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飞流直下,奔向远方。

        远古时代,一个集镇在白沫江畔悄然形成,农商两旺。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集镇古迹犹存,古风依旧。来此观光的游人无不竖起拇指:“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古镇!”

        这个从远古走来的集镇,就是位于成都平原与邛崃山脉交界处的平乐古镇。古镇距邛崃市区18公里,距成都市区93公里。

     平乐古镇入口牌坊(徐波  摄)

        在现代汉语中,“乐“是一个多音字,有“l蔓yu蔓yào”三种读音。平乐古镇名中之“乐”,其读音属第一种。

        之所以说平乐古镇古迹犹存,古风依旧,是因为它至今仍保留着“九古”: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古风俗。

      平乐古镇“南丝路遗迹”牌坊(孔海京 摄)

        在“九古”之中,满目苍夷的古驿道更是难得一见。它以先民们在两千多年前留下来的陆路交通遗迹,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平乐古镇这个“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的悠悠岁月。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遗址平落段”简介牌(袁韧  摄)

        看着“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遗址平落段”简介牌,有的游人纳闷起来:“这里不是平乐古镇吗,怎么又成平落了?”

        来自成都的游客向外省游客解释,四川话中快乐的“乐”与聚落的“落”,在读音上是相同的。

        顺着这条有声无形的线索,游人们的思绪被牵到了遥远的古蜀国。

        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平乐是个四面环山、中部平坦的小盆地。因修水利、兴农桑、起聚落而得名“平落”。

        《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绩。”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用飞沙堰分为“内江”和“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格局。

        西汉时,平落形成集镇。

        北宋开宝三年(970)后的两百多年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

        元代后,平落属邛州直隶州。

        民国二十九年(1940),置平落乡。

        1958年10月,平落乡改公社。

        1980年12月,公社改乡。

        1983年4月,平落乡改平落镇。

        1993年5月,平落镇更名为平乐镇。

        近年来,平乐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环境优美镇及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

         “邛崃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石碑(袁俭  摄)

        古时,平落是水陆交通要道和物资交易重地。为便于船客上下和货物装卸,集镇沿白沫江而建,呈鱼骨状,街口节点多为码头。

        相传,临邛才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筵席上琴音相通后,买通仆人,约定在都亭馆驿相会,寻思私奔成都的路线。文君知其父卓王孙在北出成都的陆路上防范甚严,遂与相如出南门迂回平落。趁夜色顺江东下,由水路潜至成都,成就了凤求凰的千古美谈。

        如今,在平乐古镇多个古码头中,有一个被称为“私奔码头”。一对对年轻情侣到此争相留影,把俏皮言语和清脆笑声洒向了白沫江面。

        平乐古镇“私奔码头”简介牌(徐淑琴  摄)

        平乐古镇保留着老街古巷33条,七弯八拐,长短不一,曲直有度。其保存完好程度达85%,居西蜀之冠。

        古街两边的房屋多数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一般是下层作铺面,上层作居室,体现了浓郁的川西风格。古巷两边的店铺虽不知易手了多少次,但店主始终对顾客笑脸相迎,他们懂得和气生财。

        游人们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散发着浓郁古代气息的街道上,看着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群、传统手工作坊、老茶馆、老饭馆、老商铺等,完全可以想象这里在古时是何等热闹。古街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演绎出一幅融古贯今的“清明上河图”。

        平乐古镇一隅(徐文江  摄)

       在平乐古镇白沫江西岸,坐落着一个民俗风情院,又名天工应物馆。馆里有田园、农家小院、耍坝等。游人既可以在这里参与体会农事活动,也可以观看民俗文化表演。

        民俗风情院里的主要建筑是天工别院,又叫王家大院。清朝河北定县州判王治统的后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距平乐百里之外修建了一座四进合院。2003年,因城市建设被拆除。大院主人将拆下的木料编号登记,堆放在一起。平乐镇政府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购买王家大院的拆卸物。于是,王家大院在平乐古镇得以重建。

        平乐古镇天工别院(徐文河  摄)

        在平乐古镇东头的邛州南路上,坐落着一座唐代观音院。该院香火旺盛,朝拜者众多。经过重修后,寺院焕然一新。观音铜雕造型逼真,33种观音化身栩栩如生。

        平乐古镇唐代观音院(高香云  摄)

        清同治元年(1862),周潼宣、张大宾等平落乡贤为善造福,承头捐资,在流经古镇主街中段的白沫江上修建了一座7孔石拱桥,取名乐善桥。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桥洞呈桃心形,十分罕见。桥墩呈尖锥形,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体的冲击。桥下以一层红砂石作基础铺就,用“燕尾石”紧紧嵌合在一起,让桥身变得格外坚固。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石桥毫发无损,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筑桥技艺,成为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平乐古镇乐善桥(曾瑞炎  摄)

        平乐古镇沿江生长着13株千年以上的古榕树,当地人称黄桷树。其中,最老的一棵古树树龄已有1500余年,是古镇上的一道经典风景。古树枝繁茂盛,树冠遮天蔽日。抬头望去,树叶随风摇曳,宛若一大群绿色鹦鹉聚在一起,翩翩起舞,甚是可人。男女老少将红丝带系在树干上,祈福平安、健康、快乐。夏秋时节,人们在古树下纳凉、喝茶、看书、观景、作画、谈天说地,似神仙一般。

   平乐古镇古黄桷树(陈玉琼  摄)

        相传,古时平落洪水泛滥。百姓屡次筑堰治理水患,均未取得成功。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经此处,撒黄金垒土构筑飞沙堰,终于将汹涌的白沫江一分为三,形成“内江”和“外江”。从此,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将其中的一道飞沙堰命名为黄金堰,也叫禹王堰。

        游人们惊喜地发现,平乐古镇的飞沙堰别具匠心,经过历代匠人的精心打造,呈“冂”(jiōng)字形布局。在这个水利工程引导下,作为“外江”的主干流被圈了起来,形成一个个由低到高的滩涂,呈梯次排列。江水在浅滩处激起朵朵浪花,然后顺原河道直流而下。左右两边的“内江”穿过古镇吊角楼,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并灌溉农田。从而,形成了“一江分三水”的奇特景观。

        平乐古镇“一江分三水”飞沙堰(袁映  摄)

        暑期,众多游人尤其是小朋友把平乐古镇的飞沙堰当作嬉水的理想之地。要么登上旁边的游船或竹筏消遣,要么赤脚踏入水中玩耍,个个乐不可支。细心的游客在玩水时,充分体会到了这个古代水利工程的作用。有人说,平乐古镇的飞沙堰为都江堰的建造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平乐古镇“一江分三水”飞沙堰(曾成  摄)

        《平沙落雁》本是我国的一首古琴名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由于平乐古称“平落”,因而平乐人喜欢上了《平沙落雁》这首古琴曲。在平乐古镇乐善桥旁的音乐广场上,悠扬的琴声每天都会从空中飘过。当地不少居民伴随这首古曲深情吟唱,颇有情趣。

        平乐古镇平沙落雁音乐广场一隅(罗梅  摄)

        在平沙落雁音乐广场上,每逢佳节到来,古镇居民都要举行沿袭千年的舞龙、舞狮、川剧变脸、山歌会、竹麻号子古歌会、河灯会、放生会、观音会、牛儿灯、幺妹灯、踩桥、高跷、花轿、漆扇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好个热闹。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报道平沙落雁音乐广场上的民间舞龙表演(高玉碧  截屏)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秦始皇灭六国迁徙豪富入蜀,以冶铁致富的卓氏从赵国迁居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卓家将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引进四川临邛,使当时的平落成为古代的一个钢铁生产基地。

        而今,在平乐古镇骑龙山下西南坡地一带,还能发现古代遗留的炉渣结块和弃掷生铁。当地居民称这一带为“铁屎坝”。

        2010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邛崃市文物局联合对这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平乐冶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唐宋时期的冶铁炉和作坊遗址,同时出土了炉砖残块、铁渣、铁块、木炭、铁矿石、陶器等遗物。

    平乐冶铁遗址石碑(图源:大众点评)

        在平乐古镇的场口处,至今还经营着一个百年铁匠铺。这里风箱呼呼,炉火通红,打铁砰砰,火星四溅,成为古镇一景。这让好奇的游客看得全神贯注,恨不得上前体验一下。

   平乐古镇百年铁匠铺(徐华  摄)

        平乐盛产竹木,在距古镇3公里的芦沟被称为邛崃的竹海。山石之上的竹子全是川西坝子常见的慈竹,纤维丰富而有韧性,是造纸的上佳原料。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平乐古镇除铁器自西汉起闻名川滇外,到了宋代又悄然兴起了造纸业。至明清时期,平乐的造纸业相当发达。除了沿南方丝绸之路贩运到西北外,还顺白沫江水路远奔长江销往江南。

        平乐古镇芦沟南宋造纸作坊遗址(图源:醉美邛崃)

        如果说,四川话的发音是一条有声无形的线索,那么,平乐古镇上的南方丝路遗迹便用有形无声的实物,默默无闻而又掷地有声般地见证了这个小镇的古老历史。

        2005年4月,当地居民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拓荒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距离地面40公分的泥土下整齐铺设着许多鹅卵石,呈平面线状排列,遂报告有关部门。

        2005年6月,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与邛崃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小组开展工作。考古人员顺着鹅卵石的踪迹作进一步挖掘,发现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古驿道。道路中间用平顶大鹅卵石铺成一条中心线,两边鳞次栉比地铺设着一些稍小的鹅卵石,形成一条宽约4米的路面。道路两边均有挡墙护卫,墙垣用鹅卵石垒砌,通高1.4米,墙脚厚0.16米,墙顶厚0.6米,宛若一道长城。整个古驿道呈鱼脊形,顺着山势蜿蜒前行。它十分牢固,显示出当时设计者和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遗址(刘志坚  摄)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除清理出一段古驿道外,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汉代“五铢钱”。

        据此,专家们推断这条古驿道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道”。它起于成都,经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最终到达印度。当地老人称这段古驿道为“剑南道”或“马道子”,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灵关道或秦汉驿道的平落段。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遗址(陈实  摄)

        平乐古镇“秦汉驿道考古发现”简介牌(刘一曼  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作甘泉殿,筑甬道。”注说:“谓于驰道(大路)外筑墙,天子行中间,外人不见。”游人们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平乐古镇的南方丝绸之路遗址与秦汉时代的“甬道”在构制上如出一辙。一位看似十分懂行的年长游客向身边的伙伴描绘道:“古蜀人真不简单,这两堵墙垣既排水护路,又抵挡塌方断道。既发挥了防敌袭饶保证迎接天子安全功能,还起到了防止匪徒抄掠运输之物的作用!”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遗址(秦汉驿道)”简介牌(彭芳  摄)

        《汉书地理志》说,“灵关道属越嶲郡,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唐韦皋攻吐蕃,分兵出西山灵关,即此。”据此,游人们得知,公元前2世纪,史称“汉赋之圣”的成都才子司马相如就是经由此驿道出使西南夷的,这条古驿道也是韦皋出兵与吐蕃作战的路线之一。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遗址(王林  摄)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遗址旁有一座城隍庙,里面供奉着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城”原指挖土构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最早的城隍庙只有城隍爷,到元代,朝廷才让城隍爷配享夫人。

        平乐古镇城隍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元年(970)。随着火井县县治迁移到平落,城隍庙也建造起来。游人们眼前的庙宇是解放后在原址上修复的,部分宋代遗址和石阶得以保留。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吸引众多香客。尽管庙宇建筑规模不算宏大,但占地面积不小。城隍殿后方还有两座大殿,关二爷也在此供奉。

        令游人们不解的是,城隍庙通常建在闹市之中,而平乐古镇这座城隍庙却不知为何建在了骑龙山上。年长游客向身边的伙伴解释,既然此庙建在古驿道旁,那么,在两千多年前,这里或许曾有一个繁华的集镇,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或许就在这里。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如同古驿道一样,被岁月的长河搁置在当今的闹市之外。

      平乐古镇骑龙山城隍庙(郭玉瑛  摄)

        “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古道歇棚记》)平乐古镇的南方丝绸之路遗址,让游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年代。他们寻着古人开拓的陆地通道,将目光投向苍翠茂密的森林,把脚印留在斑斓交错的鹅卵石上,让思绪融入斗转星移的岁月,在感受自然美景、放松身心的同时,又增添了一层浪漫的人文色彩。他们的耳旁,仿佛传来两千多年前清脆的马蹄声、铜铃声。他们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中国的丝绸、蜀布、筇竹杖、川茶、盐巴、工艺品、铁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大洋彼岸。同时,外国的琉璃、宝石、翡翠、光珠等陆陆续续输入进来……

        游人们在平乐古镇南丝路遗址合影留念(立立  摄)

        站在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遗址处,游客们遥望远方,一幅激动人心的画卷神话般地在眼前展现开来。

        2013年4月26日,在距离游人脚下这片土地百余公里的地方,首趟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青白江出发了。它装载着数千吨货物,风驰电掣地奔向9826公里之外的波兰罗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时候,成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3万列,联通境内外142个城市,服务企业1.5万家。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从成都青白江出发的中欧班列(图源:方志四川)

        尽管驶向大洋彼岸的钢铁巨龙不再经过平乐古镇的南方丝绸之路遗址处了,然而,游人们依然意味深长地向苍茫大地发出提问,“一带一路”的钢铁大道不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吗?中欧班列所经过的一个个中外城镇,不正在与平乐古镇遥相呼应吗?

                写于2024年10月15日

参考资料:

        1.青白江区政府办,《中欧班列:钢铁“巨龙”通达世界——成都青白江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经验》,方志四川,2024年10月7日

        2.《聆听邛崃丨平乐古镇,铁与纸造就的非常时光》,醉美邛崃,2024年9月3日

        3.《平乐古镇》,成都市人民政府网,2023年12月18日

        4.《邛崃市地情》,四川省情网,2023年11月28日

        5.谢建军,《平乐古镇——聚落而居,乐善成桥》,晚霞报,2023年9月20日

        6.《平乐古镇景区》,邛崃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6月23日

        7.《古街风华,静守一方》,邛崃融媒,2020年4月17日

        8.《探索南丝绸之路——揭开“蜀身毒道”面纱》,桂龙新闻网,2005年11月18日

        9.《平乐镇(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下辖镇)》,百度百科

        10.《私奔码头》,百度百科

        11.《秦汉驿道》,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