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脉要精微论篇
十七-1、阴阳调和:六味地黄丸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如何?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脉的诊断法是如何呢?
岐伯回答道,诊脉之时机,一般而言,在清晨日出时为最恰当。因为此时人初醒乃阴气未起,阳气聚于体中尚未达于四肢,食物又尚未进入身体,此际经脉最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最平稳,此可诊出“有过的脉”。
手指诊脉时,须细察脉之动静,审视病人面部气色如何,如此慎察五色知盛衰,可以知五臓之盛衰,查脉之有过与不及,可以知六腑之强弱,外形之荣枯,可以知血气之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的结果,来决定患者的生与死。
课堂笔记:
1.“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人睡觉时,阳气会散到四肢,阳在四肢,身体里面的阴则非常盛,所以人睡觉时头手脚可以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住,这是常态。
2.在中医的理论里,清晨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散,如果你在这时喝一杯冷水下去,四肢的阳感应到身体(胃)里有阴寒之物进来,阳气瞬间就回到胃里,在胃里面蠕动。所以上千年以来,只要早上起来喝杯冷水的人,永远没有胃病。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胃很好,那他自然而然会有早起喝冷水的动作。
3.吃六味地黄丸的方法:每天晚上睡前,在床头旁边放了一杯热水,里面放了一点点的盐。早上起来,你眼睛一张开来,不要动,因为此时你的身体还阴,阳还在手脚。这时你把30-40克六味地黄丸放到嘴里,用那杯凉掉的淡盐水冲下去,让冷水进到胃里。这时阳气就会从四肢回头,在胃里帮你按摩消化这个最好的养生的东西。
4.当然了你说我不要吃六味地黄丸,光喝凉水也可以呀,至少对胃很好。
十七-2、五臓五色
原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出如弦绝,死。
倪师注释:
所谓脉者,乃血之居所也。脉形呈长状则脉气正常,呈短形如缩状则必病,脉跳很快则必是心烦燥,津液不足之象,脉呈大形表示病重了。如果只有寸脉盛大则表示气向上逆不下;如果尺部盛大则为下腹气胀。脉形如呈断断续续不规则的搏动,则是气(动能)衰弱的表示,脉形呈细小状则为气少状,脉形如呈涩滞状且游转无力,则表示心痛。脉形如呈泉水涌出且形大而中空,则表示病况愈严重,病人必失血色,再如脉呈绵延不断如弦一样地绷紧,病人必死。
课堂笔记:
1.这里开始我们进入脉诊了。我画两个脉给你看,一个是从俯视看手腕,上面是寸,为阳,长为九分,阳脉比较浮;中间是关,也是膈;下面是尺,为阴,长为一寸,阴脉比较沉。所以从侧面/剖面看时,脉是斜下来的。这是常脉。常脉的总长度为一寸九分,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臓的气非常平衡。
2.脉的计算方式,是从手掌边横纹头的高骨正中央开始往手臂方向算,即从横纹头开始算九分为寸脉,再往上算一寸为尺脉。超过一寸九分脉就进入肌肉,摸不到了。
3.每一个人的寸都不一样,高的矮的小孩子都不一样,这里讲的寸是同身寸,你不用拿尺子去量。
4.“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把脉先分长短,当你用三根指头一模上去,发现这个脉怎么那么短,就是短脉,短则气病。
5.“数则烦心”,正常人的呼吸是一呼二至,一吸二至,以及一呼一吸中间会有一停,这一停是因为脾土。所以人的一个呼吸,脉就动五下(2+2+1=5),这是正常的脉动。脉超过五下就叫做数,太快了,“数则烦心”。
6.“大则病进”,脉跟人的体型要成比例。“大”即脉跟人不成比例了。例如你同时给一胖一瘦两个病人摸脉,胖子的脉理应比瘦子脉大,结果胖子的脉反而比瘦子的小,此时瘦子就是脉大,胖子是气少脉细。当脉变得越来越大时,就是病越来越严重。
7.“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所谓“上”,就是讲寸讲阳的部分,这一段也代表胸。“上盛则气高”,指的是阳的脉很大,浮到表面上了。关部正好是中间横隔的地方。“下”就是讲尺讲阴的部分,这一段也代表腹。
8.“代则气衰”,代就是变动、变更。比如脉平时摸上去都是持续的一样的,就算是坏脉或细脉也是一息五至,它总是很稳定地跳动。如果你摸的脉会变动,有时变大有时变小,会换来换去,这就是代脉。脉代则会让病人的气衰败下去。
9.“细则气少”,脉如果太细了,是气少。
10.“涩则心痛”,涩脉即脉很停滞,感觉没有力量。比如我们平时摸一下脉,脉会会弹回来以给反应。现在你摸下去它不弹回来,直到你放开了它又回来,过一下你再摸它又往旁边跑,感觉它没有力量,这就是涩脉,主心痛。
11.“浑浑革至如涌泉”,革也是讲更革、变革。如果脉很雄厚很大,摸上去像泉水一直冲出来一样,代表病人的情况越来越沉重了。因为脉是气之所在,而最好的气是要收敛在身体里面。当你身体里面出问题时,阳气没办法潜藏,才会一直往外回逆,这时脉就会变得很大,病越来越严重,这是非常危险的。
12.“病进而色弊”,色弊就是失掉他原来的气色。
13.“绵绵其出如弦绝,死。”一般来说,脉如果变成像一条弦一样绷紧的样子,代表病人就快死了。
14.如果病人最初的脉是数到一息八九至,你把他治疗到一息六七至,或者你从病人一息二至开始治疗,治到他一息三四至,说明病人一直在恢复中。反之则证明你治错了。故“一息五至是常脉”的标准,就是让你能诊断病情的程度,反过来也能检验病情的治疗是否对了。
十七-3、红斑性狼疮、气色、克色
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倪师注释:
人的眼神与面上的五色,医师必须审明,它是人气的精华所在。面色上正常的红光,应如白绢包着红色,如果红如深红则必有病。面上的正常白色,应如鹅毛一样白而有光泽,如果是像盐一样白而无光,就是病色。脸上青色正常时,应如玉一般润泽,如果是青的像蓝色一样深,必是凶兆。脸上正常之黄色须如白绢包着雄黄一样的润黄,如果黄得像泥土一样黄且黯而无光,就是病色。脸上的黑色须像黑漆一样黑而有光,这是正常的。如果是像黑土一样黑且黯然无光泽,必为凶兆。
一旦见到五臓五色之极不正常时,病人必不久于人世矣。而人眼之神明,其功是在看遍世间事之所在,所以必须黑白分明,且长时间的有神,是故目之神在清而且长久,这是法则。一旦有神而不持久,或黑白混浊时,表示此人精神已衰矣。
五臓的功能,在固守人之生命泉源也。如果食物过多造成臓负荷过重,则必产生喘息不止,且易受骛恐状,其发声会变得很沉闷且浅,这是中焦部位的湿过盛与食物过多,产生于余热混合成中焦热湿之症。人说话的声音细微无力,且终日重复同样的话,这是气已被夺,内臓功能快停止的现象。
如见一人,衣衫不整,睡时狂乱状,说话内容极尽污秽,不知羞耻时,此人神明已乱,内臓之神志无法固守于内也。如果饮食入口即出或吐或下,就如同一家宅没有门户保护一样可怕。小便汗液尽出,无法扼止,这是膀胱无法固守也。
人凡是能守者必生,不能守固者必死。
课堂笔记:
1.“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人脸上的颜色、气色,是人是否气足的表现,即气的容华表现的地方。
2.“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红里面要带一点白;白色带要一点光亮,不要像盐巴一样;如果说青得变蓝,没有反光了,那都是有问题的。
3.“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五藏论五色,肝是青色,心是红色,脾是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你一个臓出问题时,那个臓的色就会跑到脸上来。所以如果看到脸上很青、青得没光亮的,是肝臓有问题了。如果看到脸上很鲜红的,像红斑性狼疮,脸的中间有像蝴蝶大小的红色斑,是个狼疮一样,这是心臓出问题了。
4.当你看到不正常的黄、苍白的或完全没有光亮的暗黑色的,都是病色。
5.正常的颜色我们前面介绍过了,例如春天里,我们的脸上看到一点青色是正常,尤其青在左边最好。因为肝心脾肺肾,左边是东方。
6.如果春天不看到青色,反看到白色,这就叫做克色。克就是凶,是贼邪,就是比较强的病贼。所以如果肝臓不好的人,一定要肺臓很好,因为肺臓要出问题时,肝臓就会有问题。
7.“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精明者就是眼睛的神。眼睛本来就是看万物、分别黑白的,如果把长的看成短的、以黑为白,就是已经混淆不清了。所以如果病人的眼神没了,也是很危险的现象。
8.如果病人的身体瘦弱了,眼神非常好,表示他的形失掉了但是他的神还在,这种情况还很好治。最怕是病人的神没有了,即使那个人没有瘦,身体还很好,一旦眼神没有了,这就不行。这就是中医的望诊。
9.人要保持情志很安逸,要无惧。因为有的人完完全全是被吓死的。人被吓到的时候,神就失掉了,一样会死的,不是说你一定要生病才会死。所以我常常跟病人说,不要怕,等病人先安心了,我们再动手治疗。他如果不怕,我只要治身体上的病就好了,他如果怕,我还要治他心理上的病,那很累呀。
10.“五藏者,中之守也。”这个藏,就是收藏的“藏”。元精要守住,收藏在里面,要能够守住,还有要能够很强,这两个原则掌握到,臓就不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在下处方或针灸时,我们有固守的药,有增强的药,这两个稍微不一样。
11.“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我们常常说,吃东西不要吃太饱。如果吃太饱、食物不消化,会让臓气满,中焦比较湿热。这时如果发声,就是很沉闷、很浅的声音。
12.我们平常讲话的声音,都是从丹田出来的,这也代表你的中气很顺。如果有人讲话声音不够洪亮,不够沉,声音从喉咙出来,代表他在胃里堵到了,气下不去,只能从胃部发音,所以声音变得很浅,“声如从室中言”。
13.“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这句话就是讲话声音很小,每天一直在重复讲不同的话。现在的老龄人和吃安眠药的忧郁症患者,就常常重复讲同样的话,讲了又忘掉,这种是气被夺了,这都很不好的。
14.“衣被不敛,言语善恶”,就是被子不盖了,衣服也脱了,讲话就随便乱骂人。
15.“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我们在临床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人的大肠堵到了,燥气很多。中医认为膈是分清浊的所在,如果大肠的燥气往上跑,超过横膈冲到脑部去了,人就开始神昏,就乱骂人,有的人还跑到墙上去唱歌,他自己也不知道,昏头了,一看就是浊气上升了。这种情况是有处方治法的,一副药就好了,很快。
16.“仓廪不藏者”,所谓不藏,就是胃和小肠本是仓廪,如果人吃下去以后吐掉或者马上大便排掉了,这都是肠胃不收纳,都是不好的。一般来说,吃完就吐掉,代表胃里有东西堵到。而吃完就拉,小肠本身是火,很热,东西吃下去应该由小肠消化掉,结果没消化掉而直接排出去,代表小肠冷。我们马上可以辩出寒热来。为什么要去辨寒热?因为开处方时遇到热症要开寒药,遇到寒症要开热药。
17.“是门户不要也”,首先你要有个概念:汗尿同源。
我们饮水入胃,水在胃里马上就散掉,经过三焦系统分布在全身。而食物吃进去以后会到小肠里,小肠把它热化后变成残渣进入大肠,这时大肠里只有残渣和水。小肠是很热的,大肠围绕着小肠,大肠里的水因小肠火在下面烧而气化往上走,回头进入肺,这是汗的来源。所以当你运动时流的汗是清白的,这是肺汗/魄汗。
五臓的中间有横隔,浊气上不去,只有清气能够上去。所以我们平常汗流出来都是很清的。如果流出来的汗是尿味,那就是有病的,例如尿毒症。
如果你没有流汗,这个水就会停在肺里。当你继续不断吃东西,肺臓收到了这些干净的水以后,会往下流到肾里去。肺是金,肾是水,这就是五行里的金生水。
肾中的水会被小肠的热再接触(气化)一次。第一次蒸馏出来的水,会从脊柱(骨髓)进入我们的脑部。此时这个水很热,上传至大脑时需要一根冷却管,于是上帝就制造出脖子,像是一个冷却系统,不会让很热的水跑到脑部去。
而剩下的水,会流到膀胱里聚集起来进行第二次气化蒸馏。此时蒸馏出来的干净水会进入肝臓(水生木),浊的水成为尿液排出来。
你现在了解了,膀胱的水(尿)跟肺的水(汗)是同源。所以你在夏天运动了,流汗很多,一天都不怎么小便,小便出来也比较黄,这个是正常。而冬天的时候,你因为没有流汗,小便次数比较多,量会比较多,这也是常态。中医的养生之道是冬天不要汗,要收藏,衣服穿厚一点。
18.“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这里的“水泉不止者”,讲的是膀胱。现在“水泉不止”,指的流汗不停或者小便没办法控制住,这都是不常的危险的症状。
19.所以人要能够守住小便,守住汗,就是固表。皮表也分阴阳,因为有阳固守,人有阳气固在皮肤表面上,汗才不外泻。换句话说,阳虚才会流汗,就像有的病人没有运动,只是躺在那边就一直汗流不止,这就叫做“表阳虚”。我们有专门的药治表阳虚的,即能够固表的,也有固小便的。
20.现在中医最大的问题就是辨证不够准。辨证不够准时,你下手就开一大票药乱枪打鸟,总希望几味打中了。可你不晓得,你开这么多药就会把药的力量分散掉。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