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龙口文脉研究座谈会。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成为中国大运河始建的标志,为后世贯通南北的隋唐、京杭大运河南端重要的一环。
回看10年前,北京时间6月22日,从卡塔尔多哈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了!这也意味着射阳湖古邗沟遗址和古邗沟大码头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是帝制时代最伟大工程之一,历经2500多年变迁,在新时代亦葆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
▲ 九龙口龙珠岛。摄影 / 朱秀红
追溯古邗沟与九龙口的渊源
追溯到春秋时期,开凿邗沟时,吴王夫差正志得意满:宿敌越国屈膝臣服,吴国完全有实力北上争霸主了。这时,老牌霸主齐国成为夫差心目中北伐的最佳目标,因为一旦战胜齐国,吴国在诸侯间的地位便不言而喻了。
吴、齐两国之间隔山跨海,大规模陆路行军实属不易。若走海路绕行到山东半岛登陆,海上风高浪急,更是危险。不过,吴、齐两国之间河湖密布,如果可以走内河,不就可以顺畅无阻了吗?
这就是后世南北大运河最早的“一期工程”,比凿于1832年、欧洲最早的果达运河早了两千多年。
在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中,建湖是古射阳湖腹地,射阳湖在建湖的面积最大,且九龙口处于其咽喉地位。
如今的射阳湖核心区虽已萎缩,河道也寥寥无几,但这些曾经通航的河道大都是历代疏浚整治的历史痕迹,古今保持了大体一贯性。在2000多年间漫漫历史长河中,邗沟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在其《宝应图经》中将其总结为“邗沟十三变”。而九龙口在不同的水道中,都保持了邗沟拐点的重要地位。
▲ 图为古今射阳湖示意图:黑色为现存的水域。
邗沟十三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山阳与白马湖之间的高差,为解决运输效率的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经过了射阳湖。因此,九龙口得以成为历史的有力见证者,从夫差伐齐、秦始皇南巡、曹丕征吴、衣冠南渡、六朝征伐,一直到隋朝初年陈后主陈叔宝被押往洛阳,无数重大事件都一一在九龙口面前徐徐铺展开来。
明初整治运河使里下河地区洪涝频发,航运地位和行洪蓄洪能力都迅速下降。直到1699年康熙皇帝亲自赴射阳湖淤垫处及入海口视察,最终确定了疏浚海口的思路。自此,今天九龙口的“米字形”放射水道逐渐形成。而在非洪水期间,这里仍然是江淮水运的重要枢纽。
早期的自然水道(古邗水道),是淮南食盐运往长江和淮河的主通道。
射阳湖是江淮水网的最终汇聚地。一条长江水自今天仪征东部的破山口流入,另一条淮河水从今天淮安末口附近,向东南流出,都同样流向射阳湖,并进而入海。由此可见,以射阳湖为枢纽,可以北向沟通淮河,南向沟通长江。而这两条江淮主流的交汇点就在今天的九龙口附近。这条可以沟通江淮的早期自然水道,就被称之为“古邗水道”。
九龙口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市,在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时,因“环城皆盐场”而被称为“盐城”。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盐城丰富的盐资源,汉武帝将这里设立为国家盐场,因此得名“盐渎”,充分反映了这些水网的主要功能。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遗址(岳石文化)所反映的淋卤煮盐的生产工艺,与盐城一带的制盐工艺如出一辙。在盐城不仅发现了山东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半月形双孔石刀,还发现了双王城同类型的盔形器,反映了古寒人的迁移路线。
▲ 半月形双孔石刀,藏于盐城市博物馆。摄影 / 李向民
文人墨客与射阳湖的惺惺相惜
河流两岸从不缺少人类文明的种子。无论是纪实还是赞景,文人墨客都忍不住留下了传世的作品。据统计,《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描绘古邗沟的诗篇就有163首。
宋代时,词人苏轼、李清照等在冬季北上南下时,都是走经过射阳湖的东道。其一,冬季运河有放冻制度,由于缺水和水浅结冰,导致往来南北的船只只能走经过九龙口的通道——邗沟东线,它是季节性主通道。其二,东线是民船的主通道,由于运河需要过闸,民船在繁忙的漕运季根本排不上队,而此时绕经九龙口的邗沟东道虽纡远,却省心。但因为季节寒冷,大多数行旅人只是九龙口的匆匆过客,无心赏景。“濛濛春雨湿邗沟,篷底安眠昼拥裘。”苏辙在《高邮别秦观》中如此写道。
但在宋代历史上也绝非空白。范仲淹从东京前往西溪任职,自北而南地纵贯射阳湖,留下命名为《射阳湖》的诗词:渺渺指平湖,烟波入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家住高邮的秦观等诗人曾多次往来射阳湖,留下诗篇。“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夜游邗沟的秦观,感慨古老运河的别样风情。
▲ 九龙口夕阳。供图 /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
几百年后,无独有偶,明代的汤显祖创作的名作《牡丹亭》则以戏剧的方式,再现了宋末李全夫妇在宋金元之间博弈的往事。山东人李全占据九龙口这个繁华运河的要冲。李全夫妇不是占山为王的水匪,而是三方竞相招安的独立势力。他在这富饶的鱼米之乡可以行使管辖权,收取商税,足以供养他庞大的军队。他甚至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印假钞的人,偷偷印制了南宋的交子,在临安流通。
至元代,都城北迁,运河改道,射阳湖九龙口更加成为河海联运的要道。百舸争流,一派繁荣。江南各地的大部分粮食和物资,都需从扬州进入运河,经射阳湖,往东北的庙湾出海。诗人萨都剌在他的诗篇中,既记述了射阳湖的船家生活,也描述了官船经过时鼓声阵阵,提醒民船避让的细节。这些景象皆成为九龙口作为全国性交通要道最后的荣光。
淮剧马上登场
淮剧,又名江淮戏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里下河盐城一带。建湖县是中国淮剧之乡,用建湖话来讲、用建湖腔来唱。
在里下河地区,古时当地人民一年到头会经常举行一些盛大的仪式,祈祷神明的保佑,祈求生活的平安,被称为“做会”。“香火先生”一职应运而生,是指在菩萨面前看香火的人,真正只能是在仪式上讲唱忏悔祈祷的经文,又叫做“僮子”。僮子则被认为是淮剧最早期的演员。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形式将唱词吟诵出来,也就成为了淮剧的“母体”——“香火戏”。
▲ 九龙口淮剧。供图 /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
扬州、淮安、盐城,亦或是宝应、建湖、阜宁,都是淮剧的舞台。这其间水网相连、湖荡穿梭,以九龙口为淮剧传播的牢固根系开枝散叶。九条水道形成的便捷的水运,不仅使来往的商品贸易熙熙攘攘,也将河两岸百姓的生活漂在了水上。劳动人民的歌声是一首首曲,悲喜交杂的人生更是一部部戏,淮剧早期的腔调就是这样在未来的大运河上缓缓开启。
历史的脚步伴随着九龙口的沙庄村走过了600多年,为了更好发展淮剧,推动九龙口旅游业,2021年在这里打造了“淮剧小镇”。戏台成为淮剧小镇的核心,将“非遗+旅游”沉浸式融入小镇,在沙庄村重新唱起曾经街头巷尾最熟悉的腔调。这里被定义为“淮剧文化全景体验地”,起源、发展、流派、名剧名家等板块像运河的水一样,淌在每一条街、每一方地。游客在古镇中穿行,与淮剧演员近距离互动。曲终人散,犹如过眼烟云,但明天的小曲依然会再次席卷九龙口。
邗沟经过九龙口是历史的必然,淮剧唱响九龙口更是文明的进阶。如今的九龙口不仅是一处重要的自然遗产,更是一处人类运河发展的珍贵文化遗产。几千年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改造自然、兴修水利。它是中国大运河宏伟交响乐的开篇,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财富。
九龙口不仅湿地资源丰沛,淮剧、杂技等非遗更是远近闻名。撒贝宁、康辉等央视主持人,淮剧名家陈澄、越剧名家赵志刚、“梅花奖”得主陈明矿、昆曲名家单雯、施夏明(均为梅花奖得主)等艺术大咖频频亮相九龙口,它还是《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的取景地,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到访九龙口时曾言:“九十岁才到九龙口,相见恨晚”!
这一次,淮剧走出“小镇”,来到本届“最中国·文博市集”,在帝都让喜欢淮剧的小伙伴也一饱眼福和耳福。来自九龙口专业的演职人员将现身西单更新场,为观众带来富有魅力的淮剧表演。
九龙口,登场了!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组成的“九龙口文脉探源工程课题组”
李向民,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