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earthlife,bagelsandcrawfish,Toughlittlebirds。
下雨了,还不小呢!鸟类们为此展开了行动。
鸟类的羽毛上覆盖着一层蜡质油层,鸟类会从尾脂腺分泌出这种油,并用分泌物覆盖羽毛,从而使羽毛具有防水性。
对于小型鸟类来说,尽管羽毛是防雨的,但它们还是需要进行去寻找避雨的地方,因为持续淋雨可能会导致它们的体温过低。鸟类通过在羽毛下留出微小的气囊来保持温暖,如果这些气囊中充满了水而不是空气,鸟类很快就会感到寒冷。
鸟越小,问题就越严重,因为小鸟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更大,这意味着它们散热更快,而且它们的能量储备通常也更少。不过,当小鸟在一场倾盆大雨中寻找庇护所时,体型较大的鸟类,比如红头美洲鹫和鹳鸟却可能张开翅膀栖息在树顶,沐浴雨水。
但不论躲不躲雨,鸟类都需要进食。因此有可能刚下雨时鸟儿可能会短暂消失,但如果雨持续一段时间,鸟儿就会重新出现。它们不能停止觅食,尤其是当它们有雏鸟要喂养的时候。
啊对!成年鸟可以硬抗,可以去躲雨,那雏鸟怎么办?
虽然不少鸟类的巢穴设计得很巧妙,有的就在树干中;有的开头朝下;有的是侧面有个通道。
但77%的鸟类还是会建造开放式巢穴,就是我们熟知的那种,开头朝上的巢穴,那种巢穴要怎么去抵御雨雪?
百万年以来,野生鸟巢一直在可能的恶劣天气条件下存在,其中当然包括雨水和风雪,但依然有77%的鸟类选择会建造开放式巢穴,它们当然不是傻了!难道这么多年来就只能靠硬扛和运气?
首先你要知道,大部分鸟类筑巢只是为了度过繁殖期,这个阶段它们需要去养育后代,而后代需要有场所去孵化和成长,这些鸟类在繁殖期以外并不怎么依靠鸟巢,甚至压根不会去住。
只是暂时性的,那就没啥必要建造得多好了吧?因此很多鸟类选择开头朝上的经典鸟巢造型,这样方便它们快速建造,而且能360度全方位的观察四周情况,保证幼崽的安全;而且既然是在繁殖期内建造的,那肯定是在春夏季,此时就不存在什么下雪天气的担忧了。
但是总会下雨的吧?
鸟类的中耳有一个副鼓室器官,该器官具有感觉毛细胞,可对自然刺激作出反应,并能感知气压变化。暴风雨来临之前,气压下降,鸟儿会感到耳朵不适,因此它们会做好准备。此时如果是繁殖期的鸟类,它们就会飞回巢穴中,用翅膀和羽毛盖住幼鸟。前面我们说过,鸟的羽毛是有很强的防水性的,因此它们就给幼鸟充当了雨伞的功能,羽毛还能给幼鸟提供温暖。
因为繁殖季节通常不在季风期间,因此如果只是阵雨,那就小问题;但如果是恐怖的极端大暴雨,那鸟类们可能就会被迫放弃幼鸟和蛋,自己去避难。
这种极端大暴雨的情况,在鸟类的繁殖期内毕竟不是常规情况,因此鸟类们觉得没必要为筑巢做太多准备。百万年来,鸟类们演化至今,它们认定开放型巢穴是很合理的选择。
当然那些剩下的23%的鸟类选择建造精巧可防雨的巢穴,并不是它们多有匠心精神,而是它们想要反复利用这些巢穴。选择建造什么巢穴,跟鸟类的品种,生存的策略,生活的区域的气候和觅食习惯都有关系。
生活在经常下雨地区的鸟类,就不得不建造非开放式的巢穴了;而生活在干燥地区的鸟类就可以安心的直接整上经典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