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奇石犹如参禅,亦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过程,从而让人在物质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中去寻找和认识人生的意义。能否用自然科学规律法则,和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的世界观,去解析赏石的基本道理呢?这是个许多人都在探索且尚无定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思想,下面我们不妨从一个具体的禅宗公案,来对赏石过程的境界进行具体的认识和分析 :
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善知识,悟得一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惟信禅师这三般见解,正是他在参禅悟道过程中的体会和表述,也是其抓住了禅悟的本质提出的。
青原惟信对山水认识的三般见解即分为三个阶段 : 其处于第一阶段的认识见解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认为人在处于这个初级认识阶段中,说明了人是处于迷妄和愚知的状态中的。那青原惟信禅师的这个初级认识根据是怎样的呢?其实这种现象青原惟信认为由两种情况造成:一种情况是他把山和水与人分开来看,山和水作为客体,人则作为主体,即山和水不属于人本身,自己也不属于山和水,即表示他自己见到了山和水,说明了山和水离开了青原惟信自己而独立存在。笫二种情况则是青原惟信禅师把山和水独自分开,水亦不是山,山亦不是水,山与水的表象是有区别对待的,这种规律属于“物”界中的“有”的现象,必须是属于肯定性的。这种规律和逻辑思维在山、水、人三者中,主要以“人”为中心的逻辑思维是“人”与世界分开,由于“人”与世界的分开,作为主要中心的“人”并没有领会山水本身的意义,更不知道物我两忘境况中的“人”是谁,再比如“人”在这扑迷离的世界中,目睹了人世的真真假假,善善恶恶,美美丑丑,智智愚愚,贫贫富富,喜喜悲悲,是是非非,生生死死,有限和无限,暂时和永恒,理想与现实,真理与谬误……人对等等这些现象总是迷感不解,让人坠入了二元对立的迷茫困境。这种困境则感觉到追寻美好的人生而不可得,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但又转瞬即逝,而最根本的,是执着于人的本身而又不认识人的本身,虽然在努力的寻找自我,而自我却离人越来越远的思维感觉,无可奈何地被永无止境的烦恼束缚着!
“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了”(敦煌本《坛经》),落入“不觉”、“无明”、“自性迷”的境界。处于这样的境界,不仅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矛盾的,而且人与世界也永远是矛盾的,矛盾引起烦恼、焦虑、甚至恐惧,苦难总是喜欢伴随着人生。
青原惟信禅师能达到第二阶段的见解,是由于“亲见知识,有个入处”,那惟信禅师的这个“入处”究竟又在那里呢?
原来,他认识到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的生命和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中心是要认识,要寻找作为主体的自我。但是越是追寻自我,但自我却离我越来越远,当人陷入绝境时,发现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即发现“无我”。此时,“吹却迷妄,内外名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顿见真如本性(佛性),都在“自性”之中,而自性是每个人均应具有的,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所不在的与生俱来!从“有我”到“无我”的思维定式,是佛性逻辑思维意识的具体飞跃。

那些在境界中自然产生无我意识形态的现象,那么作为“人”的思维意识对象来说,也只能是“无”的思维境界了,这种对物我进行全盘否定的意识与思维形态,导致主客二元的对立形态便立即消失了,这样的意识思维立即让最高境界中的“无”或者“空”马上就呈现出来,感觉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永远的浑然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亦是我,我亦是你,山亦是水,水亦是山,山水亦是我,我亦是山水等等的万物一体相互交融形态,因而感悟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矣!
禅宗思想认为 : “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常变化之中,一切事物必须具备各种因缘而产生,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只在各种关系和普遍联系中存在,宇宙万物中即不存在孤立的个体,“此能则彼能,此无则彼无;此消则彼消,此长则彼长。”所谓佛教中“无常”说和“缘起”说尽管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但其却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产物,而是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早期思想。因为“无常”和“缘起”能说明事物在变化中的关系,虽并非实体,但却说明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辩证关系。惟信禅师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但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说法陷入了有点虚无缥缈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论,但对于其“神思入境,骋怀幽远”的意识形态来说,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鉴赏观赏石却非常有用,禅宗思想认为 “要出世必先入世”的方法论,在观赏石的鉴赏境界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2017中华传世名石“济公活佛”
在唐代自然科学还未真正发展成为科学的千年以前,惟信禅师决不会从地壳运动去推证山水的成因和自然山水的变化,也决不会认为因地壳的隆起,使海洋变成高山而说山不是山,更决不会认为地壳下陷使高山变成海洋而说水不是水。惟信禅师的这种认识论,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维定式,是在用山水作比喻:对客观世界必须彻底从物质世界的内涵去了解其事物内在的本质,彰显突出了用心识别事物本质的地位和作用,一切对物质现象的认识,都是根据用心认识的变化过程而显现。自心、自性才是了解事物内在美的关键,万物具有的内涵和本源,也是芸芸众生应该去理解禅宗思想的根据。山、水、人三者都是“无”或者是“空”,此顿悟道出了佛家思想“四大皆空”的思维本源!惟信禅师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顿悟既是过程也是方法。人人皆可成佛,事事均具佛理。世人均可靠自己去发现自性,去舍掉偏执,不被事扰,不被境惑,歇诸缘,休万事,本心显露,方能开启智慧,把握真理。佛教禅宗所谓的真理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也不仅限于用逻辑思维所把握,只有靠内省式的直觉去顿悟,无门却入,无路却行,自在解脱,天人合一。这就是惟信的“有个入处”,也就是“我悟到了禅的真理”的意思。
惟信禅师在到达第二阶段时,山、水、人都是“无”,原来“人”看见的山水只不过是精神眼界的虚幻而也,但现在连“人”都不存在,哪里还有山水?剩下的只有“自性”与“心识”而已,涅槃寂静才是宇宙万物的“实相”;“生命觉悟到四大皆空,灵魂升华到虚无佛境”才是佛家思想最高境界的“真理”。
超越“物役、物累”,让观赏石走入收藏化境,而投身收藏数十年的赏石收藏家正在经历这种禅性思想的转变,从收藏的表象渐入收藏佳境。每个爱石人在与心爱的赏石藏品对晤交流时,敏慧的赏石者终会发现,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文化艺术和自然的寻根过程,在精美的赏石面前,每个收藏者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于是并孜孜不倦地寻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思维进入新的境界。让少数人终于感悟到了庄子倡导对’物役’’物累’的超越;和老子提出的’清净、无为、柔弱、不争’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并将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问题、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进入收藏的化境。这应该是收藏者近乎于禅家顿悟式的深刻理解吧!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