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4、少阳胁痛
原文: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倪师注释:
少阳中所谓有心胁部位疼痛者,此意少阳过盛也。过盛乃心之表征也。九月为秋末时节,为阳气当尽阴气当盛之时也,今少阳之阳过盛,致令心胁生痛也。
也有症状是不可反侧身体的,这是因为阴气本为收藏食物之精华者,万物收藏则必不动,所以会有不可反侧之现象。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时节万物皆衰,草木皆落而堕下,此时生气失阳而入阴蛰状,今却气盛造成阳气自下而生,故名之“跃”。
课堂笔记:
1.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全部都是根据这里来的。
2.“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心胁痛者,张仲景形容它叫做胸胁苦满,即胸部、胁部的肋骨胀满。如果有个人跑来说胸部这边胀胀的——病在少阳,已经讲完了,很快。
3.常人的六经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它们都是平均地按照节气流转,从太阳的寅月开始,按十二个月走完十二个经络,然后再循环,大家轮流当王,没有谁盛谁衰。所以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王,不论谁当王,它在王时是最盛的,也是对的。这个基本观念你要有。
4.“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心在夏天盛是很正常。九月是秋天,应该是肺的王时,现在是心气盛、脉很壮,所以会造成心胁痛、胸胁苦满的少阳证。
5.“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人体受病时,一定是表先受病。表受病没好,病邪就会从经跑到络。如果此时身体还是没有“警卫”在,病邪就会跑到腑去,例如胆、小肠、大肠、胃、膀胱。如果这个人恰好肠胃系统很差,胃气又很差,病邪就会进到臓,肝心脾肺肾。
从六经辨证上来看,病邪由外进入太阳,如果没好,之后它会进入少阳。少阳的话就是胸胁苦满了,病在胸肋这里。
少阳本应发在夏天,现在遇到秋天,金主肃杀、主收敛,意思是秋天要把阴收藏起来了。结果病气还在那边,秋天的收敛之气就会把病气压制在里面,病无法排出来。所以说病人不能转动,一动会痛,因为胃里有病邪堵到了。
6.“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秋主肃杀,秋天的气照理说应该是堕,就像树叶往下坠落。对于人体来说,气也是往下收敛的。结果因为有病邪藏在里面,气就往回拧,导致人会呕吐。这个“跃”,不是人跳起来,而是指恶心、呕吐、哕。所以诸位现在知道了,少阳证的胸胁苦满一定有恶心的现象。
四十九-5、阳明病变
原文: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
所谓胷(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炁(气)也。阴炁在中,故胷痛少炁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本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倪师注释:
阳明症中有见洒洒振寒者。此因阳明者为正午之阳,五月为阳至盛之月,今阴入之,此盛阳之时却受阴气,故有洒洒振寒之现象。
有见胫肿而腿股无力者,也是在盛阳之五月而阴入之所以造成的。阳应盛于五月,今反衰之,阴气因阳衰而上与阳相争,故见胫肿而腿股无力也。
也有上喘而为水逆入胸之证。这是阴气本居下,今因阳虚而上逆,不因时而上,以致于客居于臓腑之间,此谷物之精华无法入臓,终成为水,为病也。
有见胸痛短气之症状者。此因水气在臓腑中。水本阴之气也,水本居臓腑之上而为津液,今居其内,故有胸痛短气的现象。
所谓“甚而厥”者,症状是恶见外人与火光,一闻两木相击之音,就立发惊栗。这是阳气与阴气不合而相逼,水火无法兼容而生克,就有立发惊栗的症状。
也有见到独居自处闭门不出之症状。这也是阴阳相逼造成的。当阳气尽而阴气盛时,就使人喜深居简出、独处,不与人相往的现象。
也有一发病就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症状。此因内里阴阳相争,而又外出居于阳位,就产生弃衣而走的症状。
所谓“客孙脉”者,会有头痛、鼻子流血、腹部肿大的症状,这是阳明的燥气居上不下引起的。头部为诸阳之会,其孙络入于太阴,所以会头痛、鼻子流血且腹肿。因太阴主腹也。
课堂笔记:
1.“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照理说,阳气是纯热的,但节气的五月里是阳中有阴,即有阴加在纯热的外面,所以你会洒洒恶寒,实际上里面是纯热证。
2.阳明证是纯热的,完全没有寒症。“洒洒恶寒”并不代表病人身体里面有寒证。相反,正因为病人是纯热的,才能感觉到正常人不能感知的天地之间的寒气。
3.“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胫就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一路下去的这一带,里面是纯热证。那个盛阳之热会感受到阴。这实际上是病态。
4.“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是从上往下走的,头维、下关、颊车、承泣、四白、巨髎、水突……从头面一直下来到腿上的足三里,一直到脚部的厉兑穴,贯穿全身。
现在阳明受热——热的本性是什么?升嘛,阳应该往下走,阴才会回头升上来,这是阴阳平衡的一个观念——现在阳往上走,阴就会累积在下面,就会让身体下方有积水,这就是“胫肿而股不收”。
5.“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正常来说,人体身上的“水”,通常是以热气的形式存在。但当阳明气反逆时,阳下不来,阴累积在下面,这些停在身体下方太久的热气就会变成冷水。这些冷水往上逆回到身体时,它就不会待在经脉里面,而是会跑到臓腑之间去。
6.肾臓像两个马铃薯,这个根发了芽,到了土上面——土就是中膈,出了土以后开始长叶、长枝,这些树叶就是肺。所以“水,本来自肾,散于肺”,这是一个观念。
7.你要知道正常的水应该怎么走,就是因为肺是叶子,“水散于肺”,肺叶布全身百脉,肺也主皮毛,所以人的皮肤摸上去应该是滋润的。皮肤干的要从身体里面调理好,让水能够归位,皮肤才会好。
8.五臓六腑之间有三焦系统,三焦里是流速很快、温度很热的水。如果这个水是冷的,就会停在臓腑之间。冷水会致病,温水不会致病。
9.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积水。我们介绍治病的治则时就会提到,哪些症状代表水在肋骨,哪些症状代表水在肺的下方,哪些症状代表水在横膈,哪些症状代表水在肠子里面,哪些症状代表水在肠子外面,哪些症状代表水在皮肤表面上,诸如此类的,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针对这些症状的处方都不一样。
7.“所谓胷(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炁(气)也。阴炁在中,故胷痛少炁也。”人体的正中央是阳之所在,不可以有阴气的。
8.这个“中”,讲的就是心和小肠中间那个大血管、大动脉。这个动脉不单单是像西医说的只是让血往下走,实际上它还在把心臓搏动所产生的热带到脚下去,即中医说的“心移热于小肠”,小肠再移热于膀胱。
人体上半身的热是心臓在管,下半身的热是小肠在管,所以人体的四肢是温热的,冬天时可以打赤脚在雪地上行走,这是常态。所以我们人应该可以像熊一样可以在雪地里面跑才对。
9.心是(君)火,小肠是(相)火,中间是热,这就是中医观念里的人体正中央。这个热是往下沉的,不是往上走的。它之所以会往下沉,是因为肺金在上面(肺主肃降),还有心包把心火包住(真水),这两个加起来,就可以把心热往下移到小肠去。
10.“水者,阴炁(气)也。阴炁在中,故胷痛少炁也。”阴气在中,所以胸痛少气。因为心阳没有办法下来,心阳上逆时就会令人感觉闷痛,还会导致肺的津液不够,就好像汽车水箱的水不够时会一直冒蒸汽,人会出现短气少气的现象。
11.“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本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阴气、阳气是相辅相成的,绝对不可以相薄。阴气与阳气相薄的人就会有昏厥的现象。厥,就是反逆、反常。看到人讨厌,看到火也讨厌,听到木的声音会受到惊吓,这些都是相薄。
12.“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一个人独处,喜欢阴暗,都是阳气不够。这也是阴阳相薄的症状。如果你到朋友家去,那个朋友跟你说,奇怪,我的小孩一回家谁都不想理,躲在他房间里的壁橱里——阳厥阴盛,就已经讲完了,开点启阳的药给他就好了。
13.“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阴阳外并于阳,代表阳亢得很厉害,病人会上身非常燥热,因为神智昏迷了,他不晓得他在干什么,所以会很自然地把衣服都脱掉了。
14.女子二七天癸至,女人是阴,主血,也就是说,14岁以下的小孩子感冒发烧了流鼻血,是正常,你不要用棉花塞起来。因为小孩子的阳非常旺。14岁以上的大人流鼻血才是病态,这是一个标准的定义。
15.所以我们说会流鼻血的小孩没有高热。因为他在感冒发烧时,身体的里阳会与表寒相抗争,一抗就流鼻血,说明热热在血里面有地方疏散。热一疏散,人就没有高热(烧)了。
16.如果生活得好象放羊娃,常年在田间跑,没有打什么疫苗或抗生素,这样的孩子很健康,他没事就会流点鼻血。住在城市里的“饲料鸡”,每次感冒就吃抗生素,到了年龄就打“三合一”疫苗,这样的小孩就不会流鼻血了,随时都在感冒,身体越打(疫苗和抗生素)越差。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