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病能(态)论篇

四十六-1、胃痈、不得卧

原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如何?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人若有胃部发痈脓的,如何诊断呢?

岐伯回答道,诊断时须诊胃脉。当胃脉呈现沉且细状,其沉细表示胃气反逆。一旦胃气反逆,人迎脉必盛,造成发热状。人迎脉就是胃脉所在,一旦变为盛大,就表示热聚在胃脉的出口无法流行,也就表示胃生痈脓了。

黄帝说,答得好。问,有人卧时无法安眠,心情很乱,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道,内臓有所受伤时,其精气于入眠时无法回臓,就使人失眠。只要精气能回归臓中,则能安眠矣,心情也不会焦躁。所以常人无法消除其病症。

黄帝问,有人无法仰卧者,道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肺是五臓之华盖,一旦肺气盛且大,无法肃降,必令人血脉贲张。脉张则无法仰卧,此点在《奇恒》及《阴阳》篇中有详论。

课堂笔记:

1.《病能论》这篇讲病态,病的状态。

*首论胃脘痈者,言荣卫血气由阳明之所生,血气壅逆则为痈肿之病,与外感四时六淫,内伤五志七情之不同也。

2.“人病胃脘痈者,……诊此者,当候胃脉。”胃脉在右关的位置。脉的中间有一条筋把脉分成内外两条,脉外面是气分,为阳、为腑;脉里面是血分,为阴、为臓。在中医的观念里,阴阳是齐头并进的,但摸脉是反的。故右关的外侧是胃,是阳;内侧是脾,是阴。

3.“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正常的胃脉是缓,意思是医生的一呼一吸间,病人的脉要跳五下,这是最标准的速度。一个“缓”字还不够,还要“有力”,它不是很大的力量,而是温煦的力量,你会感受到它的力量。

当胃脘有痈时,你会摸到脉从缓而有力变成是沉细的。“沉细”代表脉往下走,不在肌肉里,而是跑到骨边了——脾主肌,胃脉本应在肌肉层。

4.“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人迎脉即胃脉。你一手摸着右关的胃脉,一手摸着人迎脉,会发现胃脉会比右关脉大很多,这是盛脉,即热脉。

*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傍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

5.“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这里的“热聚于胃口”,即热停在胃的上方不动(贲门)。

绝大多数人生病都会生在“胃的下方”,即小肠的上口(幽门)。如果发生在胃的上口(贲门),这就是因为胃酸太多而反逆上来的,把胃的上口烧坏了。

6.沉细的脉一般是水脉,即肾脉。如果在土的脉摸到了水的脉,土克水,同时人迎脉又很大,我们就知道有东西累积在胃里。

7.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正常人的胃的胃气应该是缓而有力地下降,胃里的食物也要往下走,都不能回头。现在摸到胃脉很细、很沉,就代表胃已经堵到了。

*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胃脘痈的诊断与脉象

8.“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躺下去睡觉,但心不安,一直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是为何?

9.*“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此言胃不和而卧不安也。夫五藏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府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藏,如藏有所伤,及精有所往而不受,则为卧不安矣。盖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府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之病。

10.“故人不能悬其病也。”你生了一个病,脑海里每天在想着这个病,就会睡不着。

*上节论胃中气逆则为脘痈,此言胃府精逆则卧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玑玉衡,神转不回,如回而不转,则失其相生之机。如有所留阻,则为痈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张兆璜曰:夫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而又有奇恒之病,故人不能少悬其病。

11.“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肺在人体的正上方,肺气如果盛大,正躺时气就会往上冲,人就会醒过来,没有办法正躺。

*此言肺气逆而为病也。藏真高于肺,为五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藏府,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则不得偃卧矣。偃,仰也。奇恒阴阳中谓《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拟太阴始也。张兆璜曰:此处提奇恒二字。

四十六-2、厥病之脉象

原文: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有人得到厥病,按诊其右手脉沉而紧,左手脉浮而迟,不知其病在何处?请说明。

岐伯答道,如在冬季诊到右手脉沉而紧,这是人体应乎四季之正常状态。若左手脉浮而迟,此乃反逆四时之证。在左手,当是病在肾。因为时节为冬,右手又是冬脉,冬之肾本应收藏,今浮面迟,乃精气不藏也,脉自尺过关部到寸时,必生腰痛矣。

黄帝问,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足少阴之脉穿过肾而络到肺部。今肾有病,又得肺脉,故乃知病在后腰肾俞处。

黄帝说,答得好。有颈部生痈之患者,有用砭石破开,有用针灸刺之,其病皆愈,其真正道理何在呢?

岐伯回答道,这是同样的疾病,而用不同的疗法来治。其实是有差异的,对于痈脓之热气留滞不去的,直用针刺开破,令其气消除之。一旦痈气已盛大,血已结聚者,则直用砭石开大口,破开来大泻其聚热。这是同病异治法,视病之深浅而定。

黄帝问,有人有发怒且狂的病,这是由何而生的病呢?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阳气异常而发生的。

黄帝问,阳气乱为何人狂怒?

岐伯答道,阳气会乱,乃因突遭重大挫折,无法下决定而造成的,所以令人易怒,此病名“阳厥”。

帝问,三阳经的阳厥?何以分别?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75)

岐伯答道,阳明气厥,令人常动不止。太阳少阳之气厥,令人静止不动。若是本不应动却发狂,且大闹不休,这就是病候也。

课堂笔记:

1.“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有个病厥患者(气反逆),右脉沉又紧,左脉浮而迟,这是什么病呢?

*此论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今脉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

2.沉,什么是沉?冬天时所有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了,是沉。所以沉主冬,沉是底下,沉是肾,基本观念就是这样。所以一看到“沉脉”,即是肾,就讲完了。

3.我们前面讲过弦、洪、缓、浮、沉,弦是肝,洪是心,缓是脾,浮是肺,沉是肾。所以浮,代表秋天和肺。

4.什么是紧,紧即代表里面有寒,有实,即长东西了。例如肾结石,脉摸上去都是很紧的。冬天的寒气一来的时候,皮肤表面会缩紧,脉也一样,不但浮,而且很紧,好像绳子绷得很紧一样,你马上就知道这是伤于寒了。

5.“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人体的心肺上焦,是天气和人气交接的地方;横膈以下是人气与地气(血)交接的地方。人的右手管的是气,左手管的是血。如果冬天的右脉,本来就应该沉紧的,这是应四时的常态。

6.“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冬天,人左边的脉也应该是沉紧的。现在左边的脉是浮而迟的,即冬天摸到了秋天的脉,实际上是虚脉。

7.人的皮表是阳,皮下是阴。如果脉浮在皮表上,又出现虚脉时(脉很虚弱),代表此人阳虚。

8.“在左当主病在肾。”左手的肾脉,在冬天摸到了秋脉,代表左手虚了,病在肾。

9.“颇关在肺,当腰痛也。”正常人的脉是这样的:寸部的脉比较高,尺部脉比较低。如果尺脉挺起来,往上冲,下焦的脉冲过上焦的脉,冲过关,代表“当腰痛”,即有肾臓的实证。因为肾在尺部,其里面有实的时候——不论是肾结石还是肿瘤,肾脉(尺脉)会往回逆,即脉变得很大,大到超过关的位置。这就是肾的实脉。

*脉合四时,故冬诊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

10.“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大部分人的腰痛都跟肾有关系。肾脉直接络到肺,通过肺络到喉部,再到舌下的奇穴“金津玉液”,所以任脉的两边是肾经。左尺应该摸到肾脉,却摸到了肺脉,代表肾气逆上去了,我们就知道肾臓出问题了。

足少阴肾经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干手太阴,太阴肺金相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涉之于肺也。

11.“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有人脖子里长痈脓、痈疽或脓块,有的用砭石治好了,有的用针灸治好了,为什么?

*经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此言五藏相通,虽顺传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气,而反受母藏之寒邪,则为痈肿之病矣。

12.“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你要记得一个治症原则,当有脓在里面的时候,你才要刺破它,把脓拿掉就会好。没有脓在里面的,不要去刺破它。

*等,类也。痈虽同名而为病之因各有其类。《灵枢·痈疽篇》曰: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又曰:寒邪客于经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痈肿。盖言邪客于脉络之中而为痈肿者,宜用针开除以去之。夫肾脉上贯肝膈,肾与肝脉皆循喉咙,入颃颡(háng sǎng,指咽喉),故痈肿在颈,此因于肾也。

13.原因是脖子是气海的地方,气聚在这里。我们可以有气但不能太盛。气太盛时,血会聚在这里。血聚在这里散不掉时,就会变成淤血,然后化脓。所以治疗时,在去脓的同时,气会泻下来,病就会好。但没有脓的时候,不要刺破它。

14.怎么知道里面是否化脓?一种办法是望诊,你会看见皮肤表面有脓头,红红的上面一个白点的,你可以把它放掉。第二种办法是触诊,如果是肿块,你摸上去时会感觉到旁边皮肤都是冷的,就那个肿块是热的,代表里面化脓了。化脓的话一定会诊到热气的。

*肝藏之血,行于皮肤气分,如肾藏之寒邪顺传于肝,肝气盛而血聚于皮肤之间而为痈肿者,宜石而泻之。盖石者砭其皮肤出血,针者刺入经穴之中,故病在脉络者宜针,病在皮肤者宜石,是以同病异治而皆已也。张兆璜曰: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针灸而后止言针石者,盖此篇论五藏之相传,而肾藏之气已传于肝,故止宜针宜石。设或有回陷于肾者,又当灸之。此虽不明言,盖欲人意会。读者宜潜心参究,不可轻忽一字。

15.“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凡是狂症、怒症,统统是生于阳。

*经曰:肝移寒于心,狂,膈中。又:肝病者,善怒。此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

16.“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正常的阳气会让人精神很好,神很集中。让人狂的阳气,是重阳,即没有阴来控制的阳气。

17.“因暴折而难决”只是善怒的一个原因,不是全部的原因。人气怒是有很多原因的,例如遭受重大挫折、突发事件、阳明燥热等。

*折,屈逆也。决,流行也。本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此言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

18.“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如何区分三阳经的厥?阳明气逆时一定发动,巨阳少阳气逆不会动。

19.“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阳明气厥时会发动症,如果同时再加上风证,会动得很厉害。因为阳明气是往下走的,很旺盛,人的脚很有力量,大于手的力量。所以当阳明气厥时,脚部的力量冲上去了,身体当然受不了那个巨大的力量,就会动来动去。

*心为阳中之太阳,巨阳者,心之标阳也。少阳者,肝之表气也。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巨阳少阳不动者也,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也。

四十六-3、阳明气逆之治法、解酒药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治法如何呢?

岐伯答道,不令其食即可好。人食其精华入于阴,其热气能强阳气,所以不令其食即可好。严重时,可令其服生铁屑即可好。因为生铁洛可抑制阳气故也。

黄帝说,答得好。有病人身体发热,且身重倦怠,汗出不止如浴后,恶风而呼吸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答道,此病名“酒风”。

黄帝问,治法如何呢?

岐伯答道,用泽泻、苍术各十分,鹿蹄草五分,合而煎煮。在饭前服用即可。

世传内经《刺法论》七十二篇,《本病论》七十三篇阙亡,此段乃残篇也,此处不译,容后述。

课堂笔记:

1.“夺其食即已。”黄帝说,那如何去治阳明气逆的善怒者呢?岐伯说,阳明气逆不用治啊,不让他吃东西就好了。因为阳明的气是来自食物,源头没了,逆气就慢慢乖乖地回去了。

2.“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食物吃下去东西以后,味厚的部分就会滋阴,味淡的部分就会生气。所以我们不让病人吃东西时,即把阳明经的阴阳都阻绝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此言巨阳少阳受气于心肝二藏之阴,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

3.“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阳气往上冲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吃生铁落。生铁落在治疗镇定心神方面,非常的强。生铁落即生铁在煅烧、重击锤打时溅落的铁屑。你最好是去自己收集,不然药房配给的有可能是风化掉的氧化铁,那个一点用都没有。

*夫所谓怒狂者,肝邪上乘于心,铁乃乌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气之疾速也。

4.“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病名曰酒风。”黄帝问,有的病人全身发热,身重倦怠,没有力气,全身出大汗,刚洗完澡一样,风吹得很难过,呼吸又很短,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是酒风。

*此言脾气逆而为病也。夫饮酒数醉,气聚于脾中,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而四支解堕也。热盛则生风,风热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恶风少气。张兆璜曰:饮酒者先充络脉,从络脉而反逆于脾中,在心主脉,是从心气之传于脾也。

5.“以泽泻、苍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糜衔,即鹿咬到的草,现在称为茜草。泽泻、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即按比例来说是2:1。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泽泻和苍术是很好的解酒药。煎或粉剂都可以,饭前服用。

*酒气聚于脾,则不能上输于肺,而下输膀矣。《易》曰:山泽通气。泽泻服之能行水上,如泽气之上升为云,而复下泻为雨也。术乃山之精,得山土之气,能通散脾气于四傍。麋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能去风除湿者也。合三指撮者,三乃木之生数,取制化土气之义。后饭者,复以谷气助脾也。
夫奇恒之病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今论胃府所生之精气以太阴始,而顺传于肾,肾传之肝,肝传之心,心传之脾,是五藏相通,移皆有次,而又有不得偃卧,腰痛颈痈诸病。是四时六淫七情五志之外,而有奇恒之逆传,奇恒之中,而又有顺传之奇病,故人不能虚悬其病也。按本经八十一篇,内论疾病者止二十有奇,而论奇恒者有十篇,当知人之生病也,多起于厥逆。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