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 郑州市二七区心相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秀花老人(化名),女,68岁,某国营企业退休职工,“脑中风后遗症”多年,说话表达不清晰,行动上也很不方便,老家在外地,服务对象两任丈夫都已去世,唯一的儿子也于2022年3月份去世,亲人离开,服务对象整日以泪洗面,眼睛也哭坏了。
目前一只眼睛看不清,另一只眼也有不同程度受损。社工在社区走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服务对象的儿子死后,原本就在外地工作的儿媳回来的更少了,一年也不回来一次,电话也不联系,服务对象不主动打电话,她们就不会通话。
孙子还小,只有8岁,跟着儿媳在外地,因为两任丈夫和儿子的去世,她周围的人纷纷议论她是“克星”,她就更不愿意出门,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去见人。
服务对象独居在家,心情郁闷,不爱出门,也没有心情做饭,厨房冷锅冷灶,家里没有烟火气,总是出门买饭,家里摆满了一次性饭盒,自己在家除了看看电视,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整个人情绪比较失落。
经综合评估后决定对服务对象进行个案服务。
二、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家访,通过观察和交流后,从心理、行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层面进行分析,服务对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心理问题
服务对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理问题,封闭自己,把自己困在“克星”的错误信念中,导致自己越来越悲观。不愿意出门,将自己关在家中伤心。
2、哀伤辅导
服务对象丧夫,老年又失独,对于案主是极大的打击,存在较大的悲伤情绪。
3、行为层面
服务对象由于亲人离世,整日以泪洗面;不能忍受周围非议,独居在家;没有心情做饭,出门买饭。
4、家庭环境
服务对象独居在家,心情郁闷,不爱出门,也没有心情做饭,厨房冷锅冷灶,家里没有烟火气。
5、社会环境
基于服务对象老家在外地,儿子丈夫去世后没有亲人,缺乏与人沟通,要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的大家庭中,重新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让服务对象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慢慢缓解孤独、悲伤、抑郁等情绪。
三、理论基础
1、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本文案例中两任丈夫和唯一儿子的相继离世,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就是大家口中的“克星”,克夫也克子,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使服务对象不愿意继续出门社交,整日将自己困在家中悲伤哭泣。
因此本案例中首先要纠正的就是服务对象这种错误的认知,使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认知,摆脱这种错误思想的禁锢。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帮助案主恢复支持并积极接受来自其家人、周围邻里以及来自社会层面的帮助,帮助缓解孤独感,缓解负面情绪,改善不良认知,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精神慰藉的目的。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四、服务目标
1、改变案主对儿子过世看法,改变案主因过度悲伤而消极的生活态度。
2、对案主进行哀伤辅导,帮助案主走出悲伤。
3、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4、引导案主,打开内心封闭的世界,多参与外界活动,从而结交新朋友,开始新生活。
五、服务模式
本案采取的主要服务模式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该模式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这种趋向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发展出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倾向是发展出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是相对的,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
六、服务程序
1、接案与建立关系
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运用共情、倾听、积极关注的个案技巧,引导案主大胆表达自己的心事,缓解案主内心的悲伤情绪帮助案主磨平创伤。
2、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进一步了解和收集与服务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实质与问题的成因。
3、确定目标并制定服务计划
服务目标的确定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是服务提供者对服务对象可能获得的结果的一个预期。
服务计划的制定是由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共同承诺合作实现双方所制定的目标及目标实现步骤的过程。
4、服务计划实施
引导案主改变原有认知,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努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引导案主走出家门,多参与社区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通过活动结交新朋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5、结案与评估
结束个案辅导,巩固辅导效果,评估服务成效,进行跟踪服务。
七、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
1、介入重点:第一阶段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介入过程:在首次入户探访过程中,社工主要掌握了案主的基本信息。
经过社工的观察,案主打扮得精神利落,可见案主是一个热爱生活,且对自己的外形外貌有一定的要求的老人;还发现案主桌子上有很多一次性饭盒,案主告诉社工,自己没有心情做饭,并且眼睛看不清,做饭有困难,都是吃外卖。
在此次聊天中,案主敞开心扉与社工聊了很多,通过与案主的交谈,社工了解到案主的详细情况。
(二)第二阶段
1、介入重点:缓解案主悲伤抑郁情绪,引导案主积极向上生活。
2、介入过程:在第二阶段探访中,社工主要是上门为案主做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使案主放宽心态,积极向上地生活。
(三)第三阶段
1、介入重点:继续深入了解案主情况,给予案主心理疏导。
2、介入过程:在第三阶段介入过程中,社工对于案主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基于案主的倾诉,社工认真倾听,积极回应,社工在沟通的过程中告诉案主,要有一个好心态,放宽心。同时也劝案主多与孙女建立联系,主动维系一下感情,要多关心,多来往,维持好与孙辈的关系。案主对于社工的信任度逐渐提高,一些深层次的感受和信息逐渐被挖掘出来,也让社工对案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第四阶段
1、介入重点:针对案主当前疑惑,给出合理建议。
2、介入过程:在此次介入过程中,案主敞开心扉与社工聊了很多,主动说了自己的近况,也谈到了自己新交的男朋友。社工对案主进行了开导,鼓励案主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第五阶段
1、介入重点:继续给予案主心理疏导,巩固已有的幸福。
2、介入过程:第五阶段入户访谈,案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看上去心情愉悦,当案主与社工聊到现在的生活情况时,案主显得很兴奋,滔滔不绝地向社工倾诉。从与案主的谈话中,社工了解到,案主现在与老伴生活得很幸福,据说,案主的现老伴很有责任心,两人在一起生活的很开心。
八、服务成效
1、通过ABC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案主认识到,引发案主悲伤抑郁的情绪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案主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抑郁情绪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案主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改变案主对儿子过世看法,让案主认识到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没有人能够改变自然规律,把她从“克星”的错误认知中解救出来;改变案主因过度悲伤而消极的生活态度,达到了认知修正的目的。
2、通过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引导案主,打开内心封闭的世界,与左右邻居开始交往,能够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从而结交新朋友,已经开始了新生活。
九、服务总结与反思
本案例通过一段时间的服务,服务对象走出了阴霾,有了全新的改变,开始了新生活,这与服务社工需求评估做得比较细致、专业关系建立顺利、服务对象参与度较高密不可分;运用ABC情绪疗法和社会支持理论纠正服务对象错误认知,同时发挥服务对象身边的可用资源,帮助他们重新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从内部及外部两方面帮助老人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使老人可以安度晚年。
另外,我们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定期回访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措施;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
十、结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多数家庭都积极拥护国家政策,产生了一大批独生子女家庭,不管是疾病还是突发事件使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相对来说承担着更大的风险,现在这些响应号召家庭中的老人基本都在60岁以上了。随着失独家庭与丧偶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丧偶失独老人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失独和丧偶带来的双重打击对于老人来说异常痛苦,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丧偶失独老人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更要对他们进行精神慰藉,缓解他们的抑郁情绪,调整他们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增加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