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撰稿人:王铎

统筹:胡明月

视觉:王文超

青岛姑娘:“都市之花”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青岛的姑娘不但会穿、敢穿,还能穿出花样来!”

的确。青岛的姑娘们,历来就是一群“都市之花”,她们所展现出的靓丽、柔美、漂亮和浪漫,是中国其他城市所罕有的。


1960年,衣着时尚的姑娘在前海看帆船(图片 |张岩提供)

过去,人们还把沙滩、海浪和美女,比喻成夏日青岛的“三原色”。说来,也不无道理。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大海养育了青岛的女人。青岛姑娘的本色,就是一个词:浪漫!


青岛姑娘是海边一道靓丽的风景(图片 |逄淑才提供)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岛就开始评选自己城市的“十大丽人”。有些美女,虽然还在求学,还是大学生、高中生或纺织女工,却仍被冠以“青岛名媛”或“青岛淑女”,跻身于上海的《良友》画报、《联华画报》和天津的《北洋画报》等时尚杂志。

也就是说,自那时起,一提到青岛姑娘,或民间俗称的“青岛大嫚”,几乎就是“美女”同义语。她们不仅仅是美丽青岛的另一种人文表达,而且还引领着当时中国都市生活的“美丽时尚”。

老青岛人所说的“中山路上看洋楼,海岸路上看大嫚”,指的就是这种“美女如云”的都市风情。


1985年,青岛针织六厂生产的时尚运动装(图片 |张岩提供)

是啊!青岛中山路上的洋楼确实是一座挨着一座,可海岸路上的大嫚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如今的青年人或多有不知。

原来,四方海岸路附近的纺织厂,是青岛最早和最有名的纺织大厂。如铁中桥门洞子旁边的国棉一厂、毛巾厂,还有靠近发电厂的国棉二厂、国棉三厂。这是青岛纺织女工最为集中的地方。


纺织女工切磋技艺(图片 |逄淑才提供)

由于四方火车站和铁中公交站“交汇”于此的原因,一到夏天,只要下班铃一响,几家工厂的大门一拉开,汹涌澎湃的纺织女工,就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样,铺天盖地,倾泄而出,就像是奔流出了一片花的海洋……那种花枝招展、花团锦簇,那种五光十色、风度翩翩,还有那种芙蓉出水、香风扑面……简直了!你就是有多少双眼睛,也不够使的,也不够看的,都顾不过来了,真的!

所以说,一条短短的海岸路,一年四季,就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欢声笑语的世界和一个美丽时装“大比拼”、“大联展”的世界。如果究其秘密,也不外乎姑娘们手中有丝绸、有布料,能裁会剪会编会缝,说到家就是有一双巧手。


栈桥合影(图片 |逄淑才提供)

大约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青岛市服装研究所还出过好几种《青岛服装》《服装剪裁》和《毛线编织》等图册。里面的所有美女模特,无一例外,都是青岛姑娘的靓丽写照。也就是说,从那时起,青岛姑娘不仅会走模特步,上过各种广告,而且还出现在各大娱乐晚会中,演过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人们熟悉的赵娜、倪萍和宋佳等等,就是其突出的代表。青岛由此也成了中国影视演员的摇篮。


“摩登”的青岛小嫚(图片 |逄淑才提供)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青岛姑娘的衣着打扮,便更具有现代感,更加职业化和国际化。如果说“青岛美女”是青岛人幸福的一种象征的话,那么她们的文化演绎和创造,也一定延展了青岛这座城市的与时俱进和日新月异。

青岛婚礼:“海誓山盟”

青岛因为是一座“山海之城”,所以青岛人的婚礼也被称做是“海誓山盟”。

有人说,青岛人的婚礼,不仅是一对新人、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新生,而且还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和标志。按我的理解,这话似乎还可以品尝出一种岁月的滋味。


婚礼场景(图片 |逄淑才提供)

就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说吧。青岛人要置办婚礼,通常都是“三大件”,叫做“一扭三转四不动弹”。

“一扭”:是指收音机,青岛人叫“电戏”。不管是电子管,还是晶体管,只要是“电戏”就行。

当时市面流行的品牌有青岛无线电总厂生产的“海燕牌”收音机,还有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红灯牌”收音机。所谓的“一扭”,就是指扭动波段开关旋钮的意思。


1958年,四名楼山后的农民抬着一顶花轿准备去接新娘

“三转”:即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因为这三样用品都是可以转动的,所以叫“三转”。

第一转手表,当时流行有“上海牌”“青岛牌”,还有“宝石花牌”和“工农牌”。新人们都以能够得到一对“上海牌”情侣表为最佳选择。经济条件差的,就只能选择“青岛牌”和“工农牌”了。

第二转自行车,青岛人最看重的是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因为这种自行车的大梁是锰钢的,极有韧性,百撞不折。因此成了首选。其实是天津的“飞鸽牌”自行车,也很漂亮,呈流线型,骑起来闪闪发光。


1952年,“青岛牌”“国防牌”自行车在青岛组装成车,投放市场

青岛自行车厂生产的“金鹿牌”自行车,也是青岛喜爱的。因为这种车能驮重物,带很多东西。尤其是青岛属于丘陵地带,上坡下崖多,故这种车非常实用。

第三转缝纫机,青岛女人最看好上海生产的“无敌牌”缝纫机。对于青岛产的“鹰轮牌”当然也喜欢。此外还有“蜜蜂牌”等等。


1983青岛缝纫机厂生产的鹰轮牌缝纫机(图片 |张岩提供)

“四不动弹”的内容最为复杂,就是四样四条腿的家具:木床、大衣橱、方桌和方凳。之所以说它们“不动弹”,是因为它们摆在家里,均无声无息,四平八稳。

这些家具是以青岛第一木器厂生产的最为“亮眼”。青岛人还亲切地称之为“一木的”。有的姑娘甚至还开玩笑说:“非一木不嫁!”这下可坏事了!据说,当时的青岛第一木器厂,几乎是天天“开夜车”,昼夜连轴转,加班加点地“大干快上”。尤其是到了“五一”和“十一”两个重大节日,上门提货的人都要排大队。有急等着结婚的,还要通过关系求人批条子。呵呵,那个时代,也真是个追赶幸福的时代。

当然,改革开放后的“三大件”就完全不同了,也不存在了,天地完全一新了。

首先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迅速加入。没多久,“空调机”和“摩托车”也堂而皇之地挤了进来,成为每家每户的必备。


1987年,一对新人结婚的场景,开始用汽车迎娶新娘了

还有最大的变化,也是从无到有的变化,就是腰挂的“BP机”和家庭的“固定电话”。

好像又过了可没几年,“手机”“微机”和“互联网”,也大踏步地闯进寻常百姓家了。一时间,青岛人富足了,腰包鼓了,眼界也开阔了。

到了近二十多年来,“房子”“汽车”和“蜜月旅行”,又成了新一代青岛人结婚的“三大标配”。这就是说,青岛人幸福指数的不断增加和提升,也昭示着中国社会的强势跨越和进步。

青岛性格:“宽容大度”

是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青岛也不例外。

青岛因为长期处于祖国的东部边陲,长期处于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防线,所以在青岛的城市性格中,除去坚毅、顽强、果敢之外,更多的是热情、豪放、宽容和奉献。


栈桥回澜阁(图片 |张岩提供)

举个例子说,青岛人从来不排外。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不管你的出身贵贱,青岛人总是会以诚相待,决不欺负对方。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对方受委曲。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凡是来青岛的,都是“青岛人”。

另外,谁在青岛安家,谁在青岛创业,青岛人都举双手赞成,青岛人爱护城市品牌,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比如美国快餐品牌“肯德基”,再比如日本的超市品牌“佳世客”,尽管它们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店面,但青岛人却拿出了自己城市的黄金地段供其经营,这不能不说是青岛人的一种呵护和尊重。

一百多年来,居住于“里院”中的青岛人,虽说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青岛人没有“土著”观念,从不把这一方土地当成自己的“私产”。所以,他们都把“新移民”,也当青岛人。他们期待着历史的传承和嬗变,希望明天更加灿烂。

事实是,青岛人从不守旧,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创新,喜欢从往日的时光中,寻找到人生的色彩和真谛。


1992年,清晨,市民在街头跳交谊舞(图片 |张岩提供)

所以,青岛人早晨一睁眼,就喜欢到公园去,到海边去。去打打太极拳,舞舞少林剑,走一趟梅花枪,抡一回流星锤!都说是在锻炼身体,实际上在青岛人看来,这还是像过去一样,在练武功、耍把式,这是从明代卫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尚武之风”。


1992年,卡拉OK兴起(图片 |张岩提供)

当然还有唱歌调嗓子跳舞的、吹口琴吹笙吹箫吹笛子吹号的、拉二胡拉京胡拉小提琴的,还有踢毽子、打篮球、踢足球、抖空竹、打羽毛球和下海游泳的等等。

也可以说,青岛人的幸福不是来自于运动本身,而是来自于童年的追求、理想和记忆。


一些团体、机关及夏令营的学生,夏天集体来海水浴场游泳

有记录说,青岛的现代登山运动是全国之中开始最早的,起始于1901年。抗战胜利前后,青岛还有各个团体组织的登山会,每年都要组织攀登太平山、浮山和崂山。

时至今日,青岛的登山运动仍然规模盛大,常年不衰。其中,还有不少欧洲人、日本人和韩国人,他们也加入了青岛人组织的攀登崂山的健身大军。为此,崂山区有关部门还专门为他们颁发“特别登山证”,以支持这项勇敢者的运动。

我想。如果让青岛人回答什么是“幸福”的话,那一定会说:生活在青岛,就是“幸福”,青岛从来就是一片“幸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