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榜书字径比较大,常用在题写匾额,景区刻石、市井街招,榜文碑文题额等。古今对榜书尺寸认定没有统一标准。多大尺寸方能称之为榜书呢?康南海认为一尺以上几寸之间,如按中书协大字投稿标准,必须15公分以上的字径方可参加大字投展,总之这是一个没有具体定论的基本概念。有书友认为榜书要借助肩膀的力量书写,也有认为榜书等于擘窠大字,没有权威的明文定论,也仅是一个大概意识。

图片

书史上对榜书创作论述甚少,除近代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一章系统描述历代榜书作品之外,康南海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大量篇幅点评古代榜名作品,涉及到榜书创作部分,有描述但文容不足,其它书论对榜书创作的描述多是只言片语的短句。

榜书的教材少,供查阅的资料有限,学习榜书相对困难一些。榜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汉字的“扩大化”,以原大的榜书石刻翻制成字帖出版,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就算有同大的榜书拓片进行临摹,书写条件也是要求极高,笔墨纸砚、临摹范本及书写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的书友都具备这种条件。正因如此,怎样从小字过渡到中字、中字过渡到榜书呢?笔者认为有一些基本要素:

①、笔力

欣赏榜书作品,第一感官是要能“立”得起来,榜书对线条的质量(力量)要求是极高的。王羲之有一则描述大字的《书论》:“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内容涉及到的力、疾、涩、紧、劲、险、起、伏,这些都同发力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发力,线条才能呈现出雄强挺拔的力量。榜书同其它的书体相比,因字径大,优点弱点更容易显现,线条质量好坏,下笔成形立马就暴露无遗,一出手便知道功力如何。

图片

②、势态

榜书有其独特的空间要求。白纸黑字,黑白的空间,笔法和字法融合出汉字的势态,刚正、简穆、雍容,呈现出榜书的庙堂之气。苏轼在《论书》中提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句话揭示了书法中大字和小字书写的难点。对于榜书大字,难点在于写得紧密而不松散;紧密和松散都是相对空间而言的,紧密与呆板一线相隔,松散与气势往往是对立的,解决这些空间问题,方能达到威严而不失灵动,严谨而不是情趣。

图片

③、榜书笔下的精神

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提出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任何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常以精神追求为第一要务,其次再是表达技巧。书法中小字取其质,大字取其势,归根到底还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来决定了作品的创作层次。

李阳冰提写榜书《般若台》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其刻石屈曲回环,变化开阖,如龙蛇盘踞,凝重沉稳、奇古雄伟,下笔同神;北朝郑道昭大基山摩崖石刻,似隶似楷,外干中秀,气息灵动,爽朗自然,如仙界才子下凡,韵致中透露出雅趣;湖南祁阳浯溪颜真卿《大唐中心颂》石刻,字径20公分,苍雄厚重,骨肉丰健,篆籀运笔,显君子之风,庙堂之气。总之、不同的书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追求各有不同。

图片

清人刘熙载艺概有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之本。是则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另明项穆《书法雅言》中将人品上升到书品的观点,同时诠释了从个人思考上升到情感创作,从情感表达上升到了精神的追求。原文:“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待显之为经伦,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宜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总之、书法的艺术性不仅仅在于汉字的结构和笔画的技巧,更在于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所以,书法创作须在书写前充分构思,以艺术形式、传承所得的笔墨技巧,另赋予个人情感,综合之下凝聚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创作出有构思、有主题、有形式、有风格、有情感、有内涵、有深度、有感染力的作品,使作品不仅仅充满生命力、富有神采,更有有趣的灵魂‌。

图片

对于榜书创作,笔者以为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第一:榜书空间的问题

因榜书字径大,对各方面的技巧要求是极高的。榜书的抓笔姿势及书写笔法同中小字是完全不同的,它有一套独立的体系。中小字写得好,不见得能写好榜书,用中小字的笔法来解决榜书的实际创作,其技法是远远不够的。榜书的特性,其一厚重,要能撑得起字势、压得住阵仗;其二易辨识,过度的变形,夸张的线质,用行草书技法来书写庙堂之气的题额,显然是不适合,这一点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其三榜书的结构空间,结构空间涉及到线条的质量和结构的分布安排。

东坡先生对大字空间的表述“大字当使结密而无间”;另邓石如在《书论》中表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观点。所以我们创作时尽量把它写得紧密一些,“窟窿”一定要小,计白当黑,露白的地方小而紧密。

看下图例字,特别是这个“楼”字,挤压内部的空间,形成了山崖的陡峭感,把力量感凸显得更加明显。

图片

第二:榜书的书写性

如果没有掌握到笔法的技巧,写出的大字很容易呆板。

榜书的大线条,如果没有加以灵动的自然变化,拼凑式的线条结构往往给人一种板滞之气、缺少生机。榜书的艺术性,是通过毛笔书写来完成的。既然是毛笔书写,笔锋的运转,起承转合的“笔路”要呈现出清晰的笔势和字势。“锋触”无论是好毛笔和坏毛笔,毛笔的尖尖始终是存在的,行笔时露锋藏锋,笔尖尖的“驶转”是加强书写自然的最好的呈现。打点发力也好,凌空起势也好,“顶锋”的运行可以使整个气息更加灵动起来。

当下书协培训,常把这一技巧称为书法的笔触技巧。书法的笔触,在书写技巧中有着其独特的实用价值。每一笔、每一划,不仅仅表现在宣纸上的留下痕迹,更是书者心理反应、情感、技法、个性的综合体现。起笔‌:起笔初露,轻盈而蕴含生机。笔尖轻触纸面或藏锋内敛,蓄势待发;或露锋直入,锋芒毕露;行笔‌:行笔笔触犹如舞者,婉转流畅,行云流水;时而顿挫,跌宕起伏。笔锋的中侧转换,带来线条的丰富变化,展现出节奏与韵律;收笔‌:收笔之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精心布局,不可草率。笔触的丰富表达,往往决定了一个字势章篇的整体气韵。

图片

第三:线条的内涵

榜书创作,作品的质量取决于线条的质量。线条过于直白,直来直去,最终作品一定会缺少内涵。因榜书单字太大,点画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会看得很清楚。如果点画没有丰富的变化,很难表现出作品内在的质感。线条是点组成,点的曲直变化,点的线形方向,组合成横、撇、竖、捺等笔画。如横竖可以利用“俯仰平”“向背”来处理,我们进一步把“俯仰平”“向背”进行细化,把一毛横画进行多种变化处理,同古人所阐述的“千里阵云”观点吻合。

现在来看两个例子,会更加直观一点。下面这个果字,一个平横,平衡里面采取“俯仰平”的变化,线上层保持平行,线下层如“阵云”,这样是不是多一些变化?似乎这样会更加耐看。另外,这个“荘”字,每条平横,线的上下都有不同的区别。懂篆刻的朋友一眼就可以看出,一边光滑一边毛糙的显示了金石之气。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榜书石刻、木刻、墨迹多融合篆隶技巧,对当下的榜书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

图片

第四:榜书的线条配合

任何作品,穿插避让技巧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从字法上升到章法,单字之间的部首穿插,字与字之间避让,行列之间衔接,让整体间更俱变化。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组合,结构同结构之间的配搭,穿插避让一系列的技巧都是为空间服务的。

现在例子来说明。下面3个字,部件和部件之间有机的结合,你避我让,其目地就是单字为整体来服务,从配合中来分清主次,谁是君,谁是臣?谁配合谁?谁让谁?这里有一些技巧,需要在临创转换中不断去摸索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五:榜书章法变化

大小配,小大配,这些都是常用的技巧,图片很直观,一看就懂。看例图,掌握结构的布局,不能太拘泥于传统,过于拘谨,便缺乏创造力。下面这个“吟”字,本身是左右结构,把它变成上下结构,如果不细心观察,会忽略这些变化的细节。关于榜书创作投稿展赛,榜书的创作和行草书有共通之处,如“块面感”,一篇作品,从头写到尾依字排列,一定会给人压抑和沉闷感,所以“块面感”的安排尤其重要。榜书是一种表现力十足的书体,当下的书法展赛,以中小字的创作为主,近20年的国展榜书作品相对较少,从中可以看出榜书创作的难度。

图片

榜书除了解决笔法字法的问题,整体的章法营造,包括行间与字间的对比、虚实、轻重等变化,左右参差,上下摇摆,块面对比,字眼的构成,章法的矛盾关系在书法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处理这些矛盾,创作出气韵生动、富有内涵的书法作品。

特此申明:

例字由四海易术书写,原创文章转发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