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54篇原创文章

话说,最终统一天下的秦国,最初在西周时期只不过因先祖秦非子被封了个秦邑,完全没法跟那些姬姓诸侯媲美,经过数代努力才慢慢发展壮大。但是,直到春秋乃至战国初期,秦国一直被东方各诸侯打压,尤其是战国初期崛起的霸主魏国。

秦自失去河西、退守洛水以后,无日不作收复河西之战争准备。经过数年的准备后,秦集中近50万大军进攻魏国,却被魏西河郡守吴起以5万之众反击败退。至献公时(前384年—前362年),秦虽然经过改革国力增强,并在洛阴之战中击败魏韩联军,在石门之战中打败魏军,歼敌6万,并在少梁之战后迫使魏国迁都大梁,但魏军实力并未削弱,秦军不仅无力东进中原,收复河西地区亦力有未逮。

秦孝公即位后,欲继其父献公之事业,于孝公元年(前361年)下令求贤,令中总结自其先祖穆公以来的形势后说:“三晋(指魏)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疆,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就是这时来到秦国的。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出身公族,原名卫鞅,亦称公孙鞅。入秦后为孝公所用,被封为列侯,食邑于商,号为商君,所以后世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商鞅生活在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力争变法图强和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深受改革之风的影响。他自幼即“好刑名之学”(法家学说),但又曾受教于鲁国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各家思想都有)尸佼,所以他对战国时各派理论均有所了解。

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得以见到孝公。前两次与秦孝公谈话,商鞅说之以道家学派的“帝道”和儒家学派的“王道”,孝公都不以为然。第三次谈话,商鞅说之以法家学派的“霸道”,孝公才略感兴趣。第四次谈话,商鞅说之以着眼于兼并、统一的“强国之术”,大得孝公的欢心和重视,以至“语数日不厌”。商鞅的强国之术中心问题就是变法。

孝公六年(前356年),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授权他负责秦国的变法。商鞅遂在孝公支持之下开始正式进行第一次变法。变法的战略目的是在七雄并立形势下建成军事大国,以在兼并战争中夺取胜利。下一篇,笔者再来跟你细聊商鞅主持的第一次变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