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作为一种宗教,其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已有 1300年左右的时间,并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互相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前,佛教在西域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佛教是在汉代经过中亚地区传入西域,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从汉朝到唐朝的数百年间,一直在西域各国占据主要宗教的地位。

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但是从公元十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在西域便全面取代了佛教,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宗教,最终导致了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为什么伊斯兰教能取代佛教在西域的崛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纵观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唐朝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时期。唐朝建立后,与西域各国的贸易相当频繁,中国的茶叶、丝绸、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西亚及欧洲各地,阿拉伯地区的乳香、珠宝等商品也在中原地区大受欢迎。

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信奉的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这也是唐朝人第一次听说“伊斯兰教”这个宗教的名字。

唐朝时期,很多来自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各国的穆斯林来到中原后,大都客居长安和沿海各通商口岸,唐代称其为“胡”或“蕃” ,其聚居地后称“蕃坊”或“蕃市” ,由唐王朝任命一位年高德勋的穆斯林为“蕃长” ,主持宗教礼拜,处理穆斯林间的民事诉讼。

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平定安禄山叛乱,曾向大食借兵讨贼。战争结束后,唐朝允许这些穆斯林士兵住在中国 ,同当地妇女通婚,繁衍子孙。但此时的他们还没有得到中国人的认同 ,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

宋元两朝,伊斯兰教迎来了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朝时期,由于政府积极鼓励与伊斯兰国家的贸易,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大城市,出现了来大批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商人,甚至 出现了“土生蕃客”、“五世蕃客” 。 宋朝政府允许他们在中国建立清真寺,设立公共墓地。这些作法 ,更是大大吸引了大批穆斯林商人来华经商。

元朝建立后,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由于来自蒙古的察合台汗本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将伊斯兰教定为察哈台汗国的国教,伊斯兰教在西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与此同时,西域回鹘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第三代统治者萨图克·布拉格汗,在与其叔父奥古尔恰克·卡迪尔汗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得到了萨曼王朝穆斯林的支持,布拉格汗在取得政权后,也在喀喇汗王朝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使得 20 万帐操突厥语游牧民全部皈依了伊斯兰教。

为了稳固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喀喇汗王朝和察哈台汗国的统治者们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鼓励老百姓信仰伊斯兰教,所有不信伊斯兰教的群众,“都将面临杀头的危险,能背诵《古兰经》的人则可以免于征税。”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很多原来信佛的老百姓,被迫皈依了伊斯兰教。

经察哈台汗和布拉格汗的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在西域发展极为迅速,很快哈密、吐鲁番一带的居民,也都纷纷由信佛教改信伊斯兰教。至 15世纪末 16世纪初 ,伊斯兰教已遍及天山南北 ,成为西域地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

二、

伊斯兰教的兴盛,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佛教在西域地区的衰落。

佛教传入西域之际,西域各国正处于频繁的战乱之中,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因此以祈求来世幸福安宁为主导思想的佛教在传入西域后,立即被各类社会阶级所接受,迅速发展成为西域地区的主流宗教。

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魏书·西域传》中曾记载过当时佛教在西域的兴旺情况:“于阗国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尚,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

随着佛教的发展,西域各国开始大兴土木,修寺建塔,开凿佛窟。据《晋书·四夷传》记载,仅龟兹城就有“佛塔庙千所”。法显在于阗看到“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可高二丈许”。由三代于阗王历时 80 年建成的王新寺,其佛塔高达 25 丈,且“雕文刻镂,金银覆上,众宝合成”。与王新寺规模相当的寺院,在于阗就有 14 所。

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还喜欢在国内开挖所谓的“千佛洞”,各国也出现了庞大的僧侣队伍。这些佛教僧侣不事生产,供养他们的负担全部落在了劳动人民头上,弄得劳动人民苦不堪言。这也是伊斯兰教后来能迅速取代佛教,在民间得到群众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伊斯兰教是一门在文化包容性上很强的宗教。其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吸收当地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文化包容性。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之初,充分发挥其文化包容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对于佛教等其他宗教也并非一概予以排斥,而是把其中有利于伊斯兰教传播的东西充分予以吸收,把当地人对佛教的崇拜转化为对伊斯兰教的崇拜。

伊斯兰教从建立之初就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使伊斯兰教内部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政权与教权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另外伊斯兰教的教规和仪式也易于执行,其在宗教宽容方面比基督教、犹太教都好很多,这也是伊斯兰教能在西域迅速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斯兰教是一个善于适应当地文化习俗,能融合其他传统文化的宗教。传入中国后,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良,如用儒学诠释伊斯兰教的伦理道理观念并且总结为“五典”,成为宣传教义的指导思想之一。“五典”就是子女孝顺父母,夫妻互相敬爱,长幼互敬,兄弟和睦,朋友忠信,而这正是儒家人伦道德的精髓。

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从教义上看,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后,在保证其根本信仰的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将“认主独一”的基本教义与儒家思想中的“太极说” 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它承认中国太极学说中关于万物统一五行 ,五行统一阴阳 ,阴阳统一于太极 ,太极本无极的说法; 另一方面又提出在太极和无极之先 ,还有一个“造化之真主” ,是造化大地人物的本体和世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这样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关于“一切非主 ,惟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 ,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教义,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

从教权组织上看 ,由于中国封建统治力量的强大,穆斯林不可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教权组织 ,其宗教首领,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统一的教权组织,因此伊斯兰教在西域兴盛之后,又在之后的明、清两朝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这也导致它最终完全取代了佛教,成为西域地区最为人接受的一个宗教。

西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导致这里不但有定居农耕文明,也有浓厚的游牧文明因子,因此当这种游牧文明因子与西来的伊斯兰文明相遇时,相似的文明起源背景以及文明所禀赋的相同特性,极容易使之与伊斯兰文明相互交流融合。这里也很好地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何短短数个世纪,伊斯兰教就能成功的取代佛教而成为新疆的主体宗教。

在习俗方面,中国化现象更为普遍。有些地区穆斯林老人逝世后,子女要穿白戴孝,长子还要腰缠白孝带;老人过世后第7天、第40天、第100天以及3年等忌日时,均要宰牲念经;有的地方甚至要孝子在一年内不理发,不剃胡须,以示哀悼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伊斯兰教来到中国后,也在寻求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方式。

四、

明代在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教众的出力,甚至连常遇春、胡大海这种开国功臣,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因此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对穆斯林予以优遇,注意吸收他们中的上层人物到朝廷任职,朱元璋甚至还亲自赞美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令翰林院翻译、编辑伊斯兰教经典,并在南京、西安等地敕修了多座清真寺。在政府的重视下,明朝的穆斯林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力量。

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清朝建立后,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虽然比不上明朝那么优待,但也采取了允许存在 ,适当利用的宽容政策,认为穆斯林“乃其先代留遗 ,家风土俗,非作奸犯科 ,惑世诬民者比,应从俗从宜 ,各安其息,不得“强其划一” ,而要“一视同仁”。

为了加强对穆斯林的控制 ,清王朝采取了拉拢利用穆斯林宗教上层,保留其部分特权,以达到利用伊斯兰教推行乡约制度,安定人心、巩固统治的目的。 这些政策对伊斯兰教的发展是有利的 ,所以当时全国各地,特别是新疆地区都新建了不少清真寺,许多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纵观伊斯兰教在西域地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它一开始是被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但伊斯兰教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吸收当地文化,形成了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教义,因此能打败佛教,成为了西域地区的主要宗教。

参考资料:

《西北民族论丛》杂志:《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勃兴及其兴起的文化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