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有 观 点 的 公 众 号

ID:Water-and-earth

图片

落日西风捲白沙,

关山万里客思家。

芦花雁断无来信,

柿子霜红满树鸦。

文字:水和泥

编辑:水和泥

图片:互联网

秋天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吹过田野,吹过山林,也吹过那片柿子林。红彤彤的柿子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远方的游子招手,呼唤着他们回家。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柿子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那熟悉的味道,那红彤彤的颜色,都能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柿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变迁。从古至今,柿子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古代,柿子还被视为吉祥之物,寓意着事事如意、万事大吉。

那么,柿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柿子的世界,探寻它的历史与传奇。

图片

01
发现与驯化

柿子作为起源于我国的古老物种,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我国曾发现距今250万年的柿叶化石,这足以证明至少在250万年前我国就有野生柿分布。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让柿子成为了见证地球变迁和生命演化的活化石。

早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采集柿子果腹充饥了。在浙江省浦江上山的遗址中出土的柿子核,是从食物残渣混合物中清理出来的,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柿子仅处于野生采集被食用的事实。那时的柿树完全处于野生状态,靠鸟兽传播,自生自灭。人们在野外寻找柿子果实,以此来缓解饥饿。

这些小小的柿子核,如同时间的胶囊,承载着远古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记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柿子成为了人们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从春秋时期起,人们便开始对野生柿子树进行 “驯化”。在那个时候,由于栽培技术相对落后,柿子树主要是供帝王赏玩。柿子树那独特的形态和果实的鲜艳色泽,成为了帝王庭院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柿子树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着尊贵和高雅的存在。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柿子的产量并不高,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到它的美丽。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掌握了柿子的脱涩方法。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载:“柿熟时取之,以灰汁燥再三,令汁绝,著器中可食。” 这种方法使得柿子的风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即使是皇帝也对其赞不绝口。

同时,书中还记载了柿子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 这表明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嫁接等方式来扩大柿子的种植规模。

随着嫁接技术的不断发展,柿子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南北朝之前,柿子主要是作为庭院赏玩的花木存在,产量有限。

但是,嫁接技术的出现使得优良品种的性状得以推广,柿子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几乎所有优良的木本植物水果都依赖于嫁接技术的发展,柿子也不例外。

通过嫁接,人们可以将优良品种的柿子树嫁接到其他树上,从而快速繁殖出更多的优质柿子树。这一技术的发展,使得柿子从庭院赏玩的花木变成了真正大规模繁殖的果树,为后来柿子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基础。

图片

02
历史与变迁

柿子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其原产地主要在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据史料记载,柿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可谓历史悠久。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柿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古代的帝王权贵到普通百姓,柿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在我国发现的250万年新生代野柿叶的化石,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柿饼和柿核,都有力地证明了柿子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种植。

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柿饼和柿核,为研究柿子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这一发现表明,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开始栽培柿树,并且柿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推测,当时的柿子可能主要用于祭祀、食用或作为珍贵的礼品。这些柿饼和柿核的出土,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柿子的喜爱,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饮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柿子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柿树于唐代传入日本,日本人对柿子情有独钟,在吉野市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柿子博物馆。到了15世纪,柿树传入朝鲜,为朝鲜的农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18世纪,柿树传入法国,随后在欧洲逐渐传播开来。

而美国直到1863年才引入柿种,相对较晚。柿子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水果品种,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传播过程中,柿子的种植技术和文化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图片

03
古籍中的柿子

在我国古老的儒家经典《礼记・内则》中,明确记载了柿子是国君日常食用的 31种美味食物之一。这一记载充分体现了柿子在古代的尊贵地位和重要性。作为国君的日常饮食之一,柿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更是一种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食物。

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在其著名的《上林赋》中写道:“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这里明确提到了上林苑中栽培有柿树,供帝王臣子等观赏及采食其果实。上林苑作为汉武帝在西安一带建造的御花园,收罗了天下的 “异卉奇葩”,柿子能在此处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在当时的珍贵和受欢迎程度。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总结了柿树的七大好处:“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这一总结生动地描绘了柿树的特点和价值。柿树寿命长,能为人们提供长久的绿荫;没有鸟巢和虫害,保持了自然的纯净;霜后的叶子可供赏玩,果实美味可口,落叶肥大还可用于书写,可谓浑身是宝。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柿子也多次出现。书中描写花果山的 “四瓣黄皮大柿子”,形状似圆似方,拥有四个花瓣,吴承恩用 “大柿子” 来形容其饱满,让人想象就觉得很甜。在比丘国,师徒一行降妖后,国王安排素宴,席前果品中就有“枣儿柿饼味甘甜”。

此外,七绝山长满柿子树,因红鳞大蟒作祟,柿子无人采摘,烂柿子填满夹石胡同,变成了 “稀柿衕”。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柿子在神话世界中的存在,也反映了柿子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咏红柿子》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描绘了高枝上的红柿子,早上沐浴在星光里,黄昏的剪影落在夕阳的红里,因人们采摘不到而得以保全自然的生命周期,像灯笼一样高挑,令人羡慕。

诗僧广宣的《寺中柿树一蒂四颗咏应制》中,以柿子象征着朝日,歌颂皇帝的同时,也显示了中唐时期人们对于柿子的喜爱。这些古诗中的柿子形象,或美丽动人,或寓意深刻,为我们展现了古人对柿子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图片

04
传说的故事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曾与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幼时饱受贫穷之苦,做过小和尚、行过乞。元朝末期自然灾害频发,让他的生活陷入无尽的困苦之中。在某一年的霜降时节又遇饥荒,朱元璋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就在他摇摇晃晃地走到一个破败的村子边,觉得自己快要饿死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棵结满了红柿子的柿树。朱元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爬上树,一口气狂吞了好几颗柿子,终于填饱了肚子,感觉活了过来。在接下来的冬天里,他连原有的流鼻涕、嘴唇干裂的毛病也没有了。

正如谚语所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霜降食杮,嘴不开裂”。朱元璋没有忘怀那救他于危难的柿树。发迹后,他带兵途经那个村子,见那柿树还在,便连忙下马,解下身上红袍,给那棵柿树披上,封其为 “凌霜侯”。

明代学者赵善政将这个故事记录在《宾退录》中说:“太祖微时,至一村,人烟寥落,而行粮已绝。正徘徊间,见缺垣有柿树,红熟异常,因取食之。后拔采石,取太平,道经此村,而柿树犹在,随下马,解赤袍以被之,曰:’封尔 “凌霜侯”’。”

关于朱元璋与柿子树的故事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利辛县巩店镇白鸡社区,生长着一棵500多年的柿子树,贾姓村民都把此树视为他们的祖宗树并尊称为 “柿树爷”。

相传,元朝末年的一个秋天,朱元璋曾来到白鸡社区一带讨饭。由于几天都没讨到饭吃,朱元璋饿得头昏眼花。正在他虚弱至极时,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前面有一棵大柿树,树上结满红红的柿子。

朱元璋用尽最后一丝气力爬到树上,摘下几个又大又甜的柿子吃下,总算得以果腹。临行之时,朱元璋对着柿子树深鞠一躬,承诺日后若是发达,必会前来报恩。

后来,朱元璋南征北战成就大业,果然不忘恩情,册封这棵柿树为 “凌霜侯”,并建庙纪念。时至今日,朱元璋与救命柿树的传说,仍旧在白鸡社区村民中口口相传。

此外,在陕西省富平县也有朱元璋与柿子的传说。富平县盛产柿子,在当地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富平县境内有皇帝陵10处,其中唐帝陵有5座。位于富平曹村镇金瓮山麓马家坡的丰陵,是唐顺宗的陵寝。这里有一棵千年古柿树,据说当年修丰陵的时候就有了。

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落难时,曾从老家安徽凤阳皇觉寺流离乞讨落脚在丰陵。那时正值深秋,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幸好以这棵古柿树上熟透了的大尖柿子充饥活命。没想到这充饥的大尖柿子不但味道异常甜美,而且吃后感觉浑身特别舒坦有劲。

于是,他信步来到丰陵附近的宝峰寺,经寻道问卦,便去投靠郭子兴参加了推翻元蒙统治的起义军。那一年,他才25岁。16年后,已成为大明朝皇帝的朱元璋,还时常想起当年富平那大尖柿子的香美,并感念那棵大柿子树的救命之恩。

于是,他便命当时的富平知县张得先,在马家坡精选柿树苗送往京城,并栽植在皇宫御苑供他回味享用。朱元璋还曾专程回富平故地重游,并将自己身上的黄袍脱下披在那棵大柿子树上,册封富平的这棵柿树王为 “凌霜侯”。

从此,富平柿子更是誉满天下,并成为御贡珍品。当地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唐王陵上神仙伞,千年古槐问老四柿。皇上亲封凌霜侯,柿叶临书自古留。”

朱元璋与柿子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体现了柿子在关键时刻的救命之恩,也反映了人们对朱元璋知恩图报的敬仰之情。这些传说使得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图片

柿子犹如一颗明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的情感与记忆。

从250万年前的野柿叶化石,到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柿子树,柿子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从最初的野生果实,被人类逐渐驯化,成为了重要的水果之一。在中国,柿子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征。从《礼记・内则》到《上林赋》,从《酉阳杂俎》到《西游记》,柿子在古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元璋与柿子的故事,更是将柿子的地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柿子的救命之恩,也展现了朱元璋的知恩图报。它成为了霜降吃柿子习俗的重要来源,让人们在品尝柿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柿子是家乡的味道,是对故乡的思念。那红彤彤的柿子,如同一个个小灯笼,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到柿子,就会想起家乡的那片柿子林,想起亲人的笑脸。

柿子,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个秋天,让我们再次品味柿子的甜美,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与历史的传奇。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柿子的故事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