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服的腰饰
汉服之美,不仅在于其飘逸的裙摆、精致的刺绣,更在于那些细节之处的匠心独运,其中,腰饰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带您走进汉服腰饰的世界,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唐朝
蹀躞带
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
蹀躞带的形制,大抵由带鞓、带銙、带尾等组成:
带鞓:蹀躞带的主体,皮带。
带銙:皮带上装饰,銙上有扣眼,扣眼上挂着所需的生活器具,銙的材质和数量代表着身份的高低,最高级的蹀躞带上装有十三鎊,为皇帝及高级大臣所用,銙有玉、金、银、铜、铁等不同材质。銙有素銙,也有雕刻不同的图案,走兽、飞禽或人物,样式繁多。
带尾:是钉在鞓头用以保护革带的一种装置,以后发展成一种装饰。
在唐代,蹀躞带非常盛行,成为文武官员的必佩之物,用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称为“蹀躞七事”。蹀躞带的材质和数量还代表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
宋代
金带
宋尚金带,玉带不常见,但玉带的等级很高,皇帝、太子配玉带,皇帝有时会将自己的玉带赏赐给大臣。除了金、玉带之外,还有一种腰带很受重视,它就是犀角带中的通犀带,很是稀有。
宋代腰带的样式也很多,人物、动物、植物复杂多样,不同的纹样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革带一般只在腰间束一条,但宋、元时有在身前束腰之带上再加一带,上面之带名为看带或义带,下面的仍称束带。
明代
玉带
明代以玉带为重,臣僚的带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多。臣僚所用玉带,前身合口处有一大銙二小銙,名为三台,左右各为三圆桃,再次为铊尾左右各一,后身为七块方銙,凡内阁大臣,未晋升至公、孤者,都不敢系玉带。
古代玉带由三部分组成:
鞓:即“革带”,由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使用时要把没有纹饰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饰的一节两端的银扣里,用银扣上的针,贯入带上小孔中,有时铊尾较宽银扣不能通过时,要用无铊尾的一端先穿过一个银扣,再穿第二个银扣。
銙:有方形、拱圆形、带古眼銙,为鞓上的饰物。最初的用途,虽然在于装饰,但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可以看出,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至唐后,玉銙日益趋于制度化,把环去掉而留下附鞓的饰物,便是銙。
铊尾:即鞓端的饰物,它的用途起初应该是保护鞓端的,犹如当前所用的线织腰带在带端钉上一块金属来保护一样,以后也渐渐变为装饰之物。
综上所述,汉服腰饰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吧!
编辑|李思雨、许诺
初审|姚江凯
终审|孙颢洋
指导老师|董徐易
霓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