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太平天国南方余部系列第七部分,前六部分链接如下:

(一)、(二)、(三)、(四)、(五)、(六)

前言:太平天国余部时期最为恶劣的自相残杀事件上演,亲痛仇快!汪海洋与李世贤之间的矛盾,为何发展到这般不可调和?

汪海洋的滥杀导致军心瓦解,投降者越来越多,三省清军加强围剿,镇平形势岌岌可危,又到了必须转移的时候。

汪海洋一军在镇平驻扎,据称“连营百余里,众尚二十余万”,颇具声势。 

当时广东局势不稳,开平附近土客械斗正是最激烈时候,广东当局不得分心应付。 

形势有利,汪海洋却不敢过于深入广东腹地,主要原因,在于军心不稳,左宗棠有一番分析: 

汪逆海洋窜伏镇平县城后,因图兼并侍逆余党,先锄异已者以立威,贼中猜怨益甚。而粤贼则志在抢掠,本非该逆死党,……各怀去逆效顺之心。汪逆所以顽踞镇平未即远窜者,亦虑群情瓦解,一动即散耳。

李世贤军覆灭后,不断有余部投入汪海洋军中,汪海洋出于立威,对投奔过来的人粗暴严苛,人心浮动,这点已经在左宗棠算计之内。 

另外说明一下,关于太平军余部人数,数据比较乱,这里说汪海洋有二十余万人之多,是朱用孚在《摩盾余谭》中的估计,我个人比较怀疑,汪海洋屡败屡战,降清的也有不少,即使有李世贤余部加入,人数也着实难有如此之多。 

左宗棠则认为汪海洋顶多有十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比较符合: 

汪逆窜入粤境,人数虽尚数万之多,加以零股及霆营叛卒(下文会提到)窜并,合计亦不逾十万。

言归正传,为牵制清军,1865年6月中,陆顺得、林正扬率军进攻粤赣两省交界处的平远县,江西清军闻警而动,席宝田率军堵截,陆、林只得折回,又寻找路线想回军福建,遇福建清军力堵。 

三省清军原本打算先解决这一路偏师,再合围汪海洋,谁不知又有变数产生。 

前述在湖北地区闹饷后受军中哥老会煽动哗变的前鲍超部“霆军”约8000人,在一名叫“黄矮子”(原为霆军勇目,有资料称是副将,此人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只能是勇目一类低级军官。)的首领带领下,一路南下寻找太平天国余部。1865年7月2日,此部进入广东兴宁县境内,与汪海洋以及林正扬取得联系,三支军队互相声援。《摩盾余谭》中写道: 

是时汪贼□(原书缺字)于东,花旗(即林正扬部)侵其北,霆营叛勇踞其中,为心腹之患,而花旗久持不下,使我首尾不能兼顾。 

左宗棠在与刘典的信中感叹: 

鲍军叛勇已于初十日(闰五月初十,也即7月2日)窜至兴宁之罗浮司,与汪逆会合。此股由攸县、安仁、郴、宜、仁化而至南雄,又由南雄而至嘉应边界无有能截之者,各处兵事可想,此股之狡悍亦可想。今与汪逆合,何异为虎傅翼乎!天不厌乱,乃至于此,可叹可恨!

各地清军都不敢拦截这队前“霆军”,都盼着快快穿过自己辖区就万事大吉,晚清官场之糜烂可见。 

再多扯一些,网上有文章说湘军战斗力强是因为“给得太多”,也就是军饷多。实际上湘军欠饷问题一直严重,各种闹饷层出不穷,只举两例: 

广东征战期间,资历称得上老的老湘营因为拖欠总共八万多两饷银,加上当时米价腾贵,兵粮无法及时供应,兵勇没饷又无粮而闹事,总兵王开琳斩杀带头六人畏众。 

浙江巡抚马新贻(就是刺马案中被刺死那位)在给左宗棠的公文中,也提到皖南地区各营欠饷闹事,连道台都殴伤。鲍超部这次闹饷哗变还不是后果最严重的,本系列经常提到的提督高连升,在日后率军剿灭回乱期间,就因为士兵闹饷,导致哥老会趁机发动兵变,被乱军所杀。

为筹军费,清廷在商道上设立厘卡征收厘金,成为弊政,前线兵勇却仍然闹饷,插图为《点石斋画报—厘卡积弊》

汪海洋得到前霆军加入,实力大增,却又干了一件自相残杀的惨事。 

汪海洋以5月26日那场战斗中“没有尽力救援李世贤”的罪名,于7月5日处死投入自己军中的三名李世贤王宗(王宗指王爵同族亲人),包括尊称“老王宗”的李世贤族叔李元茂。 

李元茂可能是李世贤王宗中最具才干的一个,经常率军作战,在清廷战报中偶有提及。当时传言李世贤军中有一号称“老黄忠”之将,很可能是“老王宗”讹传,也从侧面证其勇。汪海洋却罗织罪名将其斩杀,实为驱除异己,军中恐惧更甚,投降者日增。 

率先跑的是前文提过的利王朱兴隆,在清军进攻之时本欲投降康国器,后被察觉,只得跑到广东清军邓安邦处投降,改名朱朝安,随同反击汪海洋。谭星与林正扬也加紧与康国器联系,只是营中有陆顺得监视,暂时不敢行动。 

广东清军集结进攻林正扬,林不敢接战,一退再退。汪海洋眼见广东清军被林吸引,遂决定进军嘉应州。 

7月10日,方耀在州城内接报,率军出击,这场仗《摩盾余谭》描写得相当有意思,像以前美国西部电影一样: 

方公于州城闻警,跃马而出,建大将鼓旗,骑卒继之。方军马队皆用双枪,左右齐发,贼皆应枪而倒,故所向克敌。

第二天,太平军再发动进攻,这次以马队在中路进行突破,方耀整军对战: 

贼马队由中路冲突,我军以抬枪密排齐发,贼马皆倒,汪逆以大队捍之,我军持满不动,贼乃约阵而退。

《摩盾余谭》对广东清军,尤其李福泰与方耀过份吹捧,称“自此贼遂不敢轻觑矣”。汪海洋不敢攻嘉应,与左宗棠派遣康国器、高连升、黄少春三军过境压迫镇平有很大关系,尤其汪海洋攻嘉应时,康国器率军牵制,攻陷镇平周边太平军据点,令汪海洋不敢全力攻城。 

左宗棠在与蒋益澧信中表达对广东清军的不满:

粤军连次失利,近则缩守嘉应州城,不复出战。……诸将领皆虚骄贪诈之徒。

左宗棠话说得可能严重了一些,差距也不大,广东清军果然接连丢脸,还让汪海洋占据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一座州府城,这当然是后话。

广东东部地区地图,文中提到州县均加标横线方便寻找(可点击放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攻嘉应失败,汪海洋决定调整方向,借道从福建去江西。7月底,汪军抢割早稻储备军粮,于28日分两路大举进攻,其中主力3万人扑向粤闽边境广福乡,此路由汪海洋亲自带队。 

广福乡由黄少春本部与高连升一部分人马坚守,分三路对抗太平军。这次太平军攻势十分凶猛,清军不敌,有一员副将被太平军阵前狙击毙命,另有两总兵负伤,士气受创,只得且战且退到山上,凭险而守。 

太平军另外一路攻猪股坳,约2万多人,这里由高连升防守,可能因为并非精锐,很快被高连升击败。 

高连升乘胜追到广福乡意图救援,却遇上汪海洋埋伏。 

广福乡附近山林茂密,穿黄衣的汪海洋卫队持“所得广东线枪”(线枪一般指老式火绳枪)在山林间设立火力点,不断向清军射击,“子如雨注,势难久持”。 

高连升派敢死队绕到太平军背后,攀崖而上,消灭太平军火力点。激战间,太平军一员将领骑马率洋枪队冲向高连升,高连升连忙集中洋枪对轰,该员将领中枪坠马而死。 

死者是太平军“总统朝将”伍金保(太平天国后期官制,王以下是天将,前述胡永祥则为天将,天将再下是朝将),是汪海洋亲信护军,负责冲坚陷阵,在冷兵器时代或者是一员勇将,只不过时代变了,热兵器时代,这样当先冲出去只能是送死。 

伍金保战死,太平军士气顿挫,高连升与黄少春两军会合后展开追杀,汪海洋撤军。 

7月30日,汪海洋与李远继、李明成,率主力,加上归附的前“霆军”,发动更大规模进攻,人数比起两天前那次还要多。 

此日之前,高连升与黄少春即商议不出战,凭险坚守,等到太平军气衰力竭,再行出击。 

偏偏太平军也是这样想的,今天的计策就是埋伏诱敌,高、黄二人从高处观察: 

而令各贼分起摆列,或隐或现,贼旗间林木中,……直可十余里,阔倍之,势仍张甚。官军知其将诱我穷追,逞彼抄截之计也,偃旗息鼓,佯若不知。

清军发现太平军布置好的伏兵,更加不会出击,诱敌的太平军冲到阵前,放一通跑赶走。 

差不多到黄昏,高、黄观察到太平军伏兵开始松懈,防备也没那么紧,忽然间下令鸣鼓进军。 

太平军被这下忽然的喊杀声吓破,不少人从阵地中奔出,伏阵大乱,清军趁机掩杀一阵,汪海洋只得下令退回镇平。 

8月12日,谭富带500人向李福泰投降,改名谭德恩。 

这位谭富与前述谭星有何关系?是不是同一人?说句抱歉,实在搞不清楚,谭富与谭星据称是两兄弟,都是天地会首领加入太平天国,谭星封沛王,谭富封陪王,或称谭富是天将未封王——沛陪两音相近,搞混也不奇怪。有说谭星在左宗棠攻浙江后就失踪,后来者都是谭富。清廷战报直到进入福建一会谭富一会谭星,搞得人头大。反正投降清廷者名单上是谭富,往后也没有关于谭星的战报出现。这位也不是紧要人物,不必细究。 

8月中下旬,汪海洋面临困难越来越大,广东进入酷暑天气,太平军从江南而来,不能适应,军中疫病横行,粮食筹集也艰难。清军也面临同样问题,毕竟人力充足,康国器、高连升、黄少春三军对镇平步步紧迫。

1893年拍摄的嘉应州南门老照片,拍摄者不详

就在8月19日,一直失踪两个多月的侍王李世贤,忽然出现在镇平。 

太平天国余部时期影响最为恶劣的自相残杀事件即将上演。 

失踪期间,李世贤割去须发,夜行昼伏,因为能说漳州方言,故称自己为漳州逃出难民,蒙混过清军设置的搜查关卡,来到镇平城外,托人送信给汪海洋。 

汪海洋收信,得知李世贤没有死在乱军之中,居然已经来到城外,心中肯定又惊又惧。自己残酷对待前来投靠的李世贤旧部,还把人家王宗都杀了,李世贤得知,聚拢旧部,会有自己好果子吃?即使李世贤不计较这些,凭威望凭地位,汪海洋也要将军权拱手交出。 

汪海洋还是亲自外出迎接李世贤,两人并马入城,态度十分亲热。 

果不其然,李世贤旧部有百余人跪下哭诉在汪海洋军中所遭受待遇,汪海洋更加不自安,遂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李世贤也送走。 

也有一种说法,李世贤来到镇平附近,被投入太平军的原霆营兵勇发现,以为是清军密探,押到一名天将府内,李世贤遂说出身份,这名天将连忙通知汪海洋。 

李世贤入城后,旧部纷纷往见,李遂向汪海洋索要旧部,汪不许,两人猜忌,李世贤恨汪海洋不肯分兵,又恨其对待自己旧部刻毒,遂决定除掉汪海洋,却被汪事先侦知先一步下手。 

8月23日晚上,趁李世贤睡着,汪海洋派4名心腹,潜入将李世贤杀害,同时杀死的还有李世贤的亲信王宗、天将、朝将等5人,估计是这几天与旧主走得比较近,被汪海洋斩草除根。 

汪海洋将李世贤首级传视全军,诬称“李王已降清矣,此来欲为内应,取尔等死命耳,我故杀之”“侍王心怀险毒,不得已而行此法”。 

除掉李元茂等人的罪名是“没有尽力救援李世贤”,现在除掉李世贤的罪名变成“通敌作内应”,当真滑稽。 

李世贤在与英国驻厦门领事柏威林谈话中,透露时年32岁(应指虚岁),可以说正值盛年。虽然受环境所限,缺乏政治远见,目光短浅,对反清事业依然忠诚。在全军覆灭之后没有选择出走匿藏,如辅王杨辅清一样远赴澳门,而是前往汪海洋处,意欲继续领军与清廷再战。 

可惜侍王无知人之明,不识汪海洋个性之狠毒,为握军权之丧心病狂,为御众人之无所不用其极,故惨死自己人手上,真是可怜复可叹。 

汪海洋杀害李世贤的消息,从城中透出后传到清营,左宗棠一开始也感觉不可思议,不肯相信。直到后来镇平被清军攻破,问询城内居民与降众,方才确认向清廷上奏,奏报最后不忘加上一句:“此次败后,潜逃以投汪逆,而卒为汪逆所杀。益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金华侍王府纪念馆的李世贤雕像

汪海洋杀害李世贤,直接后果是军心大震,“众知其冤,惮不敢言”众人看上去畏服,实际惶惶不可终日,余部瓦解加速。 

林正扬与陆顺得当时率军绕过嘉应州城攻打长乐县(今五华),8月底用一招声东击西调走长乐守军,顺利占城。长乐是广东前线清军重要补给节点,大股清军迅速反扑,围攻长乐至9月上旬。 

林正扬曾经试图突围不果,被清军包围,加上李世贤被杀消息传来,令其对汪海洋更加悲观失望,派人缒城而出暗通围城清军准备投降。 

清军回复很简单,投降可以,绑陆顺得来献。林正扬同意,约好时间地点交接。 

9月16日,清军按约定时间来到长乐南门,听到城内传来斗杀之声,等到城门打开,林正扬果然缚了陆顺得来献。 

陆顺得,又名陆顺德,原本家资小康,传说李秀成曾是陆家中佣人,两人一起上私墅识字。后来双双加入太平天国,陆顺得在李秀成手下征战,获绍兴为分地,封来王,参与攻灭包村一役。守绍兴时连续击毙常捷军法国军官勒伯勒东与达尔第福。 

太平天国覆灭后,陆顺得跟随李世贤入福建,后又追随汪海洋,虽然心中对汪海洋同样惧怕,始终没有叛降之举。 

历经战败,城中陆顺得身边仅余卫队百余人,其余均为林正扬所率花旗。林正扬倒戈时,卫队奋力护主,全部被杀。 

陆顺得后被押回广东番禺处死,据当时报纸记载“当死期将至,犹且面无惧容。”

林正扬投降后,改名英彪,率旧部跟随清军作战。曾经有十余万之众的广东天地会起义军,至此“剿抚净尽”。汪海洋也失去最后一支可以配合作战的友军,其势更孤。

列阵对峙的清军与太平军——电影《投名状》剧照

8月28日,康国器率军继续进剿,胡永祥率三万人对抗,太平军占据地利,在山上用枪炮阻挡清军进攻,双方原本处于相持状态。 

汪海洋处死李世贤导致的恶果在此刻出现,早已经与清军暗通的一伙太平军约4000人趁机竖起降旗,自焚营垒冲向胡永祥后军,胡部阵脚大乱,清军趁机攻上山,胡永祥负伤落马逃走。数天后,再有一万多人向江西方向的席宝田投降。 

为摆脱被三面合围的困境,汪海洋决定先集中兵打击离得最近的康国器一部。9月2日,汪海洋率2万多人,分多路猛攻。 

康国器整军严阵以待,双方力战,均投入预备队,当天不分胜负。 

第二天,汪海洋改变策略,先以胡永祥与忠诚天将何明亮两将,率军攻向位于程官埠清营。 

康国器看穿汪海洋调虎离山套路,目标并不在程官埠,而是附近高思的大营,下令坚守不出战,胡永祥部逼近,就以排枪阻挡。 

果然,汪海洋与王宗汪大力、奉王黄十四,亲率两万余人,包括数千精锐标旗手,猛扑高思大营。 

黄十四又名朋厚,是堵王黄文金族侄,甚为骁勇,黄文金称黄老虎,黄十四则号小老虎。护送幼天王离开广德后,封奉王。杨家牌一战时,与胡永祥及偕王谭体元为前队,未被清军包围,因而得免,投入汪海洋军中。 

据称黄十四一直对汪海洋的暴虐不满,早已暗通清营,甚至在江西时已经暗通沈葆桢,这也为汪海洋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言归正传,康国器做好布置,在营地两侧埋伏,并派人诱敌。 

汪大力与黄十四中计,率军杀入清军包围圈,左右伏兵尽出,枪炮如雨齐射。 

汪大力马上中枪身亡,黄十四被击中右腿,坠马负伤逃去。 

清军乘胜追击,汪海洋不甘心,手执令旗来回奔走组织反击,被清军发现,连忙调集火绳枪队,瞄准汪海洋开枪! 

子弹击中汪海洋左手腕,周边的人急忙护卫其退走,主帅一退,太平军大乱,“堕崖落涧死者不下数千”,此役左宗棠上报“共阵毙悍贼二千余名,受伤者不计其数。” 

康国器一军继续进逼,9月19日再败胡永祥,此战再有大股太平军投降。 

镇平形势越来越恶劣,三省清军步步进逼,其中福建清军距县城不过三十里,又到需要转移的时候。 

清廷也对战区进行调整,左宗棠全权负责福建、广东、江西三省军务。江西巡抚换成秀才出身、靠剿灭太平天国与天地会起义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刘坤一,比起沈葆桢更懂军务。同时,在江西屡次打败汪海洋的鲍超,也从四川老家前赴湖北处理霆军哗变,召集旧部,招募新勇,准备前往广东作战。 

太平天国余部的前景,越发暗淡。

参考资料:
《左宗棠全集》奏稿二 书信一 岳麓书社2014年版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26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摩盾余谈》 (清)朱用孚撰  《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一册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 中华书局1961年版
《太平天国史》 罗尔纲著  《罗尔纲全集》第十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太平天国全史》 简又文著  香港猛进书屋1962年版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 崔之清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 
《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篇 郦纯著 中华书局1982版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郭廷以著  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郭毅生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96年重印版
《天国志》 陶短房等著 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