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举痛论篇

三十九-1、五臓卒痛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chù)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多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

倪师注释:

黄帝问,我听说知晓天地阴阳之理的人,必能在人间得到应验。善于谈论古圣先哲智慧之人,其精神亦必合于今世。能知人善用的,必有厌恶你的人。人能知此三者,则必不会生蒙于外道,不被任何形式所迷惑,这就是“明”意思。我问老师能否使我听人言而可知,眼视而可见,手触而可得,如此启我的蒙,使自己得到验证,试问能否听闻此一道理?

岐伯再鞠躬低头回答道,您愿听闻什么道理呢?

黄帝说,希望知晓人体内五臓突然疼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循环全身永不停顿。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将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果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就会使内臓突然疼痛。

黄帝说,此类疼痛有时突然自止;有时痛会持续不停,有时痛起来不能用手按压;有时却须按压方可止痛;有时即令按压亦无帮助;有时痛会令人生喘,痛动处手触可知;有时会心痛彻背的牵引痛;有时痛会有胁肋位与小腹位互相牵引的痛;有时会腹痛牵引到鼠蹊部;有时痛久后而积聚成块者;有时会突生剧痛而致昏迷不酸的,也有部分会苏醒过来;有时边痛边呕者;有时腹痛之后产生下痢的;有时却腹痛而大便不通的。凡是以上的痛,各有不同的外形症候,如何去分别呢?

岐伯答道,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可止痛。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如果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触按。此因汗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致令气血混乱,于是就发生痛不可按的现象。

课堂笔记:

*本经曰:气伤痛。盖痛在有形之形身,而伤于无形之气分,是病皆生于寒热七情,而证见于臓腑经脉,举痛而论,百病皆然。能会通此道,庶明而不惑。

1.“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最早是来自《黄帝内经》的这一段。即我们要眼睛看、耳朵听、嘴巴问、手去摸脉。

*经云:知一为工,知二为上,知三为神。知斯三者,望见起色,按其脉,问其病也。

2.“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人的一个常态。气逆就是病态。

3.“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寒气跑到经络时,会减缓气血的循环速度,或导致气血停滞不前。

*经气流转,如环无端,寒气客之则凝泣而不行矣。

4.“客于脉外,则血少。”这个“脉外”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经脉的外面,一种是血管的外面。当寒气在血管外面时,会导致血管缩小——寒则缩,血管越来越小时,通过它的血也变少了,因为血通过的速度会变慢。

5.“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如果寒气在脉里面,会产生瞬间一阵的痛。

*张兆璜曰:气为阳,血为阴,气无形,血有形,气行脉外,血行脉中,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正言其形气交感之要道。

6.“喘动应手者”,这个讲的是肚脐四周的动悸。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中的八方布列来看时,肚脐下方是心(火、南方),上方是肾(水、北方),左边是肝(木,东方),右边是肺(金,西方),中间是脾(土,中央)。五臓内发生的疼痛,可以根据肚脐四周动悸的位置来诊断是哪个臓的问题。因为人体是在自然界的东南西北中-木火土金水的状态之下生存的,所以发生的病变也是按照这个布阵来的。

7.“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chù)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脉外受寒时,会卷缩起来,因为寒则缩。这时脉也会跳得非常数,继而影响到脉外的孙络,引发突然的痛。这就好像把手放进冷冻库或冰水里,手会感觉很痛,这就是寒在脉外。此时只要你把手放在热水会儿,或热烤一下,痛就好了。

*夫经脉为里,浮而外者为络,外内引急,故卒然而痛也。炅气,太阳之气也。脉寒而得阳热之气则缩绌即舒,故其痛立止。绌(chù),不够、不足。

8.“因重中于寒,则弥痛久矣。”如果所受的寒气非常严重,比如手放到冰块里两个小时,一直加冰块下去,这个寒就跟只放几分钟的不一样了。这种寒会让人生冻疮,冻疮用火烤没办法治好,因为它的已经整个坏死了。当然我们有处方可以治好。

9.“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多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血脉里面本来是热的,现在寒跑进去了,寒热两个一起相搏,此时的脉就会胀满,满得痛而不可按,拒按。这时我们就要开一些入血的药以及去寒的药,痛一下就去掉了。你要知道病因,将来才知道怎么开处方。

*荣血行于脉中,阳气行于脉外,寒邪在脉与阳气相搏,则血气淖泽而脉满矣。脉满,故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于脉中,阳气惟升而从上,血气不能相将而循行则乱矣。

三十九-2、寒于五臓

原文: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敌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倪师注释:

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成为按之痛止的现象。

若寒气深入“华陀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无法触及。此即按之亦无益于事也。

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而上行,今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脉不通畅,一旦血脉不通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症状。

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不顺利。一旦如此就会血不足,血一不足就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立刻通且足,于是疼痛立止矣。

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臓,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的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

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了。

若寒气居于五臓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返,则复苏回来。

若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若寒气客居小肠中,小肠就无法收集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矣。

若是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燥渴,饮食秽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了。

课堂笔记:

1.膜原,即三焦的膜,它是连系臓腑之间的油网。

*膜原者,连于肠胃之脂膜,亦气分之腠理。《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臓腑之纹理也。盖在外则为皮肤肌肉之腠理,在内则为横连臓腑之膜原,皆三焦通会元气之处。
香港海景轩总厨梁辉雄在展示猪网油。人体的三焦膜网类似如此。(图片来自guide.michelin.com)

2.“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敌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这个寒只是在肠胃中间,比较浅,所以用(暖)手按它,或者用热毛巾敷,就能止痛,因为这是寒痛。千万不要用冷手按。

*如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则内引小络,故痛也。夫痛者阴也,气为阳,经络为阴,是以本篇论痛,皆邪伤于经脉。张兆璜曰:邪在肌腠之脉外,则外引小络而痛,邪在膜原之脉外,则内引小络而痛,盖膜原之间有血络也。
背部经脉与华佗夹脊

3.“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华佗夹脊在督脉。当寒在华佗夹脊时,说明寒邪已经在很深的地方,按了也不能止痛。

*侠脊之脉,伏冲之脉也。伏冲之脉,上循背里,邪壳之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倪冲之曰:则深者,谓邪客于侠脊之冲脉则深,在于腹之冲脉则外而浅矣。
冲脉循行图(acupun.site)

4.“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冲脉起于关元,它是血脉,力量很大。当寒气进入冲脉时,脉气会受到影响而搏动,寒气也会堵塞血脉的流动,造成悸动,手摸在皮肤上就能感受到肚脐周围的肉咚咚咚在跳。

*此言冲脉之循于腹者,会于咽喉而散于脉外也。夫冲脉之循于背者注于经,其浮而外循于腹者,至胸中而散于脉外之气分,故脉不通则气因之二喘动应手,谓脉逆于胸之下,而气因病于胸之上。

5.“喘动应手”,它不是病人在气喘的意思。而是一种腹诊的方式,即你摸病人的腹部,手感应到肚脐四周上下左右的哪一块在悸动,就是哪一个臓的问题(详见三十九-1-6)。

*喘动应手者,人迎气口喘急应手也。倪冲之曰:分别冲脉之有侠脊循腹,故曰随腹直上则气因之。
acupun.site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68)

6.“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背俞即足太阳膀胱经的血脉。泣即停滞下来。当血停滞下来没办法通过血脉时,会造成血虚,血虚也会生痛。因为心主血,血汇注于心臓,所以会相引得痛。

*背俞之脉者,足太阳之脉也。太阳之脉循于背,而五臓六腑之俞皆在太阳之经,故曰背俞之脉。臓腑之血气皆注于俞,故寒客之则脉泣而血虚,血虚则痛矣。

7.“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血虚的痛,你按摩它,痛就会慢慢减缓。所以背痛时常常按摩一下就会很舒服。记得手要是热的,因为身体的热气是相通的。

acupun.site

8.“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足厥阴肝经落到阴器上面,系于肝。寒气如果客在肝脉里面,血通不过去,就会造成胁热引到少腹痛。

*倪冲之曰:五脏六腑之经俞荣血,发原于冲脉而藏于厥阴之肝经,寒伤荣,故客于冲脉背俞厥阴也。

9.“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阴股指的是鼠蹊部。下焦太寒时,肚子的痛会牵引到会阴。

*此承上文而言寒气在上,厥气在下,上下相引而为痛也。厥阴之脉上抵少腹,下循阴股,故腹痛引阴股,盖言经气上下相通,故邪正相引而为痛。

10.当医生或遇到医术问题时,先要考虑自己的对错。例如当病人吃了我的药没有反应时,我首先考虑处方开得对不对,再看药对不对,第三才想病人是不是跟我漏讲了什么。

11.小肠外面有很多的膜原,三焦这里开始生长。这些膜原连络到背部的命门,中间穿过小肠,到达关元。关元是冲脉之始。膜原真正接触到的气海和石门,故曰三焦的原膜起于气海。但为何常常讲到关元,因为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它与心是相表里,太重要了。所以气海(三焦膜原起点)和关元(小肠募穴)都称为丹田。

12.“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条讲的就是肿瘤的成因。所有的肿瘤、肌瘤,即身上累积的东西,都跟小肠很有关系。所以我在治症时常常在强小肠,因为那是生命的源头。小肠温度的源头是心臓。你听过肝癌、胃癌、肺癌一大堆,就是没有听到心癌——心臓没有癌。因为心为君子之官,本身不受病。

*此言膜原之间亦有血络,寒气客于膜原之血络,不得入于大经而成经也。《百病始生篇》曰:虚邪之中人,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盖言脉在外内之经络者,必转入于大经而后乃代谢。如血气稽留于络脉,则宿昔而成积也。宿昔,稽留久也。息,止也。大经,臓腑之大络也。

13.中医没有“肿瘤”的说法,中医叫“积”。中医不管癌细胞在哪里,但中医会用热药+断食的方式来改变癌细胞生存的环境(寒+食物)来治疗癌症。

14.脚底板是热的,代表小肠是热的;脚底板是冷的,代表小肠是冷的。如果脚底和脚背通通是热的,代表小肠过热,也不行。小肠的温度一定要适中才是正常人。

15.“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五臓的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当寒气跑进去时,五臓就乱掉了。这时因为里面寒很重,阴气衰竭,阳气又没办法进去,而臓的阳本来就不多(阳大部分都在腑),寒气一进去时,五臓里面就更冷,这时阳气也进不去,人就会突然痛到昏厥过去。这种昏厥并不会死,过一会儿,阳气回来时,病人又醒过来了。

16.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病人,平时什么病都没有,突然就昏倒了。昏倒之后送到医院急诊,醒过来后西医查了半天,说这个人好好的。这就是寒入五臓。因为寒进去把臓锁住了,导致阳没办法进来,所以人会发生间歇性地昏厥。

17.“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肠胃是很多阳的地方,突然胃寒了,病人就会呕吐。所以病人如果胃痛到呕吐,原因是“寒气客于肠胃”。北派(经方派)就会开热药下去治疗这个胃痛。

18.“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后泄,就是小肠的营养直接从肛门出来,即下痢。小肠的肚子痛,都是因为小肠里有寒。

*此言寒客于小肠之间,转入于肠内,故不成积聚而为后泻腹痛也。杨元如曰:邪在于膜原血络之中,转注于大经,则入于肠内,盖邪入于经则溜于腑。

19.临床上,一个病人如果肚子痛,西医排查了子宫、卵巢后,开刀看没有找到原因,开完了还是痛。你就知道这是寒在小肠,即小肠寒所造成的腹痛。

20.“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当热气留于小肠,小肠本来就是热的,过热时就会痛。小肠过热而腹痛是因为瘅热久劳,即从早到晚在耕田锄地,也不休息。此时病人就会大便干燥,痛而闭不通。这种病很好治。

*热气者,寒气稽留而化热也。小肠为赤肠,乃心臓之腑,故感火气而化热。小肠主液,肠中热则液消而为瘅热矣。焦者火之气,感火热之气而为焦渴也。液消热燥,则受盛之物坚干而不得出,故痛闭不通矣。

21.如果我们要害人,在知道此人本身便秘的情况下,就叫他去劳动出汗,越出汗大便越干。当大便堵在大肠时,就会发生之前讲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22.诸位记得,几乎十之八九都是寒,唯一的热痛是因为久劳。

*杨元如曰:此篇论寒气而末结热气一条者,谓寒邪稽留不去,得阳热之气而能化热者也。

三十九-3、望诊

原文: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

倪师注释:

黄帝曰,所谓可从语言内容而知晓,可从目视病人而知晓的方法,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五臓六腑其在面部有一定的反映部位,吾人可视其五色的变化,例如:黄又赤表示热盛,白色为寒症,青黑为痛,这就是视而可见的方法。

黄帝问,如何从触摸而知病情呢?

岐伯回答,察其主病之经脉,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有瘀血?何处呈下陷状?这些都是触摸可得知的。

黄帝说,答得好。

课堂笔记:

1.“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这个黄赤,不单单脸上,只要身上出现黄赤,就是热症。面色苍白就是寒症。面色青和黑都代表身体里面有痛。

*中有热则色见黄赤,寒则血凝泣,故面白脱色也。青黑乃阴寒凝滞之色,故为痛。

2.“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如何通过触摸诊断病人的痛呢?以督脉为例,督脉两旁是膀胱经。整个背摸上去,一般是摸不到脊椎骨的,因为督脉为阴,是沉下去的;膀胱经为阳,两边的肌肉是凸起来的,这是常态。

膀胱经的肉越往上凸,代表经气越旺。如果摸到的脊柱骨是凸起来的,代表病人已阳气大虚。临床诊断时,可以在这两条膀胱经脉上一点点按压,找到痛点,就能知道病之所在,这就是“扪而可得”。

*主病之脉者,臓腑所主之病脉也。坚而血者,邪气实也。陷下者,正气虚也。言邪正虚实,皆可扪而得之。

三十九-4、情志

原文: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倪师注释:

我知道百病都发生在气上。如人怒则令气上冲,人喜则气机和缓,人悲则令气消弱,人恐则令气下行,遇寒则令心气收敛,遇热则气四散,受惊则使气乱行,过劳则损耗元气,过思则令气郁结不通。此九种气不同,主生何病呢?

岐伯答道,人大怒则气反行,严重时会吐血及下痢。因此气会更上逆了。

喜能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无阻,所以气会缓和。

人悲则令心脉拘急,肺叶伸张且抬高,以致上焦不通,气血无法散开,热气在中焦无法散出,就令人气消弱了。

恐惧则令人胆怯。怯意一生即使上焦闭塞,上焦闭则令下焦上而复返下焦,使人腹胀,气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寒气能使肌理毛孔闭塞,阳气无法行之于外表,故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矣。热气能令人毛孔肌理大开,气血流畅,汗大出,所以气就外泄了。

人受惊则心意无倚靠,神志恍忽不知所处,谋虑不定,以致气机混乱了。

过劳会令人喘息大汗出,于是内外皆太过伤,造成气耗损不复矣。

思念能使心有所依靠,神志有所依归,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致令气郁结不通了。

课堂笔记:

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是九气。

*夫寒暑运行,天之阴阳也。喜怒七情,人之阴阳也。是以举痛而论阴阳寒热,之百病之皆生于气焉。张兆璜曰:智者之养生,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则苛疾不起,百病不生。

2.“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怒则伤肝。肝经络过头部,故人发怒时,血气会往上升。呕血也是因为肝气上逆。气上逆时上面有盛,下面就虚空了,所以人会拉肚子,下虚。

*怒为肝志,肝主藏血,怒则肝气上逆,故甚则呕血。木气乘脾,故又为飧泄。脾位中州,肝居藏下,故呕血飧泄皆为气上。

3.“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喜是最好的情志状态,诸位一定要常常保持平常心,开心一定要有,幽默感一定要有。当然也不要过喜,乐极生悲,喜太过也会伤到心。

4.阴阳是相互的。从外面看,肺和心在胸部,在上、在寸,统称为阳;横膈以下的臓腑,在下、在尺,统称为阴。故人上面是阳,下面是阴。从里面看,人体的阳往下降,阴往上升。所以人的头部是冷的,脚是热的。关(膈)就是中间的地方。膈的病包括了肝、脾、胃,这些都在关的位置上。

5.“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心和肺,是火与金之间的制衡关系。悲就伤到肺,肺一伤到会影响到心,让心跳加快。这时“肺布叶举”,即肺会张开得很大,导致上焦不通,因为悲的气会闷在那里,造成胸阳的热气积在肺中散不掉。热在肺中,加上心又是热的,就会消掉肺气。故严重的、很久的悲,是会出人命的。

*心气并于肺则悲,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上连于肺,心系急则肺布而叶举矣。肺主气而位居上焦,主行荣卫阴阳,肺臓布大而肺叶上举,则上焦之气不通,而荣卫不能行散矣。气郁于中则热中,气不运行故潜消也。

6.“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正常人的肺气(阳气)会下降到肾。日久的恐则伤肾,肾伤到了,肺气就下不来,会造成回逆且上焦闭住。此时缺少了阳气(肺气)推动的阴气不断累积,导致下焦腹胀。

*气者,水中之生阳也。肾为水臓,主藏精而为生气之原。恐伤肾,是以精气退却而不能上升。膻中为气之海,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然其原出于下焦,故精气却则上焦闭,闭则生升之气还归于下而下焦胀矣。上下之气不相交通,故气不行矣。

7.不只是被人追杀的害怕才是恐,恐有很多种状况。例如一种是人很老实,乖乖上班上课;一种是年龄大了怕死;一种是做了违法犯罪的事,害怕被抓;一种是娶(嫁)到了很凶恶的老婆(公),每天像面对狮子老虎……以此类推。

8.思胜恐(土克水),所以你可以叫病人去思念一些他怀念的人,用这种方法来帮助病人清除恐惧的感觉。

9.“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皮肤腠理是人体与天气沟通的地方。当遇到寒时,毛孔会缩起来,气就收了。当遇到热时,人会汗流不止,毛孔大开,气就往外泄。

*腠理者,肌肉之纹理,乃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寒气客之则腠理闭而气不通,故气收于内矣。

10.“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人受到惊吓时,心会一直在跳,平静不下来,这是伤到心了。

11.“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久劳的人会耗气。所以劳动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休息。

*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也。
12.*“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所以任物谓之心,心之所之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故思则心神内存,正气留中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