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才是真“草圣”,水平比张旭还高一筹,可惜仅传下来一件作品!
由于“欧楷”太过有名、学的人太多,所以我们总是把欧阳询称为“楷书家”,甚至形成了他只会写楷体的假象。
其实,初唐时期的书家还留着以篆、隶二体为启蒙的习惯,再精研楷、行、草,最终达到了“八体皆通”的境界。
欧阳询自然也不例外,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
草书论跌宕起伏之势、变化融通之妙,即使是二王也逊色一筹。而张旭、怀素也临摹过“欧草”,并从中汲取笔意,因此有网友说“欧阳询才是真’草圣’”。
虽然各大丛帖均有收录欧阳询草书,但目前学界公认的欧草真迹只有一件,那就是《千字文残稿》。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河北丰润(今唐山丰润)挖出了一块石碑。
一面刻《九歌》小楷,一面刻《草书千文》,出土时石已残缺,《九歌》残存六歌,末有周越题记,而千文残存七十七行、600余字,从“比儿”起至最后一句。
欧阳询的草书取法于张芝、索靖、二王、智永诸家,融魏晋南北朝书家精华,将隶书、章草笔意融入今草之中,法度丰富细腻。
《草书千字文》以用笔精准著称,这与他的楷书一脉相承,没有一笔是虚发的。再看整体节奏平和中正,韵致娴雅,无大开大合,也不狂不怪,圆巧婀娜,流畅自然,这对于学草书者极为“友好”。
狂草过于奔放,学起来难度太大,这幅字则不激不厉,又有晋唐正宗草法,非常适合临摹。有学者评价“字里行间暗藏诸般变化,可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正”。
适合作为入门的草书并不多,《十七帖》《草书千字文残稿》是上佳之选,尤其是后者,还可以作为学王羲之用笔的“跳板”。
欧草相较欧楷,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也没有诸多习气,入帖容易,出成果也快。再看笔画遒劲细润,骨肉匀称,起收笔沉着。
书写动作丰富,提按、衄挫、调锋、绞转比比皆是,每个字常看常新。结字奇崛自然,俯仰得宜。
如果能熟知这些草法,积累扎实的基础,再去学习二王行草、张、怀大草,会事半功倍,最后草书当有大成。
如今,我们将此碑的初拓版本进行了超高清复刻,并添加了逐行释文,更便于大家临摹学习。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