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家族传承近600年的“岐阳世家文物”旧藏 56件(套),使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始终“秤不离砣、砣不离秤”,保持原生态传世文物的完整体系。本文撷取其中若干活跃点,尝试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

一、“龙凤”敕书,唤醒一段湮灭历史

落款“龙凤九年(1363 )五月二十六日”的“吴国公敕书”,让元、明之际存在了12年的韩宋政权活起来。

元末农民起义群雄并起,其中在修河中揭竿而起的刘福通领导的主力军,以反元复宋为旗帜,拥戴据称为宋徽宗八世孙的韩山童。1351年,韩山童被捕遇害。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春,刘福通在安徽亳州又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宋”,年号“龙凤”。朱元璋最初在郭子兴部加入义军,1355 年郭子兴去世,即随其余部投奔韩宋。朱元璋在扫荡江南元军战争中攻城略地、屡建奇功。龙凤二年(1356)攻占集庆路即金 陵,改名应天,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龙凤十二年(1366),韩林儿去往金陵途中在江中溺水身亡。次年,朱元璋建国号“吴”,称吴王。吴元年(1367),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元朝统治最终土崩瓦解。吴二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大明”开国,建元“洪武”,定都南京,明朝历史正式开始。

李文忠(1339~1384年)是朱元璋的外甥,字思本,幼名保儿。其父李贞,娶朱元璋姐姐朱佛女(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为曹国长公主)为妻,生子保儿。朱元璋幼时众亲戚均贫寒,唯有李贞家境稍好并且经常接济他,因而关系最为密切。保儿12岁时,凤阳大旱、瘟疫,朱佛女染病身亡,接着乱兵入境,李贞带保儿避难淮东。1352年农历十二月,终于找到正在滁州,已身为郭兴部将的朱元璋,“见舅如见娘”。朱元璋收为养子,改名朱文忠,聘请师傅教他学习文武知识和本领。李文忠19岁,率朱元璋亲军作战旗开得胜,接着屡战屡胜,屡建奇功,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三。

Image
图一(左) 吴国公墨敕
图二(右) 明太祖御玉罗帕

吴国公敕书纵69厘米、横76厘米(图一)。“吴国公钧旨 :仰左丞朱文忠,将诸暨翼回还头目、军人,收集见数,于本职下管领,亲随调用,仍加抚恤,具收集到头目、军人名数开报。依奉施行者。右仰 龙凤九年五月弍拾陆日”。落款年月上钤“吴国公印”,最后是大大的“府”字,下有朱元璋花押。事关李文忠统兵平定江南战事。此前一年(1362 ),浙江金华苗兵叛乱,杀害了明将胡大海,李文忠率兵平叛并安抚其部众,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敕书首句“左丞朱文忠” 即指此。同年,张士诚手下的十万军队猛攻诸暨、全州,文忠调兵遣将前去救援,大败谢再兴部。朱元璋就是在此时指令他将诸暨翼(方面)回还的残兵败将,清点人数,收归麾下管领,由其调遣。强调要加以抚恤,开具收集到头目、军人名数报告吴公。敕书旁除有朱启钤重新装裱的识语,还有民国前任大总统徐世昌观赏题记。

朱元璋称帝前曾归韩宋政权领导,奉龙凤年号,接受其官爵。明朝开国后不大提起这段往事,此敕书恰好唤起这段历史。该文件内容并不见于正史记录。

二、御玉罗帕,追溯明太祖DNA

“明太祖御玉罗帕”(图二)与李文忠长子李景隆撰《明太祖御玉罗帕纪恩册》,讲述着明太祖朱元璋与李文忠遗孤的一段故事:洪武十七年(1384),46岁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朱元璋非常关爱李文忠的遗孤李景隆(1370~1429年)兄弟们,将其视为肺腑之亲。十八年(1385),李景隆16岁成年,“及冠,太祖委以事”,命其袭封曹国公,并命其率军北征蒙古的元朝余部,建功立业;同时,指示文忠年少的三子李方英好好读书,吩咐每旬的旬初到宫中亲自考试他的功课学习情况。这一天,朱元璋在南京皇宫三大殿的华盖殿,李方英照例入见、试书。太祖试完方英的功课,见到功课成绩不错,心中很高兴。此时正好午膳已经端上来,明太祖就用自己手用的玉罗帕,包了几个御膳馒头让他带回家。“是日,圣祖喜悦,试 毕,即以御手所握玉罗,亲敛所进笼炊以赐。”

李方英将御膳馒头带回家后,全家人受宠若惊,首先献到家庙里,报告先父在天之灵,然后分给家中尊幼品尝;同时,将太祖御用玉罗帕珍藏供奉起来,子孙后代“谨用袭护,以贻后嗣,昭示圣眷之渥”,永不忘本。李景隆特别强调:此帕是太祖“手泽所濡”,即带有太祖的汗液,瞻仰此物,就感受到“圣恩常在”,瞻对之际,“曷胜思慕之至”,写下这件纪恩册。理论上讲,用现代医学技术,可以从这件玉罗帕检验朱元璋的DNA。这件玉罗帕质地属于丝麻织品,当时视为绫罗绸缎中的罗;作为现代丝织研究专家的朱启钤则将其归类为绫,确定为“腰机提花绫”,这件明初织物仍保持着元代丝织技术的遗制,纵41厘米、横39厘米,浅黄色。由于经过600多年流传,已出现自然损伤,局部丝绺呈横向疏裂。罗帕中段隐织佛像三座,佛像上端各有翔凤二,下端各有鹤二,然后上下各织三个隐起的“卍”(万字纹)。上下两头各织蓝色横经一道及浅蓝波纹阑边,蓝、黄色丝反复交互成文,横经内织12个楷书“福”“寿”字。

值得注意的是,“御玉罗帕纪恩册”原文“太祖高皇帝”,与文末“洪武十九年岁在丙寅秋七月初吉”是冲突的。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世,而“太祖高皇帝”是死后的庙号。原来,建文“削藩”、燕王朱棣(1360~1424年)起兵造反后,李景隆被建文帝朱允炆(1377~?)任命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南下的燕军。永乐帝夺位成功后,先是授李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但旋于永乐二年(1404)七月,削去李景隆承袭的封号、不许参与朝会,但保留其公的待遇:“去勋号、绝朝请,其以曹国公爵归第,以奉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之祀”;很快又取消李景隆的封爵,连同次子李增枝及妻子等李文忠后代数十人,禁锢于私第,没收其财产。据《李德灿、李德耀兄弟行乐图合卷》中王国安《奉政大夫羽昭李公传》,明太祖向李文忠“赐铁券、袭爵土”,可推知这场政治斗争中,免死铁券发挥了很大作用。岐阳世家族谱等文物文献明确揭示,他“于宣德四年(1429)八月二十日卒于锢第,其年六十”,可以推知他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李景隆死后,二弟李增枝等至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才获解除禁锢,“启门第,得自便”;又经过景泰、天顺、成化三朝,直到弘治初年,李文忠家族才完全恢复名誉,家道中兴,光复旧物。故朱启钤认为现存李景隆《明太祖御玉罗帕纪恩册》,是“子孙取旧文而重录之”。

三、冠冕、玉带,经典再现汉官威仪

明代帝王、百官服饰继承周、秦、汉、唐、宋制度而发扬光大,是华夏衣冠的最后一辉煌时期。《明会典》列皇帝最高规格的服饰是衮冕;亲王冠服最高规格也是衮冕,冕前圆后方,玄(黑色)表纁(浅红色)里,冕顶“延”前后各有垂“旒”九道,以五彩丝绳结为“就”,每“就”串五彩玉珠九颗。衮服表面黑色,内里黄色,取《周易》“黄裳元吉”。明初洪武时期亲王最高规格的全套行头,在《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像》中得以展现(图三)。

Image
图三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像
该像纵179厘米、横107厘米。头戴玄表纁里九旒冕,每旒有玉珠九颗;青衣、纁裳的衮服,上饰九章;手持玉圭,腰系大带。李文忠是朱元璋养子,又功勋卓著,封最高勋爵曹国公,位列开国功臣第三,死后追封二字王“岐阳王”,与朱元璋侄辈相当。此画像绘于明代,按李文忠最终封爵王的冠服体裁制作。

明代官服最著名的是“蟒衣玉带”,通常只有皇帝、亲王等皇室成员服用,但从明太祖起也特别奖赏有功之臣使用,而且赏赐频繁,以至于很多官员主动开口要求赏赐,有人不等赏赐自己就穿上了。皇帝不得不令五申不许自己请求,也不许自行穿着。

岐阳世家文物中有多件着明代王公蟒衣玉带服饰的人物画像。其中《袭曹国公李景隆像》最典型。李景隆青少年时代是美男子,以至于舅老爷太祖朱元璋都“数目属之”,露出嘉许的目光。永乐初,获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位极人臣。此像纵185、横98厘米,世奉于李氏家庙中,故老化得快,现存为清代就明代原画临摹。画中李景隆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胸前为斗牛补子,为“特赐”,腰系玉带,也可说是“蟒衣玉带”。

明代全套标准玉带,带板用新疆青玉琢制,由20块玉板组成。按明张自烈《正字通》记载:革带前合口处即腰前正中最大的一块,加上左右的长条形玉板,称为“三台”,取象天文学中天紫微垣天皇大帝星前方的三台星座;接着左右各排三圆桃,称为“南斗六星”;然后是长条形玉板左右各一,为左辅右弼;后方是“排方”七块,称为“北斗七星”;玉带两端是“鱼尾”,共两块。对有些瘦人而言,玉带只好虚悬腰间,双手扶之:“带宽而圆,束不着腰,圆领两胁,各有细钮贯带于巾而悬之,取其严重(庄重)整饬而已。”李景隆夺爵时年36岁,身材苗条,画像可见玉带宽松、虚悬的情形。

四、人才辈出,著《日本考》、垦四川荒

岐阳世家继承李文忠以来优良传统,在弘治时恢复名誉后人才辈出。明代最有成就的是九世传人李言恭,袭“临淮侯”,累官总督京营戎政、太保兼太子太保及特进荣禄大夫、柱国等。万历时期,他守备南京时,为使时人更多、更深地了解日本,与协理京营戎政、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郝杰一起编著了《日本考》,卷一日本国地图、倭国事略,卷二沿革、疆域、山川,卷三字书、歌谣,卷四语音、天文、时令、风俗,卷五文辞、诗歌、游艺,是有国际眼光的社会精英。他好学能诗,著作等身。留下的《临淮侯诗册》《行书诗册》为其部分诗作手稿,还有《青莲阁集》《贝叶斋稿》等等。不但诗文雍容儒雅,而且书法绰约标致,有二王遗风,反映了明代王公贵族雅好文艺的风尚。

岐阳世家入清之后取得成就的人也不少。李德耀,字羽昭,三岁而孤,“少承母训,学问、经济过人”,康熙四年(1665)年甫十七,以资政大夫李祖述的父荫,出任四川大邑县知县。而后在安徽泗州知州任上,经历康熙十三年(1674)康亲王杰书南下福建平定三藩;总河王光裕推荐他出任运河枢纽江苏山盱水利同知,参与康熙时期治河与疏通漕运;简任浙江台州府同知,擢绍兴府知府,参与为太和殿工程而展开的浙江采木工程,康熙二十二年卒于任,年方三十六岁。

明末“张献忠屠川”,清初十室九空,土地抛荒。康熙初年以来,兴起“湖广填四川”移民垦荒潮。李德耀在大邑县任上组织当地垦荒、吸引湖广等地移来此恢复农业生产,成效显著。曾任闽浙总督、浙江巡抚王国安作《奉政大夫羽昭李公传》称其,“以教安为己任,广招徕,捐俸,给牛种”,吸引四方移民背着孩子络绎而至,在田间地头搭起简陋的茅庐草舍,垦荒种地。不过一两年,户口激增;“历八年,邑称大治”,获康熙帝“赐蟒服”(清初延续明旧制)。“民思其惠,久而不忘,(康熙)五十年,入祀名宦(祠)。”

《十四世中宪大夫台州府同知李德耀画像》,描绘的是他任浙江台州府同知高配正四品中宪大夫官服情形。周秦汉唐至明代的汉家衣冠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以冠为例,传统华夏冠冕是高冠,如明代翼善冠;清代冠是以草帽为基础造型的低矮的帽子。他继承了祖先李景隆的相貌遗传基因,也继承了先辈李言恭的文学艺术才华,建功立业有乃祖李文忠遗风。

这批“岐阳世家文物”于1930年前后,由李文忠第二十一世孙李国寿转让给近现代一代文化宗师朱启钤。统计编目为56件(套)。每件重要文物都配有当时对其来历、背景资料的原始记录。朱先生接手后加强保护,重新修复、装裱,亲自考订,并组织瞿兑之、刘敦桢等学者研究撰文,其中精辟考述跋语与修裱后的原件装裱在一起,最后全部捐献国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贵藏品。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8期,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及其单:李文琳,中国国家博物馆
E-mail

投/稿/邮/箱

wwtd@vip.sina.com

编辑:肖维波

审核:朱   威

Image

关于开展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Image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海”字铜印新释

Image▲“治本攻坚,守护文物安全”专题

Image

▲古代金银器上的龙纹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