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玉机真藏论篇
十九-1、常脉与病脉
十九-1-1、五臓络五脉之春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请问春季时,常人之脉为何如弓弦一样呢?
岐伯回答道,春脉就是肝脉,是肝气最旺之时,其属东方属木,天地万物自春季始生也。因为生之始,故其气较软而虚滑轻松,形如弓弦一样较长且直,故名弦脉。与此相反之脉,则为病脉。
黄帝问,所谓反者,是什么样的脉?
岐伯答道,如果脉气来时坚实且强,这就是太过了,病生体外。如果脉气来时空虚而微小,这就是不及,表示体内有病。
黄帝问,春之脉如果太过或不及,又代表什么病状呢?
岐伯回答道,脉呈太过表示病人善忘,头脑不清昏昏然,眼目髪黑而晕厥。如为不及,会令人胸痛牵引背部,向下发展为两膝位胀满等症状。
课堂笔记:
1.这一篇讲的是常脉和病脉。五臓络五脉:肝为弦脉;心为洪脉(钩脉);脾为缓脉(溜脉);肺为浮脉(毛脉);肾为沉脉(石脉)。这五个脉是相对的。
2.中医的观念认为,医生诊断时一定要看到四季的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即要把大自然的象包含到病症里,天和地同时看,这样才能真正诊断得很好,才能把病治好。
3.“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问,为什么春天是弦脉?岐伯说,从天地来看,因为春天的关系,万物开始出生,春脉是肝,应东方木,万物之刚出生之时,所以其气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跟它相反就是生病。
4.“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
5.“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肝经直接络到眼睛,支络还络到头顶的百会。肝阳应该是固守于肝里,当肝气太旺时会往外走冲到脑部去,造成善忘、头昏、发癫痫和晕厥等病。
6.“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是我们治症的大原则,从《难经》里面来的。
7.当肝实(太过)时,我们要去看看肾(肝之母),因为“母能令子虚”,补肾水能泻肝实。同时,根据“实则泻其子”,用泻心火的药,也能泻肝家的实症。当肝虚(不及)时,我们要去看看心(肝之子),因为“子能令母实”。你补心火,就是补了肝的不及。同时,根据“虚则补其母”,补肾水也能补肝虚。
8.“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肝经经过胁肋的地方,所以肝气虚的时候,会有两胁苦满的现象。同时,阳居于胸,肝虚时阳就会不足,从而胸痛彻背。
十九-1-2、五臓络五脉之夏
原文: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那夏天是钩脉,其脉形如何呢?
岐伯回答道,夏季为心脉也,心属南方属火,万物因热而盛长,所以脉气必来时盛大去时衰弱,此为钩脉。与此相反表示有病也。
黄帝间,所谓“反脉”是什么呢?
岐伯答道,如果脉来盛大,去时亦大,这就是“太过”了,病生于外。如脉来不盛,去时反盛,这就是“不及”,也可说是寸脉微弱,尺脉盛大亦同,其病在体内也。
黄帝问,夏脉呈过分与不及时,其病症如何呢?
岐伯回答道,如果太过时,令人全身发热而皮肤痛,甚而出现皮肤化脓红肿的浸淫疮(丹毒)。不及时,会令人心情烦躁,热上入肺则生咳嗽吐涎,热向下则生气泄或下血等症。
课堂笔记:
1.“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南方是热的,树木很多,长得很大,所以它的气是“来盛去衰”,像钩子一样。这就是为何夏天会得到钩脉。这也是我们讲的洪脉。
2.“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任何的脉一定要带胃气。心臓是洪脉,一息跳五下才算正常。如果跳了六七下就是太过。以此类推,其他五臓也是如此。
3.“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这是夏脉太过与不及的症状。皮肤会痛是因为里面很热,好像火从里面烧出来。这时皮肤就容易化脓、红肿。如果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
4.根据“母能令子虚”的治症原则,治肝(心之母)就可以把心臓的实(太过),太烫的火降下来。
5. 如果是心臓不及(心气不足),症状是心烦、吐口水、咳嗽,痰水很多,以及下痢或大便下血,依据“子能令母实”的原则,我们去治肠胃(心之子),把肠胃调好了,心臓就好了,所以有时我们开的治心脏病的药,根本就是治肠胃的药。因为诊断出是心臓虚。
十九-1-3、五臓络五脉之秋
原文: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那秋季脉为浮脉,何者为浮脉呢?
岐伯对曰,秋季之脉为肺脉也,肺属西方属金性,此时为天地万物收成之时节也。故此脉气来时必轻浮于皮表,且其势来急去而散也,这就是“浮脉”之意,与此相反者病也。
黄帝问,如何是与它相反的脉呢?
岐伯回答道,其脉来如按羽状,中央坚硬两边虚空,这就是“太过”了。病生体外。脉形如羽毛一样但应手则微弱,这是“不及”也,病在体中。
黄帝问,当秋季之脉出现“太过”与“不及”时,病人有何症状?
岐伯回答道,出现“太过”的秋脉,病人会气上冲胸而背痛,胸中不舒服而欲吐。若是“不及”的秋脉,则会发生气喘。呼吸急促且咳嗽不断。气若上冲不止,会咳血,气若下降则病人会气喘咻咻不止。
课堂笔记:
1.“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肺与秋脉一样,属于西方金。因为是万物收成的时节,所以它的气是“轻虚以浮,来急去散”。肺主皮毛,所以气都在皮肤表面毛孔的地方。“来急去散”,秋天的时候,气一到,所有的树叶一夜之间马上变颜色。
2.“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羽毛都有中间那个硬的骨头,摸上去非常扎实,旁边是虚,这个是太过,病在外。例如肺主鼻子、主皮肤,所以病是外面。
3.“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这是很轻微的脉,为不及,病在身体的内臓里面。
4.“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为什么会背痛?背是阳气的所在,肺又是诸阳之汇,肺主华盖,能通百脉,所以阳太过的话,会造成背痛。
5.“愠愠然”,就是人不舒服,想吐。为什么?正常人的肺气是要往下肃降的,当阳太过时,就会往上冲,造成想吐和背痛的现象。
6.“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不及的脉都是比较少,比如说一息三至。当肺气不够时,病人会喘、咳嗽且会带血出来。如果气往下走,病人就会气喘咻咻,因为气下不去——肺气虚的缘故。
十九-1-4、五臓络五脉之冬
原文: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日,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yì],督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miǎo]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而冬脉好像耕田一样,为何会如此呢?
岐伯回答道,冬服为肾之脉,肾属北方属水,天地万物收藏之所,因此冬季之脉必深沉且搏动有力,如像耕田一样,故名为“营”,凡脉状与此相反者为病。
黄帝问,何谓相反的脉呢?
岐伯回答道,脉气来时如石弹一样圆圆硬硬的,这就是太过的脉,病生体外。脉气去时如同数种细脉相聚在一起者,此为不及之脉,病在体内。
黄帝问,当冬季之脉出现“太过”与“不及”时,病人症状如何?
岐伯回答道,太过之脉使病人出现极易疲劳的症状,背脊痛且呼吸很浅,病人不喜发言。若是“不及”之脉,则会令人胸中空空如悬,好像饥饿一样。腰部寒冷,脊椎酸痛下腹胀满,小便淋沥不畅。
课堂笔记:
1.“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冬天的脉之所以会沉,是因为冬天是肾臓在管,肾还管北方和水,这是万物收藏的时节与地方,所以“气来,沉以搏”。搏就是有力,沉在骨边,一息四至五至。有力可以,但是不能像石头一样,不能太硬。
2.“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岐伯说,我们只要中间是正常的,过于不及都是病。“如去数者”,意思就是脉非常细细小小,这个我们叫少阴证,以后《伤寒论》会讲到。少阴症出现时,病人真的就是这个脉,脉非常细小。
3.“太过则令人解㑊[yì],督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miǎo]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冬脉太过的症状是倦怠没有力,一直感觉到疲劳,背脊(督脉)痛得很严重,而且病人不太喜欢讲话。
4. 不及的症状,则是心好像悬在空中一样,仿佛肚子很饿可是又不是饿的感觉;腰部寒冷,脊椎酸痛;小腹胀满、小便淋沥不畅。
5.根据“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的原则,肾太实的时候,我们治在肺(肾之母,金生水);如果肾气不及,我们治在肝(肾之子,水生木)。
6.当遇到脊椎骨痛、肚子少腹涨满、小便淋沥不止的情况——这里其实讲的是尿毒症,病人已经肾衰竭了,我们要强肝血、强化肝臓。当然,这是个大原则,光靠这个药力量还不行。除了开些温肾、强肝的药,我们还要去强土来治水,同时也要顾及心臓,因为肾衰竭以后,接着心臓也会衰竭(水克火),诸如此类。
十九-1-5、五臓络五脉之长夏
原文:
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黄帝又说,对于春、夏、秋、冬四季会出现四季不同之常脉与病脉已有了解,但对脾脉并未说明,请为说明之。
岐伯答道,脾脉是中央土也,位四臓之中央,主要功用在对肝、心、肺、肾臓贯注胃气,这是动能之源。
黄帝说,那脾的状况,可否从脉中察出来呢?
岐伯回答说,脾臓正常时,为人之常态,一般无法知道;但脾一旦失去作用,则脉会明显的反应出来。
黄帝问,有病的脾脉又如何呢?
岐伯回答道,脉会出现像流水一样,连续状而不停止,这是“太过”之脾脉,主病生体外。如脉现如鸟之啄物,跳跳停停的,就是“不及”之脉,这是指病在体内。
黄帝问,老师说脾是孤臓,位于中央,像土一样营养四周臓腑,如果脉现“太过”或“不及”,那又有哪些症状呢?
岐伯答道,脉呈“太过”状,表示病人四肢不举且有沉重感;若呈“不及”状,则病人的五官及大小便必丧失功能闭塞不通,会使五臓之气混乱,又名“重强”。
黄帝敬畏地长身而起,向岐伯鞠躬而点头道,答得好。我听闻了脉法的重点,天地间的真理,五色的脉及变化,及揆度、奇恒的道理,知其道本一也。人的身体运转不休,不会回头,其生命的代谢一旦受到阻力,必须尽早使它通顺。俟病已至,方才察觉而去治疗,时机已失也。这些奥妙的重点,相差极微,必须刻在玉版之上,收藏在内府之中,每日清晨来阅读它,我为其立名为《玉机》。
课堂笔记:
1.“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春夏秋冬出现了四个臓不同的常脉和病脉,脾臓呢?
2.“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脾是中央土,位居四臓中央,它对其他四臓都能灌注胃气。
3.“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正常的脾臓之脉是摸不到的,因为它存在在任何地方。例如你能其他四臓之脉的缓脉,这就是脾之脉,有胃气的脉就是脾脉,它在正常人的脉里不可见,只有生病的时候才看到。
4.“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光是这一句话,你们就可以知道,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这些都是脾臓在管。
5.“重强”,这个字很有意思。肝、心、脾、肺、肾,脾在四臓中央,由此五臓才能相辅相成,互相牵制,和平相处。而当脾一虚的时候,四个臓就会一起压下来,好像水坝崩堤时一样——因为脾是土。这种好几重压力加在一起而压下来的情况,就叫重强,就会造成九窍不通。
6.“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这一句话很重要。五行的定义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直相生循环,故你的身体一生一世也在不停地生长收藏,不断长新东西出来,不断把旧东西代谢,生生不息,永不停止。不但不能停下来,而且还不能回头,只能往前不能往后。如果一逆转,就会影响到其他的问题。
十九-2、内臓出血:血无止法
1.常人的阳能够守,阴才会归经,血才能待在经脉里,不会逆流。如果阳不守,经脉就开始逆流,所以阳一定要有。
2.假设现在肺阳虚了,即没有阳去固守肺,肺里面的血管失去了力量,咳嗽时就容易血管破裂,吐血出来。所以你看到大肠带血一类,很多都是虚症。
3.中医的观念认为,咳血、吐血这一类内臓出血,是没有办法止血的——血无止法。你千万不要去止血,不需要。当你把他的阳一调回来时,出血就自然就停止了。
4.那些主动脉破裂的病人,血管为什么会破裂?寒嘛,只有寒会让血管破裂掉。北方冬天的晚上,你用完水管不放掉里面的水,隔一晚去看,水管就冻到爆裂了。所以我们会用很多药把病人的里寒去掉,让身体里面热。当身体热起来时,血并没有流得更多,反而会止血。
5.如果按照南派温病派的想法,出血了就赶快用寒凉的药去止血,你就错了,根本止不了血。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