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清时期传入琉球的书法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匾额、对联、条幅、中堂、题扇、题画等。这些书法作品分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本人亲赴琉球留下手迹者,以明清时期赴琉球册封琉球国王的册封正副使及使团中的从客所留为主。第二类,本人未赴琉球而作品见于琉球者,包括皇帝颁赐、册封使团所携、琉球贡使及留学生购回等。

一、中国书法作品传入琉球

(一)册封正副使

明清两朝派遣的琉球册封使,明朝有17次,其中册封中山王15次,册封山南王2次,计30人;清朝有8次,计16人。其中留有手迹而今尚存者除洪熙元年(1425)册封正使柴山曾有碑记两篇外,其余均为清朝册封使所留。历届册封使在琉球留下众多手迹,这首先与册封使的身份有关。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正副使汪楫、林麟焻起,之后的任册封正副使除了费锡章外,皆出自翰林院编修、检讨或中书舍人,只有“学问优长”“仪度修伟”才有资格被选为册封使,且其中多为文采非凡的进士出身的人物,清代以此为定制。此外,由于中琉航路必须仰仗信风,册封使团需在琉球旅居几个月。在三四个月至九个月不等的旅居生活中,写字、作文、题诗、作联、题额自然成为册封使的一大趣事。而琉球上至国王、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中国书法的青睐于苛求,更是大大促使册封使臣留下墨宝。据汪楫《使琉球札记》载:“国人无贵贱老幼,遇中国人稍相融洽,必出纸乞书,不问其能书与否也……乞使臣书尤恭,谨得之,辄俯身搓手,高举加额,焚香而后展视。其见重如此。”据明清两代册封使使录可知册封使题赐极多,但保留至今的甚少。天使馆作为册封使的居所,据载所得册封使手迹最多,如夏子阳题“天泽门”,萧崇业题“润露堂”,杜三策题“每怀靡及”,张学礼、王垓题“天威远播”,王垓题“驻节”,汪楫、林麟焻题“敷命堂”,汪楫题“长风阁”,林麟焻题“停云楼”,海宝、徐葆光题“皇纶三锡”,全魁题“露洒扶桑”,周煌题“声教东渐”。但由于天使馆为木造建筑,难免遭遇火灾,且题字或为纸制,或为木刻,均易毁损,加之庆长之役与冲绳战的毁坏,众多手迹难以保留。

(二)从客留题

历代册封使,多携带高水准之从客同往,包括文人、高僧、道士、医生、书画家、琴师等各方面的专家及能工巧匠,其主要目的在长期驻琉时,需要诗文书画琴棋之伴侣;同时也可以应付琉球人对文书墨宝的渴求。历届册封使选择从人时,特别重视选择擅长书法的人才,因为他们从前人的教训得知“惟从客善书者,不可少”,否则“球人重书,请者甚众,两手不能给也”。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团中在琉球挥毫泼墨的有胡靖、陈翼、王文治、寄尘和尚等等,但目前留有手迹者唯有陈翼、王文治、寄尘和尚而已,其中王文治之书名最为显荣。王文治,号梦楼,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书才扬名海外,传言朝鲜人曾“以饼金易其字”,当时有这样的谚语“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据杨仲揆先生所统计,王文治墨宝之在琉球者,有二十件以上,是中国书法家在琉球留手迹最多的一位。

(三)皇帝题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册封尚贞王的正副使汪楫与林麟焻在出发赴琉前,请求康熙皇帝为琉球国题词:康熙亲书“中山世土”之四大字,命其责赐尚贞王。康熙赐予琉球国“中山世土”四个大字对于琉球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雍正、乾隆、嘉庆各朝相继赐琉球御书匾额各为“辑瑞球阳”“永柞瀛濡”“海表恭藩”等等,是其他藩属国家所没有的殊荣。嘉庆四年(1799),担任册封副使的李鼎元,在使录中提及王殿之上奉有三块匾额,“殿上为御书楼,高敞壮丽,钜梯当楹立,正中悬奉圣祖仁皇帝御书’中山世土’匾额,左奉世宗宪皇帝御书’辑瑞球阳’匾额,右奉高宗纯皇帝御书’永祚瀛壖’匾额”。

(四)册封

使团所携以及琉球贡使团、留学生购回或受赠除开册封使团亲自赴琉留下手迹以及历代皇帝题赐外,中国书法传入琉球的途径还包括册封使团所携名家墨宝,琉球贡使团、留学生购回或受赠。本人未赴琉球而作品见于琉球的文人墨客包括朱熹、王羲之、董其昌、陈元辅、竺天植、刘墉、钱大昕、王鸣盛、许天赐、蒋锡年、孙衣言、潘相、孙尔准等。李鼎元《使琉球录》记载了其旅居琉球时期,觅得各类中国书法珍品的奇遇。李鼎元受邀至首里王府,偶然得见苏轼(东坡先生)墨迹康熙四十七年(1708)琉球大儒程顺则在华期间以重金购得朱熹墨迹带回琉球,李鼎元赴琉后曾借览于其后人之家负责接待李鼎元的都通事蔡清派为闽人三十六姓之一,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后裔,李鼎元在蔡家祠堂得以见得蔡襄(君谟)墨迹。

二、琉球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碑文

琉球王国早期的书法艺术多以碑文的形式得以保留,当时的碑文以楷书为主,多为禅宗僧侣所书。琉球现存最古老的碑文是1427年立碑的《安国山树华木之记》。碑中记载了第一尚氏王朝时期的华裔国相怀机奉命出使中国,“观中国礼乐文物之盛,揽名山大山之荘”,归国后即在首里城北挖掘龙潭,在谭西南用土堆积修建土丘,名为安国山,立碑“不忘上德国不朽以垂庆也”。

(二)琉球贵族

琉球王国上至国王、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中国书法都十分热衷,但书法艺术要求作者有一定文化素养,因而琉球善书者多为王公贵族。琉球国王中擅长书法的,明代有尚清王、尚永旺、尚宁王;清代有尚贞王、尚敬王、尚温王、尚育王等。其中尚温王擅赵体行书,嘉庆三年(1798)其于首里王府以北建立“国学”,亲自为其题额“海邦养秀”,其字极为俊秀,且其乐育人材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三)久米村华裔

所谓久米村人,即指奉琉球国王之命,居住在距首里王城五里之外久米村的华裔琉球人。他们是以明太祖所赐闽人三十六姓为基础、逐渐繁衍和发展而成的族群。依据琉球王国传统规定,只有首里、那霸、泊村的贵族富豪可以进入仕途,但特别规定久米村人也可以享有入仕特权,久米子弟自小学习汉语文字,也有机会入中国国子监学习,或自费留学于福州,因而善书者甚多,闻名于琉球国中。久米村人中能诗善书者极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郑週、郑嘉训、郑元伟三人。郑週为琉球著名书法家,曾于万历八年(1580)赴明入南京国子监留学,归国后任长史于万历十七年(1589)再次渡明赴京。据其家谱所载,被称为“善书万古长史”,其作品包括“迎恩匾、天界寺、龙王殿、永明山”等匾额。郑嘉训(1767—1832),号泰桥,被琉球人尊称为古波藏亲方为琉球王国的一种称号,是非王族的琉球士族能获得的最高称号。郑嘉训是19世纪琉球最重要的书法家,擅长行书与草书,深受当时的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兴赏识,被邀请至鹿儿岛指导萨摩藩士练习书法。郑元伟(1792—1864),号善桥,郑嘉训次子,因其管辖湖城村有方被尊称为湖城亲方。与其父一样,也深受萨摩藩器重,以楷书见长,在琉球与萨摩留有不少墨迹。

三、书法成为现代中国与冲绳友好交流的桥梁

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签订,为中国与冲绳(琉球)的友好交流再次带来新的契机。中日恢复邦交后,冲绳方面开始就与福州商讨友好交流的事宜,经过双方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5月20日,福州市与那霸市结成友好姐妹城市,从此中国与冲绳建立了正式的官方交往。此后冲绳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民间来往频繁,书法艺术也成为现代中国与冲绳友好交流的桥梁之一。2016年10月,冲绳最大的书法团体茅原书艺会来华访问,访问期间分别与桂林、上海当地的书法爱好者进行友好交流。茅原书艺会由冲绳著名书法家茅原南龙创办,是冲绳最大的书法团体,会员人数8000余人,在冲绳县内外设有70余个书法教室。10月13日,茅原书艺会在副会长西藏盛的带领下前往桂林,与桂林企业界书画家协会的书法家交流书法。交流活动在桂林博物馆开展,以汪痩竹主席为首的6位书法家出席活动,与冲绳的书法家一同现场挥毫,在交流活动结束后互换作品留念。10月15日,茅原南龙先生带领三十余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来到了上海,参加茅原书艺会与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琉球书心津梁展”,展会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展出冲绳方面的作品60件,中国方面作品170件。活动当日,来自中国和冲绳的书法爱好者欢聚一堂,以书会友,友好交流。在与冲绳(琉球)的友好交流中,书法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今书法艺术在中国与冲绳的交流中逐渐普及,走向社会大众,形成了庞大的爱好群体,反过来又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中国与冲绳乃至日本的和平友好继续发挥着维系交流的作用。

结语

明清时期中琉交往密切,中国书法作品在琉球得以广泛传播,琉球社会收藏、学习中国书法艺术蔚然成风。琉球人在长期接触、学习中国书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书法艺术,也诞生了不少书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