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为了便于个人演奏,它的大小通常都不会很大,但是有一些乐器为了让声音覆盖足够宽阔的地方,它会被设计得非常大。
比如一些教堂的管风琴,通常就都很大,不过演奏者有一个控制台,可以用来演奏这个乐器。
然而,没有一个乐器像今天的主角这么巨大,演奏的声音传播得如此之远。
这个乐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卢雷洞穴——这是美国东部最大的洞穴系统,有人把这个洞穴的一部分改造成了这个乐器,整个乐器占地达到14000平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乐器。
当有人弹奏它的时候,这个超过26万平米的洞穴都可以听到它美妙的音乐。
这个乐器叫做大钟乳石管风琴,有趣的问题是,洞穴如何变成乐器,人们又为何要这么做呢?
△ 大钟乳石管风琴的控制台©Jon Callas
大钟乳石管风琴声音如何产生?
虽然这个乐器以“管风琴”命名,但是它发声的东西并不是人工打造的音管,而是洞穴中天然存在的钟乳石。
据信,创造它的人觉得钟乳石与传统管风琴的管道相似,同时这个洞穴大乐器也是由一个管风琴式的键盘控制台进行演奏的,因此将其命名为“管风琴”。
不过,它的工作原理与管风琴不同,管风琴是通过键盘压力使气流通过不同长度的音管,然后让其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而这个大钟乳石管风琴更像是一个打击乐器,其控制台上的每个按键都会触发一个软锤,软锤轻轻敲击钟乳石,让钟乳石产生震动并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卢雷洞穴的故事
在大约4亿年前,这个地方是一片古老的海底,随着岁月的流逝,海洋沉积物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石灰岩——据信卢雷洞穴所在地积累了30米厚。
△ 卢雷洞穴的内部
然而,在几次地质构造变动之后,卢雷洞穴所在地变成了山脉,而那几乎不透水的石灰岩层被抬升到现在当地人称为“洞穴山”的地方。
由于山顶的雨水一直向下渗透,碳酸含量在这个过程变得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酸化的水溶解了石灰岩。
当越来越多的石灰岩被溶解,卢雷洞穴的雏形便开始出现,不过只有洞穴足够空旷——或者说只有当大量的水通过洞穴下部裂缝消散后,洞穴的“室内设计”过程才开始。
随着洞内空气的变化,富含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水滴以足够慢的速度滴落,其中有一些没来得及滴落的碳酸钙,它会凝固在相邻的表面。
△ 钟乳石和石笋形成过程的实验室模拟
随着时间推移,洞穴天花板上就形成了钟乳石,而在地面也会经历另一个一样的过程,它会形成石笋。
150多年前,经过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卢雷洞穴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数万人去打卡,但直到 1954年,洞穴的音乐潜力才被释放。
那一年,五角大楼电子工程师兼数学家Leland Sprinkle来到洞穴游玩,他被洞穴景观迷住的同时,也被洞穴的音乐吸引了。
Leland Sprinkle为何会被洞穴音乐吸引,这里有两个故事版本:
一个是当时导游会敲击不同大小的钟乳石,演示它们如何发出不同的音调;另一个是Leland Sprinkle儿子的头部不小心碰到了一块钟乳石上,然后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
△ 邮票上记录了导游敲击钟乳石发出声音的情景
从我查阅的资料来看,以前卢雷洞穴的导游确实会向游客展示敲击钟乳石来发出声音,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故事版本会更加可靠。
不管怎么样,Leland Sprinkle因为听到了卢雷洞穴钟乳石的声音,他有了将洞穴改造成一个乐器的想法,并付出了行动。
他花了三年时间制作了这架独特的“管风琴”,他在冬夏中精心挑选了37块钟乳石——它们分布在洞穴的不同区域。
△ Leland Sprinkle打磨钟乳石
然后,根据音调对钟乳石进行打磨,以达到完美的音色,之后在每块钟乳石旁边安装一个长度30厘米前后的橡胶锤装置,通过电信号控制这个橡胶锤敲击钟乳石来发出声音。
总共只有37块发出声音的钟乳石,它们却分布在1400平米的空间中,每块钟乳石都并不靠近,有一些距离控制台过于遥远,从按下按键到演奏者听到声音足足有1秒钟的延迟,而其它按键的延迟又没有这么长。
所以这个乐器非常难以演奏,它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乐器之一——音乐家需要与每次按键的独特延迟完美同步才能正常演奏一首曲子。
既然不好弹奏,为什么还要设计这个乐器呢?
Leland Sprinkle可能确实只是个人爱好,但是景区绝对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才同意他做此改造的。
其实,并不是所有石头都是良好的共振器,钟乳石也并不是最好的共振石头,但它可以让洞穴变得具有观赏性,如果能配上音乐的话,那将是更美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钟乳石管风琴被制造了出来。
当然效果应该也是有的,大钟乳石管风琴已经被创造出来60多年了,现在卢雷洞穴每年吸引40万人前来参观,比没有这个乐器时翻了好几倍。
另外,直到今天,大钟乳石管风琴演奏是景区表演项目之一,而其弹奏的曲子的胶片是景区的周边商品。
不过,这个乐器的维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用加热器和干燥器来保证钟乳石的音调稳定,因为大自然的室内设计并没有结束,钟乳石还会生长,而其厚度改变就会影响音调,据信100年时间就会让其完全变调。
(作者:怪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