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瓮城剪影

从西溪南回到古城,已是18:50分。

余晖尽力地晕染天空,绫罗般的云彩浮在瓮城顶上舍不得离开。接我们的客栈主管小鱼,将行李放上电单车,抽空抢拍了几张图。徽州多数时间烟雨蒙蒙,难得碰到这么好的天气。

夕阳最终还是落进西边的乌聊山。歙县被誉为“五峰拱秀、六水回澜”。五峰便是问政山、乌聊山、飞布山、西干山及紫阳山。乌聊山位于歙县中西部。

六水指丰乐水、富资水、布射水、扬之水、练江、渐江。徽州古城外为练江本干,折东南流经太平桥、渔梁坝、紫阳桥、车轮湾,至浦口与渐江汇合注入新安江。

练江灯火

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徽州古称新安、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自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辖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府治歙县。

2000多年的历史,徽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人文,皆有故事。

太平桥夜景

就说这乌聊山的名字由来。

乌是远古传说的瑞鸟。石器时代玉器刻青乌,太阳用乌轮为标志,皆象征吉祥。还有成语“慈乌反哺”,古人以乌为孝鸟。《说文·乌部》:“ 孝鸟也。象形。孔子曰:’乌,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

“聊”为语气助词。《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朱熹《诗经集传》批注说:“聊,语助也。”

乌聊山之名,一说山上原有青乌栖息,一说山上有孝子墓。两种说法,或寓意吉祥,或为儒家人文,都是传统的徽州文化。乌聊山也就成了歙县或徽州古城的代名词。

明万历年间歙县知县张涛曰:“乌聊三老承清问,白雪千年落画楼。”乌聊三老,指朱升、唐仲实、姚琏。

朱升大家都熟悉,即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那位明朝开国谋臣。唐仲实是唐宣宗子昭王李汭的后裔,著名文学家。姚琏被举荐为池州路学正,即池州府教育局局长。顺便说一句,朱升也担任过池州路学正。三人中朱升是徽州休宁人,唐仲实和姚琏都是歙县人,三人声斐朝野,世以乌聊三老称呼。

“九月徽州”客栈

到了客栈,登记入住。

每次来徽州都住“九月徽州”客栈,一来云端与老板相熟,大家处成了朋友;二来客栈是典型的徽派古建,有着浓厚的徽文化氛围(详见《无梦到徽州(二):徽府第一餐》)。

老板不在客栈,一应事物皆交给主管小鱼打理。小鱼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前年见他还有些稚嫩,两年未见,成熟许多,带着几个员工将客栈打理得井井有条。

晚膳时问他有没有辣酱,他说有自家做的笋酱,然后用味碟装了满满一碟上来。一尝,异常鲜美,遂买了两瓶回家。

打箍井街小吃店

翌日,照例去隔壁“打箍井街小吃”早餐。

老板娘一见我们就笑了,“来啦,还是照旧吧。”

“照旧,一碗馄饨一个茶叶蛋,三份。”

老板招呼我们坐下,老板娘现包馄饨,下馄饨,顿时忙碌起来。

徽州馄饨有两种:一种小馄饨;一种大馄饨。大馄饨又叫包袱饺,二者口感不同,都好吃。

这家卖的是小馄饨。我跟同学说,若来徽州古城,千万不要错过打箍井街的馄饨。怎样好吃,详见《无梦到徽州(五):一碗馄饨吃出两淮盐运总商》。此不赘述。

老板娘下馄饨

打箍井街因有一口打箍井而得名。井就在小吃店旁。

何谓打箍井?

井建于唐代,井墩为青麻石头制成,井墩腰身处凿了一条石带,形似桶箍,因此得名。

另外,打箍井还有官井之意。井墩腰身处的石带,与唐代官服的腰带相似。

说官井是有原因的。

其一,这口井由官府为民所建,是口公用井,用以解决附近居民和过往行人吃水、用水问题;其二,打箍井街原名“相府路”,古时这里住的都是名商巨贾、达官显贵。如三朝重臣、礼部尚书许国,清代父子宰辅曹文埴、曹振镛等。

打箍井街 打箍井 巷口是许国牌坊

井旁墙上有两块介绍牌。一块写着“歙事井然”,一块写着“打箍井——担当有为”。

徽州每一口古井,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蕴含一片深意。如担当有为、同心同德、乐善好施、睦邻友好、劝学上进、守正笃实、防患未然、恩深义重、志在四方、饮水思源等,蕴含了“和美善治、井然有序”的哲学思想。

打箍井则体现了古徽州为官者“民之所望,官之所为”的勤政为民思想。

巷子那头走来挑担子的老人,竹篮里装满了鲜红的李子。还未品尝,已满口生津。

叫住大爷,范姐开始挑李子。老人拿出个小马扎,往地上一撑,依墙而坐,又递个袋子给范姐,拿出秤和二维码,不慌不忙。

斑驳的墙、褶子里溢出笑的老人、鲜红的李子,好一幅暮春风俗画。

卖李子的老人

又有花白头发的夫妇经过。

夫妇俩都戴着眼镜,妇人圆圆脸,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了一个髻,身着黑底花衬衫,黑裤、黑皮鞋,一手挽购物布袋,一手拎一袋菜。老伯皮肤白净,白色T恤外罩了件白衬衫,黑裤白鞋,清清爽爽。看他们打扮,应是老师。

二人刚从菜场回来,老人手中拿捆树叶,仔细一看,原来是蒲葵叶子。

“这个做什么用的?”

“这个啊,捆粽子的。”老伯笑道。

原来如此。端午节快到了。

老夫妇买菜归来

徽州裹粽是徽州特有的民间传统小吃。因其形状酷似小枕头,所以又称作“枕头粽”。

粽叶用的箬叶,经过煮、洗、晾等工序。捆粽子用的就是这棕榈科的蒲葵叶子,蒲葵叶去筋晾晒,干后非常坚韧。

每年伏天是徽州箬叶最佳的时期,新鲜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称作“徽州伏箬”。

徽州粽子品种繁多,有肉粽、枣栗粽、豆沙粽、红豆粽等。别的倒也罢了,徽州的灰汁粽别有风味。

灰汁粽采用的是徽州传统制作方法,用干烧过的稻草灰过滤成汁水,将糯米倒入灰汁浸泡,然后包入豆沙裹成粽。灰汁粽煮之前看不出什么变化,煮熟了则变成了黄色,清香四溢、柔糯绵。

可惜还没到端午,否则定要尝尝徽州灰汁粽。

我在广东也吃过灰水粽,但广东灰水粽没有馅,我是蘸白糖吃的。

捆粽子的蒲葵叶

在徽州,不仅端午有粽子,过年也包粽子。徽州自古有“无粽不成年”之说。

粽即“众”,团圆之意。粽又与“宗”谐音,过年祭祀祖宗。就像北方过年必吃饺子一样,徽州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裹年粽,是为吉利、好兆头,预示来年财源滚滚。

看时间不早了,三人遂向城外走去。今日去三潭吃枇杷。

路边有家“昱见徽州”洪琴手工汤圆店。

咦,这店名怎么这么熟悉。

旁有两行小字,“距离徽州古城百年老店仅差99年   距离亿元小店只差亿点点”。

想起来了。这是“研学徽州”群的一位老师开的。当时发图片时,大家还被幽默的文案逗乐了。

汤圆店原来在这里。

“昱见徽州”洪琴手工汤圆店

洪琴村在歙县霞坑镇,也是徽州古村落之一。洪琴中秋节有个古老的徽州传统民俗,叫“嬉香龙”。

香龙是稻草捆扎而成长数十米或百余米不等。龙身遍插燃香,入夜于月下穿村嬉戏,香火明亮绵长,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南志》载:“农人且束稿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于月下。

稻草扎成龙,寓意丰收;插燃香于龙身,又有香火绵延之意。中秋嬉香龙,想想都热闹。

因时间关系,这次没能尝到百年老店(仅差99年)的手工汤圆,甚是遗憾。

下次要寻个中秋直接去洪琴,吃汤圆,看嬉香龙

大饱口福,大饱眼福,岂不美哉。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暮春的徽州(九):留点念想

视频推荐:绿野仙踪西溪南

跬步之行: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