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农村,那一处处独具特色的校舍是最美好的记忆。红砖墙、蓝门窗,虽然简陋,却在阳光下散发着质朴而又坚韧的气息。清脆的上课铃在广阔的田野间回荡,琅琅读书声承载着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与希望,为这片丰饶的黑土地注入着无限的憧憬与活力。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以北大荒之名展现着雄浑与壮阔,后又以北大仓之誉书写着丰收与辉煌。北大荒精神,那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品质,深深烙印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也曾经在农村学校中传承与弘扬,激励了一代又代师生。

      然而,如今的农村学校,几经撤并,不少校园已被荒草环绕。破败的校舍,虚掩的教室门已斑驳腐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曾经热闹的校园,如今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有的已变作它用。操场旁孤独站立的老树再也未见孩子们欢快的身影。
图片

      农村学校,不仅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摇篮,更是乡村精神的支柱。它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之地,是农村文明的火炬。当农村学校走向凋敝、落寞,越来越多的空壳村的出现,农村再也留不住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困境,更有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这片黑土地上,农村学校如星星之火,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那时,村村有学校,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学校不仅是教育中心,更是乡村的文化中心、交流中心。逢年过节,校园里热闹非凡,集会、扭秧歌、各种节目演出。当学校举办活动时,四方聚集,大人小孩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在校园的上空回荡。那欢快的鼓点、嘹亮的歌声,无不展现着农村的独特魅力。每年镇里的运动会,篮球赛,也都会在学校里举办,就如同过节一样欢快热闹,学校俨然就是一个文化集聚的活力场。
      后来,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村校全撤并到镇里、乡里集中办学,但中小学依然健全,学生数量依然很多。
图片

      如今,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乡村的道路通畅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国家对教育也非常重视,学校的教学楼陆续都盖起来了,并且一所比一所漂亮,食堂、宿舍、操场等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教学设备、师资条件也保障到位。但孩子却越来越少,生源急剧萎缩,许多学校的在校生仅有几人、十几人或几十人,不足百人已成常态。眼见的是曾经人声鼎沸的农村学校,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了。曾经生机勃勃的农村教育日益走向衰败没落了。有的乡镇,甚至是全县已无农村学校。

      社会的发展进步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条件好的年轻人,想要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纷纷带着孩子去了城里。另外,各种原因造成优秀教师纷纷外流,导致学校课程无法开齐、开满,孩子们的知识体系难以全面构建。语文、数学等课程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课程常常因为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正常开展,更别说信息技术及其它课程的搭建。一些家长们带着孩子无奈选择离开。学校的急剧弱化,也使得上级主管部门不再对其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这种恶性循环让农村教育发展陷入了瓶颈。
      有人说,学生少了,正可以开展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这不就是学校的发展突破吗?要知道,整体性资源的匮乏和教育大方向的导引,岂是这样就可以止颓。
图片

     这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黑土地,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之所在,农村的希望系于教育。面对逐渐消逝的农村学校和日渐式微的农村教育,让我们忧心忡忡……
      曾经的农村学校,大的乡镇学生千余人,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不比城里学校有明显的差距,我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亲历者。那时我们区域内的几所农村学校自主合作,绑在一起共建“农村教育的航母”,学校的活力,教育的张力尽显,出现了一个个令人称羡的xxx学校、xx学校现象,曾经城里的孩子有转学到农村求学的事例。现在市区内学校运用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好多都是我们曾经屡试不爽的。社会在发展,可农村学校却一步步衰落,真的是人口的减少,亦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在东北振兴的宏伟蓝图下,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如果农村教育得不到重视,乡村振兴又如何谈起?一所农村学校的撤并,看似简单,一纸文件即可。但撤并后,几乎就不可能再恢复。孩子们失去了就近上学的机会,父母只能带着孩子去更远的地方求学。这意味着农村失去了文化高地,没有了文明的集聚地,乡村凝聚力会逐渐减弱从此以后,那里的乡村再也回不了过去,再也回不了从前,再也回不了曾经的岁月,再也回不了那时乡村的灵气以及热闹的景象。
图片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教育出现了发展的不均衡,区域内校园的学生数量出现了“城挤乡稀”的现象,城区教师严重不足,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从农村学校抽调教师来缓解这一矛盾。大量年轻、优秀的教师调出了农村学校,这无疑让农村学校的发展进一步雪上加霜。这么做就一定得牺牲农村学校的发展吗?农村学校的消失一定是历史的必然?
      不可否认,城市的师资,教学条件,学习资源不是农村学校能比拟的,这也是选择撤并,家长能够把孩子送到城里学习的重要原因。只是,进城求学的孩子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中一定都会发展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农村孩子因学校的消失而与乡土文化割裂,失去了对乡村的情感连接,缺失了对乡土、对农村应有的情怀与依恋,他们还能再热爱乡村,再喜欢劳动吗?一心只想远离,孩子成为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造成精神空虚,缺乏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的一个个村落里只剩空巢老人,难寻孩子的身影。这些孩子进城到了条件优越的学校里去读书,不说最终学习的效果如何,这些走进城里的孩子,还会有农村孩子应有的自信刚毅、吃苦耐劳与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吗?他们还会记得农村长什么样?知道自己是农村的孩子吗?千万不要曾经的那些城市人一样嘲笑农村,瞧不起农村人
       我想见的是这些走进城市,不再回到农村的孩子,能够迅速融入城市的文化认同,成为时代变革中的新城市人、新农村人,在更有质量的教育环境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图片

       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当然,百年后的今天,时代,环境已不是当时的情形,不能一概而论。
      所幸的是,在农村还有学校在矗立着,还有着一批教师在守望着,坚守着所剩不多孩子的希望。我看到了他们的无奈,更看到了他们依然在执着努力守护着教育初心,不抛弃,不放弃一个孩子。我想,无论学校的撤并、撤销对他们的未来带来的不确定,还是听着:“农村学校没学生了,农村教师享受着农村补助,工作简单、轻松自在,晋职容易”。这样的言论,给大家带来的袭扰。我都要为大家点赞,感谢大家始终坚守着希望。即使未来的某一天,学校真的不在了,那也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要真心地向大家说一声:辛苦!也包括那些曾经在农村学校认真工作过的每一位农村教师,我们都为农村教育付出过努力和汗水,回首过往,我们无悔,我们值得骄傲!转身,我们依然会努力前行。
图片

      如何让没落、沉沦中的农村学校点燃希望,重新焕发生机,这是时代的期待与呼唤。我们应当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是梦想的起点。无论有多少孩子,我们都应让农村学校的光芒再次照亮、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让北大荒精神在农村教育中继续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我工作的学校是在侵华日军的兵营上建起来的,校园周边的一排老榆树是学校精神的象征,他见证过那段至暗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一代代教育人筚路蓝缕,拼搏进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他陪伴了一批批的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成长,为理想努力。我们也为学校的发展,取得的成绩致敬、骄傲。如今,这一排饱经风霜的老榆树注视着这清静的校园 ,不知是无奈,还是在期盼……
图片

每期一语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