生中有初学琵琶后成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丁善德、谭小麟;成为琵琶演奏家的陈恭则、杨大钧、樊伯炎、汪容琛、杨少彝等。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从其十三大套的曲目来看,有文有武,文曲讲究细腻,力主突破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右手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来加强余音绕梁之感。武曲讲究气势,虽以下出轮为主,但也有用上出轮的,如轮奏《将军令》就是用上出轮,这样才有气势。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平湖派琵琶的传授系统比较清晰,在上海派琵琶崛起之前,它是最有影响的琵琶派别。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汪容琛到香港、广州音乐院执教;杨少彝到西安音乐院执教,使平湖派琵琶也流入了华南、西北等地区,扩大了影响力。

现在平湖派的曲目主要是《浔阳琵琶》《平沙落雁》《阳春古曲》《普庵咒》等为代表。

三、浦东派琵琶

浦东派的始祖为上海南汇的鞠士林,鞠的生卒年月不详。据《闲叙幽音琵琶谱》的’新增凡例’中残留有下列一行半字句:“吾邑鞠先生讳士林,乾隆嘉庆年间人,名誉海内,艺冠古今,今之所习者,皆先生所……”(下残缺)。由此推算,鞠当为 1736-1820年间人。鞠的琵琶技艺被知音们美誉为“江南第一手”。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以操琵琶消遣。不知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特例开关放行,故而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的弟子有王东田、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陈擅长武曲,程则以善弹文曲著称。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弹奏锣鼓的技法也是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浦东川沙孙小桥人) 最擅长琵琶锣鼓技巧,曾以模拟锣鼓声的演奏技巧弹奏《婆媳相争》,运用各种颇为复杂的技法配合,把老婆子边纺棉花边吵架,而年轻媳妇边剁肉边斗嘴的相争情景,表现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可惜,此曲已绝响焉。另传有《灯月交辉》曲,其中曾附有锣鼓段。陈的另一弟子倪清泉(南汇二团人),用的琵琶尺寸大,宽而长,红木制作,那时叫“大套琵琶”,以区别于丝竹和评弹的“小套琵琶”,因而很能突出浦东派善奏武曲的气概。后来汪昱庭在大同乐会首场演奏中,在节目单上特地写明是大琵琶独奏。可惜倪有两首乐曲没有传下来,一是《巾帼安邦》(《昭君和番》),一是《百鸟朝凤》。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琵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培养了不少浦东派琵琶的传人,而且于1929年编著刊印了《养正轩琵琶谱》,使浦东派琵琶得以承传。浦东派琵琶的特点在于,要求演奏武曲气势雄伟,演奏文曲沉静细腻。尤其是演奏武曲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弹饱满、力度强烈,因而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奏法,如轮四弦的满轮奏法,还可作不同弦数的交叉变化。并弦,配以满轮或滚扫等,有并四弦、三弦或二弦之分,要求动作速度快,力度强。四弦并发的大摭分,以沉着的气势取胜。还有扫撇、拖奏、各种夹弹与夹扫、多样的吟奏、音色变化奏法和锣鼓奏法,等等。

现在浦东派的曲目主要是《海青拿天鹅》《陈隋》《武林逸韵》《龙船》等为代表。

四、崇明派琵琶

崇明派琵琶由于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又有一江之隔而自成一系。自沈肇州1916年编撰出版《瀛洲古调》乐谱,才为世人所知晓。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前后,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白彧如父子以及无锡地区的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据《通州志》“杂记方伎”载:“白珏(即白在湄——笔者注),字璧双,善弹琵琶,取古今曲操谱而被之五音不爽。……京师名公卿皆与纳交,革代后避地太仓。”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说:白璧双之琵琶第一手:白璧双,名珏,苏州人。顺治初,琵琶称第一手,尝售技于南北。”可见,对长江南北琵琶的发展都有影响。[清]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说白氏父子“好为新声”,善于创作新曲,描写其演奏是“南山石裂黄河倾,马蹄迸散车徒行。铁凤铜盘柱摧坍,四条弦上烟尘生。”又,《孔尚任诗文集》说樊(花坡)氏长于弹奏《秋宫》、《秋塞》两曲;钱泳《履园丛话》说杨(廷果)氏长于弹奏《梁州慢》《月儿高》、《秋江夜雨》等曲。据赵廷建纂修的《崇明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卷十六“人物、方伎”一节,康熙年栏中载:“贾琵琶,字公达,居城北关内,善琵琶,故以江南皆呼为’贾琵琶’。”“其音能肖百物,或为风雨声,人皆思侠旷;为众乐声,八音具奏,为鏖战,则甲马奔驰,金鼓戈矛齐震,闻者惊诧。”后据曹炳麟编纂的《崇明县志》(1929)载:“宋珩,字楚玉,禀贡生,寄海门。通音律,善琵琶。初贾公逵得四弦指法于白在湄,传李连城,珩从连城受《转关》、《濩索》,又自出新意为《夕阳箫鼓》,铿锵动听,然不轻奏,非心所敬弗弹,盖旷远有名士风。”这为今《春江花月夜》原本《夕阳箫鼓》曲的由来,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上述描写的白氏和贾公达所弹之曲,与北派武曲《十面埋伏》十分相像。后来崇明派琵琶风格的演变,显然和长期处于江南一隅的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至20世纪初,据沈肇州《瀛洲古调》序说:“未百年前,有黄东阳、罗明章、蒋泰之三人者,年皆古稀,平生无他嗜好,独于音乐一门嗜之成癖,袭古曲数十,相与赓唱不衰。”黄东阳据考为王东阳,是清道光、咸丰间一位名震苏南的琵琶名手。曹炳麟编纂《崇明县志》又载:“王照,字东阳,擅长琵琶,能奏王勃《滕王阁序》,听音辨字,十分清晰。”“(王照)尝角技苏州,以足指勾拨,音节依然,优称绝技。”王东阳的“脚踏琵琶”的掌故至今流传。此三人传黄秀亭,由黄再传沈肇州和樊紫云,后来又通过《瀛洲古调》一书的出版,以及徐立孙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发行,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刘以后创作的《虚籁》等琵琶曲,显然受到该派琵琶奏法的影响。而樊紫云又传樊少云再传樊伯炎,樊氏三代成为崇明派琵琶世家。20世纪40年代前后,崇明还有汲浜镇的杨序东(1880-1949)用四指(不用小指)轮奏,发音刚亮,被誉为“杨派硬弦”,以声如风雷著称;下沙港沿的周念文(1895-1957)善于拢捻;赵志山(1892-1964)人称“赵瞎子”,20世纪60年代曾让其孙记录整套清板曲33首,可惜谱已佚。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出音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入耳,然多则犯俗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活泼、玲珑。总之,崇明派琵琶在当今琵琶中,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与世。

现在崇明派的曲目主要是《飞花点翠》《汉宫秋月》《小月儿高》《狮子滚绣球》等为代表。

五、上海派琵琶

上海派琵琶亦称汪(昱庭)派,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个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相并提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个高潮推向到了顶峰,其产生的影响一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汪于1885年到上海当学徒,当时上海的各种琵琶流派竞相斗艳,浦东派传人陈子敬率先在愚园设擂台,后平湖派的殷纪平常在叶家花园举行琵琶音乐会,这种做法似乎承袭了唐代康、段斗技的习俗,大大促进了琵琶技艺的交流与发展。汪的启蒙老师是王惠生,经常带汪去“也是园茶楼”观摩“琵琶擂台”。而对汪一生起重大作用的,是那时被称为浙江豪杰的琵琶“擂主”周永纲。周在茶楼数月,弹破天下未逢敌手,其高超的演奏技艺,给汪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汪的很多乐曲都是在观摩琵琶会时学会的。如《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是听了陈子敬的演奏学会的;《浔阳夜月》是根据殷纪平的乐谱演奏的,等等。而且能在四处交友中博采众长,终于集诸派特点于一身,融会贯通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汪派”艺术风格。由于汪长期住在上海市中心,故而他创立的流派也就被称为“上海派”。汪氏流派的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琵琶流派均以下出轮运用为多,而汪氏却竭力提倡和运用上出轮,作为琵琶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制高点之一的上出轮运用,从现、当代琵琶发展的趋势和演奏各种乐曲的要求来看,其选择与推广确实是非常明智的。尤其是琵琶竖奏以后,为上出轮的运用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相反下出轮在竖立演奏姿势的情况下就显得相形见拙了。因此,汪氏的做法是符合琵琶演奏发展潮流的,在当时也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奏法而古谱新奏。尤其对古谱加以精心揣摩、谨慎改编,细致加工,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例如,对《阳春白雪》的组套改编;对《浔阳夜月》的删节提炼,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再则,汪氏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这些琵琶演奏家在20世纪50 年代后,分散于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琵琶界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如上海的卫仲乐、孙裕德;北京的李廷松;南京的程午嘉;湖北的张萍舟;广西的陈永禄;贵州的陈天乐等,还有一些再传弟子,如北京的蒋风之、秦鹏章;天津的陈重等,后来大都成为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琵琶演奏家。

现在上海派的曲目主要是《阳春白雪》《塞上曲》《青莲乐府》《寿亭侯》《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以及卫仲乐的《月儿高》等为代表。

本版所有资料、图书、图片均由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资料库提供。

作者简介
庄永平
1945年生,音乐学家。出版有《琵琶弹奏法》《琵琶手册》《中国声乐腔词关系史稿》《戏曲音乐史概述》《京剧唱腔欣赏》《沪剧唱腔欣赏》《评弹唱腔欣赏》《琵琶·古谱·戏曲音乐—庄永平音乐文集》等著作20余部,专业论文1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