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所有图片都可以放大看

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这句话既表达了主人公的愤怒
同时也体现了当事人极高的科学素养

日用器(礼器)

那些念不出名字的青铜器​——拾捌
周人讲礼,对自己的穿着打扮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那时候可没有前置镜头的手机,能照到自己的那泡尿也不是随时随地就能有的,于是聪明的古人就用青铜鉴盛满水来反射人影,也就是常说的以水为鉴,临水照人

只为了看自己,走哪儿都带一大盆水很不现实,于是便需要找到更加合理的替代品,快进这个过程,肩负着光荣使命的青铜镜便出现了。

青铜镜古时称“”或“照子”,是以铜为主的铜锡合金材质的镜子,高锡、低锡、高铅、含铝的也都可以制作铜镜。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至夏商周时期,铜镜产量并不高,因此仅用作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产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大小领导都用上了铜镜;到了西汉后期,青铜镜的价格终于被打了下去,于是才慢慢走向民间,成为实用青铜器。

一个东西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从流行到繁荣需要时间的积淀,衰落的过程亦如此,不大会出现一觉睡醒忽然从人们视野里消失这样的情形,因此朝代尺中的内容仅反映大致的时间段和时间节点。

铜镜的配比和青铜器的配比是有区别的。由于它的使用场景较为单一,使用过程比较仔细,因此不太考虑撞击和摔打,能将人影儿照清楚才是它的主要目标。从战国到五代这一时期所采用的高锡青铜,铜占比在70%-75%,这样的比例会使铜镜颜色偏白。脑补一下刚生产出来的铜镜,照出的人影和现在的镜子基本差不多。缺点是过于脆、容易碎,镜子碎了全家心憔悴。这一时期的镜子通常会使用范铸法(这个前面讲过)进行加工。

当时的镜子十分珍贵,即使大富大贵的家庭也十分爱惜,人走镜还在是常态,一镜传几代也是基本操作。大多数金属用的时间长了表面都会氧化,为了能够让它正常工作,就需要定期对它进行打磨。那场景……和以前走街串巷磨剪子、磨菜刀的情形类似。

宋以后,合金比例发生了变化,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量明显升高。铜75%左右,锡7%-8%,铅比10%多一点。颜色会发暗泛黄或者泛红,质地偏软,容易加工。这时的镜子多用翻砂法(无法保证图案精美,后期还需要用刀进行錾刻)加工。做好后要用镜药(铉锡)进行研磨。磨的过程要顺着一个方向磨,同时保证平整(不平就成哈哈镜了),这样才能保证光亮均匀。
欣赏铜镜都看些啥?罗振玉先生曾经说过: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简单来说就是一面有纹、一面光,看的是有纹饰那一面凹凸的内容。

由于宋以后铜镜在材质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磨的时候需要加一些锡粉铅粉,甚至水银,通过研磨使局部加热升温,在表面就会发生氧化反应(就像镀了一层),这样就会出现镜面和另一面之间有明显的色差,通常磨一次镜子能保持几个月甚至一年,具体还要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例如温度和湿度。

相比其它青铜器,铜镜的做假难度较大。因为尽管它有两面,但是只打磨照人的一面,几代人磨下来,镜面材质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是现在短时间内做旧处理所不容易达到的。

铜镜的历史冗长,涉及知识点颇多,尽管做假难度大,但没有十足的把握,切勿轻易下单。

这期拖得有点久 主要是画图工作量大

不知道这个借口算不算合理~

胡子老师聊设计现已开启   合作加V请注明来意

还想知道哪些设计方面的知识

评论区留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