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奇病论篇
四十七-1、胞络绝、疹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有人怀孕到九个月时,突然无法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这是子胞的络脉不通所造成的。
黄帝问,此话何意呢?
岐伯说,子胞之络脉,连系在肾臓,足少阴之经脉贯穿肾臓,连系舌根,所以不能说话。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岐伯答道,无法治疗也,当在十月满生胎后,其病自愈。
《刺法论》有说,不可增损其不足所在,增益其有余之所在,如此只会使病情缠绵不去,于此时再调理,乃差矣。常言所谓无损不足者,即如对身体瘦弱之人,不采用砭石的刺法。所谓无益有余者,当腹中有硬块,而施予泻法,一旦泻出,反令精气失散,病却独居其中而反蔓延,这就是不当的治疗,反造成疾病缠绵不去也。
课堂笔记:
1.“人有重身,九月里瘖,……胞之络脉绝也。”有的人怀孕到第九个月,突然没有声音了。岐伯说这是胞之络脉绝。
2.“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少阴之脉贯肾,同时经过肺,系到舌本。怀孕时胎儿压到了这条经络,所以孕妇不能讲话。
3.“无治也,当十月复。”岐伯说,这种情况不需要治,小孩生下来就好了。因为这不是病。
4.“《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这个“疹”,是病情缠绵不去的意思。
5.“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针灸的刺法原则上,气血不足的人,不能用针石。身体太虚,扎针也不会好。因为此时病人的病气比元气还强,下针的话病气不会走,而元气会跑出来,但元气抵不过病气,就反而会伤到不足。
6.“无益其有余者”,如果病人是有余或实证的,此时如果去补他,增益其有余,就会造成病证更甚、更实,病情延绵不去。
7.“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我们使用攻坚的药,是取它的速效,但它需要在一定的基本环境下使用。例如病人元气很盛、体力很好的时候,你赶快攻,一剂就好了。但病人很虚时,就需要先滋补,等体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以后,看准时机再下手。所以攻坚不能乱攻,不然会造成疾病在体内停留不走,延绵不断。
四十七-2、息积之因、伏梁证、疹筋
原文: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粱。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倪师注释:
黄帝问,有病胁下部胀满短气,时常气上冲胸,常二、三年不会痊愈,这是什么病?
岐伯答道,这病叫做“息积”。因积不在胃,故不碍饮食,不可施予针灸。此积宜耐心练习导引气功,兼服药物。光是服药是不会好的。
黄帝问,有人大腿、臀部及膝胫肿胀,环脐四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答道,此病名“伏梁”。其始肇因于风。邪气自大肠出而附着于肠间油膜上。油膜之源头在脐四周,故有环脐而痛的症状。此病不可施予刺法,一旦误动,必令邪气影响小便涩止也。
黄帝问,有人尺部脉呈急数状,且筋绷紧,这是何病?
岐伯答道,此病名“疹筋”。此人小腹必拘急,望之如见面色白黑混杂。此病重矣。
课堂笔记:
1.“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黄帝问,有一种病是气在胸胁肋骨非常胀满,两三年都不好,常常有气往上冲,是什么病?
2.“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岐伯说这个病叫做息积,即平常有累积东西在里面,这个还是可以吃东西。
3.“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我们开一些药,再让病人开始练功夫,用导引法把气导出来,不要囤积在这边,人就好了。光是服药是不会好的。
4.人体胸肋的地方,统称为少阳。这边积聚了很多的三焦油网,所以肋骨也属于三焦系统。当少阳有病时,一定会造成胸肋两边胀满。但它是胀在三焦系统,即在肠胃的中间,而不是在内臓或腑(消化系统)里面,所以它不影响饮食。
5.“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另外一个奇症,是有的人的髀骨(环跳外侧)、䯒骨(小腿胫骨)肿,肚脐周围一圈痛,这是什么病?
6.“病名曰伏粱。此风根也。”这个病称为伏粱,这是风根。以前的小孩生下来,老人都会给他做个肚兜,意思是四肢露在外面没关系,但独自一定要遮起来。因为肚脐是神阙,是任脉所在,是阴的地方。它刚刚好凹下去,成为一个风口,所以它很容易感受到风寒。所以不管天气再怎么热,肚脐一定要遮好。
7.“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两个肾的中间是命门,这里是三焦的源起,从这里跑到人体前面,就到了石门、气海,再往上连接到中焦的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就是身上的油网,里面有黄油,所以热水在里面跑得很快,故它也是行气的所在。由于三焦与肾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治肾臓一定会去治三焦,这两个同时都要去治它。
8.“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肓之原,你可以说在石门,可以说气海,这两个很接近,都没关系,因为肓原范围很大。所以会造成绕着肚脐而痛,因为这个伏梁证伤到了肓之原。
9.“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得到伏梁证时不可动它,动了就会令小便就会很艰涩。因为三焦是热气的地方,风一吹,它就冷掉了——风可以让东西冷下来。例如风会伤肝,如果拿着风对着肝病的人一直吹,肝炎的也可能吹到肝癌,不好,害人。
10.“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寸为阳,尺为阴。尺脉本应沉在底下,且比较缓慢。但现在它跳得很快,这是什么病?
11.“此所谓疹筋。”只要你在中医古籍里看到“疹”字,就代表为久病。久病伤到筋,就叫做疹筋。
12.“是人腹必急。”寸关尺所对应的人体部分,分别是寸脉为胸,关脉为膈,尺脉为腹。故尺脉数甚、筋急,则病一定在腹。
13.“白色黑色见,则病甚。”在“望之色”理论中,黄、赤代表热证,青、黑代表痛证,白为寒证。故当看到白色和黑色时,代表寒和痛。所以你要把祛寒和止痛的药开在一起,病人才会好。
四十七-3、寒证头痛
原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患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倪师注释:
黄帝问,有人病头痛且数年不愈者,此如何得之?又叫何病呢?
岐伯答道,此因患者得之大寒时,为寒所中,日久入侵骨髓造成的。脑为髓之海,一旦脑逆病,令人头痛齿亦痛,此病名“厥逆”。
黄帝说,答得好。
课堂笔记:
1.“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有的人头痛,好几年都不好,这怎么得到呢?
2.“当有所患大寒,内至骨髓。”在大寒天里被阴寒所中头,这个寒一直没有去掉,慢慢严重了,深到骨头里,就会头痛几年都不好。
3.“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肾主骨,骨里面有髓,脑又是髓海,牙为骨之余,所以这个寒痛会从头部一直痛到牙齿。
4.岐伯讲的是大原则,头痛大部分是寒证。但头痛也有热证。其中一种是热中,即胃很热的时候,本来在任脉两旁走的胃脉经络,会斜逆着走,跑到印堂上,造成前额痛。所以遇到前额痛的病人,我们会在胃经上留一针。
5.有的人头痛是一直流鼻水,擤清鼻涕出来。鼻水是清的,清主寒,代表头痛是寒证,我们要开祛寒的和止痛的药在里面,他才会好。如果鼻子里还塞了很多痰液,我们还要用一些清利的药,或者针灸外迎香到内迎香,或者用麝香凡石散把它清出来。当鼻子里的积去掉了,压力减轻了,痛就去掉了。
6.诸位记得,在中医的观念里,痛来自于压力,压力来自于累积,累积来自于寒。痛跟消炎没有关系,吃抗生素没用的。比如牙痛,吃抗生素不能止痛。只有当牙医给你的牙齿钻个洞,把里面的脓清出来以后,压力一减轻,痛才没了。但是医生把帮你清了牙,在做根管治疗时,才会给你吃抗生素,因为牙里面还有炎症。所以炎症本身不会造成痛,压力才会造成痛。
7.还有一种头痛是因为脾湿盛。当脾湿很重的时候,人会好像孙悟空戴了紧箍咒,头围一圈的痛。
四十七-4、痹瘅、糖尿病(消渴)之成因及治法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有一种会口中甘甜的病,其病名为何?又如何得来的呢?
岐伯答道,这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溢出造成的,病名“脾瘅”。五味入口,收藏于胃中,由脾臓为其运行精华到全身。当精华在脾中,必令人口中甘甜。这是由肥美的食物所发生的。此人必常食肥美的食物。
凡味重者,会令人内热;味甘甜者,令人中焦阻塞胀满。食物精气无法运作正常,反而上逆,日久成为消渴(糖尿病)。此病可以兰萆来治它,以去除陈积之肥气也。
课堂笔记:
1.“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有病人说我怎么这么奇怪,嘴巴里面每天都甜甜的,这是什么病?
2.“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中医里的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果嘴里很甜,岐伯说这是五气满则溢,称之为脾瘅。瘅就是劳症,劳动的劳,这是肠胃在劳动,吃太多了。
3.“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脾瘅的病人,一定是常常吃山珍海味,很少运动。太好的食物即味肥。肥就是味很重的食物。生鱼片味很淡,但如果你把那个鱼烤了再加佐料,就变成味厚了,味厚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吃太多味厚之物,中焦会胀满,所以(甘味)气会上溢,反逆到嘴里,感觉很腻,久而转为消渴。所以我一再告诫诸位,吃东西不要吃过饱,睡觉前也不要吃东西。这是让胃肠在劳,日久了就会得糖尿病——这是生活习惯造成的,不是DNA的遗传。
5.西方医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病哪里来的。这个很可怕,你不知道病哪里来的话,就算你把它治好,同样的病还会再犯。
6.临床看到消渴病证时,不要紧张,西医如果血糖太高不控制的话,你会得心脏病。但美国现在最新的研究出来了,控制血糖的胰岛素,才是真正引发心脏病的元凶,血糖高并不会引发心脏病。
7.吃降血糖的药和打胰岛素的后遗症是什么——过胖。人一过胖就更不想动,然后更想吃啊,于是脾瘅就越来越严重。同时你的身体习惯了胰岛素以后,就不会再排胰岛素出来了,因为脾臓胰臓都退化掉了。你应该教育身体:“你现在血糖高没有关系,是我吃太多了。”现在开始,你晚上只吃一点点,多走路,不要跑步,调理饮食,自然就好了。
8.临床上,我有个病人打了二十年的胰岛素,当场停掉。从停掉开始,他就开始一直瘦,因为脾主肌肉。这个病人的胰臓已经退化掉了,会不会得心脏病?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在维持他的脚是热的。这代表着胃的阳气能到达他的脚上,此时他的血液会流得很好,全身找不到一个地方有淤血块。但吃降血糖和打胰岛素的,脚会越打脚越冷,冷到后来整个脚冰掉、硬掉,出现他们讲的蜂窝组织炎这种东西,然后破洞、截肢。
9.“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是一味中药,可以把陈旧的肥气去掉。你不治也没有关系,把生活习惯改一下就好了。
四十七-5、胆瘅、有癃者
原文: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之为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髪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倪师注释:
黄帝问,有病人口中苦,针取阳陵泉,此口苦病名为何?如何得到的呢?
岐伯答道,此病名“胆瘅”。肝臓是将军之官,其能决策乃因有胆为其腑,咽喉为其出入之所。病此之人,必多谋虑而犹豫不决,造成胆虚,乃致气上逆,胆汁入口,故为之苦(常人阳降阴升,如阳虚必无法降反而上升)。治在胆的募穴日月与胆俞穴。详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之中。
黄帝问,有小便不出之患者,即令一旦小便数十次,但量少不足。其身热如炭火,颈项与胸部好像被分隔似的壅塞着。人迎脉数且盛大,呼吸短促,气由下往上冲,这是有余之症状。如寸脉呈微细如发丝状,此为不足之症状。此病原因何在?病名为何?
岐伯答道,此病生在足太阴脾经。由于胃热过盛大,肺气不足,此病名厥。乃死不治之病。
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也。
黄帝问,何谓五有余,二不足也?
岐伯答道,所谓五有余者,乃五种病邪之气太过,如: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隔。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二种正气不足:一、癃病。二、肺脉细如发。
由于五邪气之太过,二正气之不足,无法令阴阳协调,做适当的补充与宣泻。此为死症之由。
课堂笔记:
1.“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黄帝说,有人病在嘴里苦苦的——苦为肝胆,取阳陵泉——因为筋会阳陵,那么口苦者叫什么病呢?
2.“病名曰胆瘅。”瘅,即久劳,辛劳的劳。
3.“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之为使。”有胆识的人、当机立断的人,胆都很好。
4.“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你记得,任何东西一虚掉,阳气就会逆。胆是阳,所以胆气上逆,口味之苦。
5.“治之以胆募、俞。”胆瘅的治症在胆的募穴和俞穴。
6.“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有的人会一段时间小便不出来,有时又一天小十几次,这个是不足之证。
7.“身热如炭,颈膺如格”,脖子是气之海,“膺”即胸,胸为阳。“如格”意思是脖子和胸腔好像分开来了,因为中间有隔到。
8.“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人迎脉是胃气的所在,气很盛,它燥热起来时,会喘息气逆,这是有余的之证。
9.“太阴脉微细如髪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太阴脉即脾脉,在右手的关脉。
10.“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胸是阳,脖子是气。正常情况下,阳和气是沟通的,所以我们可以扭脖子。当阳和气分开了,这就很危险。因为阳和气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阳气往下走也是常态。结果现在气往上走,阴和阳要相隔。阴阳分隔的话,大部分都是死证。
11.“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五有余如: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隔。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二种正气不足:一、癃病。二、肺脉细如发。
13.在西医看来,这就是病人心肝肺衰竭了,在死之前所看到这种现象。你在加护病房就会看很多这样的情形。
四十七-6、癫痫由来、肾风
原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骛,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痝(máng)然而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倪师注释:
黄帝问,人有生来即患癫痫者,病名为何?怎样得到的?
岐伯答道,此病名“胎病”。得到是在母体中时,其母孕时受到极大惊吓,阳气上于头而不下降,致令胎儿的精气亦居头上无法下降,造成出生后即发癫病也。
黄帝问,有病其肿胀如有水在其中状,按脉则成大而紧之脉,全身又无痛处,身形不瘦,但无法入食,食量极少,此病名为何?
岐伯答道,此病生在肾,病名肾风,肾风能令人无法入食,易惊。受惊后,心气必痿弱,此为死症。
黄帝说,答得好。
课堂笔记:
1.“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患癫痫,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是胎病。这个不是遗传,跟遗传没有关系。
2.“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骛,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这个胎病,是因为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母亲受到惊吓,气上而不下,精气和阳气并居在一起,生下来的小孩子就会发癫痫。
3.我们在针灸课时有介绍过癫痫怎么治,即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所谓上病治在下,上病下治。
4.“有病痝(máng)然而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有的人全身肿起来,里面积水很多,脉又大又紧——正常的肾脉应该是沉而细的,同时身体不消瘦,全身又不痛,吃东西没胃口,只能吃一点点,这是什么病?
5.“病生在肾,名为肾风。”岐伯说这种病叫做肾风。肾有风,即身体里面感觉到水的时候,形还不会变。肾臓真的出问题时就不是肾风了,例如肾积水,那个脉会盛,阳不足,所以水会累积起来。
6.“肾风而不能食,善惊。”肾为胃之关。所以肾有风时,关口不开,人就吃不下东西,容易受到惊吓。
7.“惊已,心气痿者死。”如果持续地受到惊吓而没有接受治疗的话,病人的心臓会萎缩。因为心是火,肾是水,常态是水来克火。即肾病一直没好的话,代表着水代谢不出去,就越来越盛,然后就伤害到火,故心气就要萎。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