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4、臓气强弱、关格之病

原文: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馀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馀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倪师注释:

身体各部位之强弱,端视五臓之强弱。头部为人精神与智慧所在,如人呈现头歪双目无神,静止不动,此为精神将去矣,非死即痴。胸中肺心是阳气所聚之处,其展现阳气足与不足可在背部察知。如果背驼肩缩,伸展不开状,表示心肺必衰弱矣。腰部为肾臓之外卫,如果病人无法摇转腰部自如,乃肾臓疲惫乏力之兆。膝部是筋所聚之处,一旦膝无法自由屈伸,行路佝偻无力,此为筋无力也。骨是髓的外都,人如无法久立,走路则晃动无法控制方向,乃骨将乏力矣。凡人能得各部位强盛者,必生且长寿。人体各部位一旦失去强壮,则五臓必病,死不远矣。

岐伯说,人如有与四季节不合之脉或面色出现时,如果呈现太过者必为精强,如果呈现不及状则为气消。正常时为稍有过强壮,而无不足状,此为精,代表健康。如果病人血虚时,应出现不足之色,反见有馀之色,则必已大损矣。一旦人体中阴阳不容,互相抗争相格时,此为死兆。

课堂笔记:

1.“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前面那一段讲的是“守”的重要性,臓的性要守;这一段是讲臓要强,身体强不强壮要看五臓,五臓太弱是死,不守也是死。

*此言四体百骸髓精筋骨,亦皆有臓精之所资生也。《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盖言人之气血声色筋骨肌肉,靡不由先天始生之精,后天水谷之液,所资生而资养者也。

2.中医的望诊,就是从看一个人的头、背、腰、膝和骨头,看出一个人臓气的强弱。

3.“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我们在针灸课时讲过,在头骨和脊椎骨交接的膀胱经两边,称之为天柱穴。脑袋是天,天柱穴就是天的支柱,支撑着头。如果有一天他的头撑不起来,没有力量了,就是所谓的“天柱倾”。

“天柱倾”

4.“精神将夺矣”,即这个人的神要离开了。“头倾视深”,这时他的眼睛非常深邃,但是他不认识你。“目深”的意思就是不认识人了,包括他自己的小孩子都不认识了。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局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也。

5.“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肩随就是呼吸时需要动肩,因为臓气太弱了,不动肩的话没办法做一个完整的呼吸。我们平常臓气很强,不需要去利用姿势来呼吸,他就没有办法,这是腑将坏了。腑指的是消化系统,即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因为背为阳。

*肩背为阳,胸腹为阴。阳为腑,阴为臓。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为胸之府。

6.“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什么叫做转摇不能,就是你要他转身,他怎么都转不回来,他不能动。腰是肾之府,肾里有阳有阴,所以它才会很柔软。现在腰不能动了,硬邦邦的,因为没有阳了——阳是动能,就是说肾出问题了。

*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府。

7.“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膝盖是筋之府,所以膝盖旁边是阳陵穴,“筋会阳陵”。如果有个人告诉你,我的脚不能伸直——这就是筋病。肝主筋,治疗时你想办法要恢复他的肝臓功能。

*筋会阳陵泉,膝乃筋之会府也。偻,曲其身。附,依附而行也。筋乃肝之合,筋将惫者,肝臓之精气衰也。

8.“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走路会晃动、不能久立、两脚没有力量,这都是骨有问题。我们要去补骨,全身就是肾在管骨骼。

*髓藏于骨,故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髓竭于内也。髓竭,则骨将惫矣。此五者得府气之强则生,失强则府坏而臓将绝矣。

9.“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内藏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所以内藏一定要强。我们的强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练功夫,它能让我们生理的器官的东西变得很强;比如打坐,它能控制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的喜怒忧思悲恐的情志变化降到最低,这就是我们的养生之道。另外,走路也是最好的运动。

10.“反四时者,有馀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馀为消。”如果一个人脸上的气色跟脉都当季,例如在春天时脉有点弦、脸上是很有光泽的青,这是经气很强,比一般人超强一点,这是很好的,“有馀为精”。

11.“不足为消”,当你的经气不足时,出现色脉不和,是危险的。例如夏天应该是洪脉,结果你摸到的是很沉的肾脉,而心和肾是相克的,说明这个人已经有问题了。他现在很好,但很可能在冬天会发病,甚至会过不去。

12.“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凡是出现内关外格或外关内格,都是属于真藏脉。真藏脉摸到的话,这个人就是死。

*关于真臓脉与关格,请查阅:七-1-1、真臓脉之覆脉与溢脉九-8、格阳、关阴与关格

*臓为阴,腑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为阳。肾主冬令闭藏之气,而反中盛臓满,是有馀者为肾藏之精。膀胱主太阳夏盛之气,而反水泉下泄,是不足者为膀胱之消。是与四时相反者矣。若应太过而反不足为精,是肾臓之精反泄于外矣;应不足而反有馀为消,是膀胱之水反蓄于内矣。此臓腑阴阳之相不应,病名曰关格。关则不得小便也。此盖言州都之津,气化则出,而视精明,发音声,资神明,坚筋骨,皆由肾臓所藏之精,而气血亦由此精之所生化也。子晋问曰:反四时而止言冬夏,病关格而止曰不得尿,恐与经旨不合欤(yú)?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故下文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成冬之怒,虽四时成岁,而总属寒暑之往来。《平脉篇》曰: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又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而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是不得小便者病名关格,吐逆者亦名关格也。

十七-5、气与阴阳变化

原文: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倪师注释:

黄帝问,脉依四季不同而产生变化,如何说明呢?如何测知病之所在呢?又如何察知病是由内而起的呢?如何知道病是由外而入的呢?读将此五问题,一起告诉我,可以吗?

岐伯回答道,这必须从天地之运转,与人体之变化,产生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所有动植物之体外,上下、左右、前后的六合之内,就是天地间变化之所,也是自然界阴阳消长之处也。天地间在春季时会呈现暖和之气候,夏季时会很炎热,秋季时会有肃杀之感,冬季时大地会冰冷无情。

此四季气候之变化,把它配合到人体之寸口脉时,以春季来言,人与此频率必缓和如春暖一样;夏季来临时,脉亦须配合夏季而出现强有力状;秋天时,脉出现如秤之尾部一样,稍重按即退状;冬天时,脉必须像沉河底之石一样沉,这是正常的状态。

在节气中从冬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中,是自然界中阳气微出,阴气微退的状态。从夏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中,是阳气微退,阴气微出的状态。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32)

此阴阳变化消长完全与人体的脉是吻合的,一旦节气已变,脉不配合,则知病之所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能区分清楚,则可以诊断出病人的死期于何时。至微至妙都在脉与节气之配合,医师必须明此。明察的方法是有规矩的,其必从阴阳之消长来测定的,判断时必依五行之生克来作依归,凡脉能符合四季时节之变化而变化,必为一健康长寿之人。

课堂笔记:

1.“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黄帝说,脉依四季春夏秋冬不同产生的变化,我们如何去看它?如何从四季的脉之变化来诊断病的所在,怎么知道病是由内而出还是由外而内的?希望他一起讲。

*复论脉合阴阳四时,诊脉而知病之所在,病成而变为他病,候尺寸以分别臓腑之外内上下左右,曲尽其脉要精微之理,故复设此问焉。

2.在针灸课时,我们讲过三焦经。三焦系统连络所有臓和腑,它呈一个网状的系统分布在全身。当三焦系统很正常时,人体的气脉就会跟着节气走,即从去年的冬至开始到夏至,天气由寒慢慢变热,此时三焦经的属性为水;从夏至开始到当年的冬至,天气由热慢慢变冷,此时三焦经的属性为火。故当三焦经出现了实症或虚症时,该经的子穴母穴每半年要变更一次。

3.“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节气粗分就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法,细分可以是春、长夏、夏、长夏、秋、长夏、冬、长夏的五分法。还可以再细分,12个月、24个节气等。如果人体的气脉按照节气走,我们就会知道臓腑的情形,病之所在。

4.“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夏天会热,就是因为春天比较暖。节气在变更时是慢慢改变的,不是说马上变化的。

5.“彼秋之忿,为冬之怒。”秋之愤而冬之怒,就是从肃杀变成收藏。

6.“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当你摸到皮肤表面时再稍微按下去一点点,就可以摸到春脉,因为春天是刚刚好万物发生的时候。到了夏天,脉会浮出表面,你轻轻摸到皮肤表面就可以摸到脉,很强,这是夏天的脉。

*寒暑相推而岁成,一阴一阳之谓道,言四时之气总属寒暑之往来,脉应四时之变,亦与阴阳之上下耳。天气包乎万物之外,运转于六合之内,其变动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言阳气从生升而至于盛长也;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言阴气自清肃而至于凛冽也。此四时阴阳之变动,而脉亦与之上下浮沉。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此论脉应四时之变也。规者,所以为圆之器。春时天气始生,其脉软弱,轻虚而滑,如规之圆转而动也。矩者,所以为方之器。夏时天气正方,其脉洪大,如矩之方正而盛也。秋时天气始降,其脉浮平,有如衡之平准也。冬时天气闭藏,其脉沉石,有如权之下垂也。

7.“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在讲阴阳的变动。至阴的气到了冬至这一天会慢慢下降,而阳气慢慢上升,直到夏至再变回来,阴气慢慢上升,阳气慢慢下降。故冬至夏至两个节气就是阴阳交换的时候,岐伯就说以这两个节气来做标准。

*此言四变之动,总属阴阳之出入,而脉与之上下也。四十五日者,从冬至而至立春,从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阳初生,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至春而阳气始方,至夏盛长,而阴气下藏矣。夏至一阴初生,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至秋而阴气清凉,至冬凛冽,而阳气伏藏矣。

8.“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所有的脉都是从阴阳开始。如何通过看阴阳而知死时?很简单,如果你在春天时得到了相克的脉,比如木克土,你春天摸到长夏(脾土)的脉,那么病在长夏(节气交换时)就会发生。这里讲的是病态的脉。

*阴阳升降出入,离合有期,而脉亦与之相应。如期而脉气相失,则知脉之所分,分之有期,而知死时也。

9.如果是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五至,很标准,不会很快或很慢,它在春天本来就是一点弦的,如果它稍微洪大一点,或阳气比较旺一点、衰一点,这个没有什么关系的。

10.这一段讲的就是以脉的节气为主,当阳气越多时,阳脉就越高,阴气越多时,阴脉就越稍微浮上来一点,阴升时阳就下降,阳升时阴就下降,脉会像翘翘板一样地两头上下。如果把它简化一下,比如从冬至这天开始,阳脉慢慢往上浮,阴脉慢慢往下沉,在夏至时到顶;夏至一过,阳脉又开始慢慢下来,阴脉慢慢往上浮,直到冬至。

脉随四季之变化,如跷跷板一样两头上下动

十七-6、梦知阴阳:灾色

原文:

补泄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倪师注释:

治病时,有余则泻,不足则补,必以二十四节气之变化为依据,以符合天地之大道。高明之医师能知天、人、地三者实为一体密不可分,从而诊断出病人之死生。所以人之声须与五音相同,面上的气色须合于五行,手上的脉必须合于阴阳之消长。

因此乃知阴气盛易梦如涉大川且不时惊醒,阳气过盛之人则梦见大火烧身炙热之感。一旦阴阳皆盛大时,则会梦两人相杀受伤。上焦气盛,则会梦到空中飞行,下焦气盛,则会梦到如坠深谷。人过饱,则梦中施予,人受饥,则梦取人财物。肺气过盛,则梦悲哭。腹中短虫较多,则梦人聚。如腹中长蛔虫多,则梦人互殴伤害。

课堂笔记:

1.“补泄勿失,与天地如一。”实则要泻,虚则要补,这是常态。天地也是这样的,湖水满了就溢出来,所以我们会盖的水坝留门,水快满时就把排掉,水不足时则想办法补它,天地之间的物性本来就是这样。

*夫四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过,至而不及,而人亦应之。是以脉之不及则补之,太过则泻之,与天地四时之太过不及,治之如一,与天地阴阳之道,合之如一焉。

2.如果一个人的脸色很黑,可是他的吃喝拉撒睡都很正常,你就知道这个人有灾了。一天有12个时辰,时辰是相对的。如果说灾祸发生的时间为上午9-11点(巳时),我们可以把它调到晚上9-11点发生,这时就让这个人待在家里睡觉,做梦梦到灾,这个灾就会过去,即利用梦把本来该在白天发生的事情让它在晚上发生。中医可以做到这种阶段,这就是奇恒与揆度。你要知道如何去调整它,我在讲“著至教论”时会讲得很详细。

3.如果你白天时去一个人家里,看到这家人祖孙三代的脸上都红红的,你马上就知道,这家人要有火灾。不然怎么会每一个人脸为什么都红的,心脏病的话一个人就够了,祖孙三代都有心脏病是很少的概率,所以那都是灾。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此言天地之阴阳五行而合于人之阴阳臓腑也。梦者,魂魄神气之所游行,肝主血而藏魂,肺主气而藏魄,心主火而为阳,肾主水而为阴,是以阴盛则梦大水,阳盛则梦大火,阴阳俱盛,两不相降,故梦相杀毁伤也。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王氏曰:气上则梦上,故飞;气下则梦下,故堕。
*“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予,与同。有余故梦予,不足故梦取。此言中焦脾胃之气有虚有实,而形诸于梦也。
*“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气并于肝则怒,并于肺则悲,故与梦相合。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此言腑气而征之于梦也。长虫短虫,肠胃之所生也。

4.中医也认为梦很有道理,可以提醒我们很多事情。

5.哪天突然你的朋友打电话来说,奇怪了我怎么每天梦到一大堆人去开party聚会——这个人肚子里有虫子了。你就跟说,你有虫了,不要吃生鱼片,那都是虫。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