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说到南京,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里好的高校多如牛毛!一大批重量级高校集聚在这里,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引领发展。
除了南大、东南、南京航空航天、南京理工等一批985、211、双一流高校,还有一批行业类牛校为南京夯筑起了另一条隐形的高校段位线,包括南林、南美、南体等,特别需要单独提出来的就是南京气象学院。
说到南京气象学院,60、70、80后都肯定听过,这可是气象领域的超级存在,但在2004年更名后,它好像人间蒸发一样,仿佛一下子就没有了声响,当人们提到这个学校时,都会有人说:“据说改名了!”“改成什么名字了?不知道!”
殊不知,它改成了一个仿佛与气象相距十万八千里的名字,一个恰如中了“面具全非脚”的名字,一个似乎与其历史毫不相关、与其行业高度绝缘的名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❶
南京气象学院的身份来头,非同一般!
准确来说,南京气象学院与南大、东南、南师大等高校同根同源,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脉学脉。
1920年,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开设气象学课程,正式开启了南京气象学院的学科建设源头。
此后,历经东南大学地学系气象组、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地理气象门及地理学系、国立南京大学气象系等不同时期。特别是:
竺可桢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涂长望希望成立气象学院等提议之后,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先行建设南京大学气象学院,逐步过渡为独立气象学院。
相关建议和诉求均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建设等工作快速推进,直到1963年5月14日,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南京气象学院,标志着中国气象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正式到来!
❷
南京气象学院的高速发展,一日千里!
1978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9年霸气吞并北京气象学院,学校进入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行业知名度和全国影响力大幅提升。

学校学科建设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学校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学校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11个,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授权点,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
其中,天气动力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气象学院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着眼信息化、未来化的考量,从校名角度开始着手新一轮的高速发展。于是在2004年,它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名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这大概也是气象类高校的宿命,这让我们也联想到了另一所气象高校——成都气象学院,如出一辙的发展路径:成立于1956年的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就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也更名成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好在更名后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晋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截至目前,学校设有25个专业学院,开设80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
其中,学校大气科学专业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9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目前已拥有院士20人,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0多个重量级科研平台,已成为南京妥妥的实力高校。
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