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49篇原创文章
话说,战国初期,魏国首先称霸,魏韩赵三晋联合出击,所向披靡。但到了后期,三晋联盟分裂,虽然有时也会联合对外用兵,但也免不了相互攻伐。与此同时,自古为东方大国的齐国趁势崛起,并且发起了一场“围魏救赵”的精彩战役。
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再次出兵进攻卫国,攻占了漆(今河南长垣西)和富丘(位置不详,当距今封丘不远),迫使卫国朝赵。魏将庞涓率军八万救卫,在三梁(位置不详,当在今河北磁县一带)击败赵军,进而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在坚决抗击的同时,派使臣分向齐、楚求救。
赵使臣至齐后,齐国内部有两种意见:邹子主张不救;段干朋主张必救,认为如果魏国兼并了赵国,对齐极为不利,但不宜立即出兵救邯郸,应南攻魏的襄陵(今河南睢县),既可牵制魏军,又可坚定赵的抗魏决心,俟赵、魏双方都消耗得筋疲力尽时,再使用主力攻魏。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令田忌派军并迫使宋、卫两国出兵与齐军联合攻魏襄陵。
赵使臣麛(mí迷)皮至楚后,楚令尹昭奚恤立即答允出兵,让麛皮先回赵国。但他对楚王却建议不出兵。大夫景舍认为:如不救赵,一旦赵亡,魏必南进,对楚极为不利。“不如少发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赵、魏相敝,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宣王遂派出少数部队,以援赵为名,但并不积极行动。
赵成侯恃有齐、楚为援,竭力抗魏,激战至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七月,邯郸终被攻破。赵国君臣迁至外地继续抵抗。邯郸被攻破后,齐威王才命田忌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欲直趋邯郸,军师孙膑认为魏军精锐尽在赵地,建议“引兵疾(急)走大梁”。
齐军进军途中,为麻痹敌人,派齐城、高唐二邑大夫,各率所部,进攻魏东部边境战略要镇平陵(今山东定陶西南),以造成齐军不智、指挥无能的假象,同时用以牵制敌军,防止平陵魏军出击断后路或与庞涓实施夹击。又另“遣轻车西驰梁郊”,而以主力隐蔽于后,以使魏军误认齐军兵力分散而产生轻敌思想。
庞涓得知齐攻大梁的消息后,将辎重及一部兵力留置邯郸,自率主力,昼夜兼程还救国都,企图将齐军一举歼灭于大梁城郊。田忌、孙膑立即将主力秘密转移至魏军返大梁必须经过的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进行阻击。毫无思想及行动准备的魏军,突遭占有先机及地形之利、且未经过战斗、士气旺盛齐军的突袭,仓促应战,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境,很快即败。与此同时,楚国的景舍乘机抢占了睢水与水间的一些地区。
不过,齐军虽然大败魏军于桂陵,但并未歼灭魏军主力。魏于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联合韩军,击败了齐、宋、卫围攻襄陵的联军。齐威王考虑到暂时尚无一举破魏的力量,遂通过楚景舍与魏国讲和。
由于秦军在魏与齐、宋、卫军作战时乘虚进入河东,攻占了魏旧都安邑,并迫降了魏邑固阳(即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固县镇),对魏西部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有被秦兼并河东地区之危,因而魏惠王采取了缓和齐、赵矛盾以便转用兵力于西方的措施。继与齐讲和之后,次年(前351年)又与赵成侯在漳水结盟,将邯郸还给赵国,使东方的关系趋于缓和。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魏军西向攻秦,围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固县镇),迫使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东)相会修好。魏国的形势暂时稳定下来。
两年后(前348年)又与赵肃侯在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相会修好,魏国的国力又有所恢复。魏惠王为了重振声威,一年后,举行了臼里(一名九里,今河南巩县南)会盟,会后魏惠王率领与会的各小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俨然以霸主自居。但在当时,搞霸业已不合时宜。只有小国还幻想借周天子的虚名苟存下来,而强国则考虑的是兼并,对朝天子之举内心是反对的。
韩国的房喜就向韩昭王说:“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又举行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之会,召集诸侯会盟,目的是自称为王。此次会盟不仅小国参加了,赵肃侯也参加了,秦孝公也派了公子少官参加。但韩国没有参加魏为称王而召集的逢泽之会。至此,战国七雄格局便基本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