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

浙派是明代前期的绘画流派,因其代表画家戴进是浙江杭州人而得名,继起者有吴伟。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关系密切,在宣德至正德年间代表了绘画的主要倾向。

浙派与院体在成员上互相交叉,画风也趋于接近,故画史有时将戴进、吴伟归为院体。浙派与院体在对传统的继承上实有所不同。院体继承南宋山水画传统,比较严谨守旧,仿效几能乱真,风格雄健不失严整。浙派虽也有明显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痕迹,但用笔更加粗放简纵,墨色也显得淋漓酣畅,画面动感强烈,气势豪放,具有较多新意。在人物花鸟方面,戴进笔墨劲健精确,少壮阔的气势,吴伟则变为简括纵逸,格调更加豪放激荡。后起者如张路等,则趋于简率狂放。

浙派左右画坛 100 余年,后期出现末流之弊,缺乏新意,在画坛的影响被明中期吴门画派取代。

  • 名称:秋荷(轴)
  • 作者:项圣谟(1597 – 1658 年),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浙江嘉兴人。
  • 材质:纸本水墨画尺寸:纵 133.5 厘米,横 61.5 厘米
  • 作者简介:项圣谟出身于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他的家学渊源深厚,诗画俱佳,对历代诸家多有研习,尤其得力于北宋技法与元人神韵。他擅长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笔墨清隽,格调高雅,别具韵致,是明末不可多得的自成一格的文人画家。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
  • 作品描述:这幅画展现了一派晚秋气象。画面中有荷叶俯仰之间自在烂漫,荷花尽管褪去初放时的娇艳,但依旧不乏婀娜的情影。莲荷随风摇曳生姿,将一湾清水映衬得生意盎然。绘画技法上,这幅画用水墨绘制,笔法不拘一格,粗放、细致兼而有之,墨色清雅娴淡,恬静自然,蕴含着宋人用笔的周密严谨和元人的秀逸韵致。

《松江派》

松江派是明末山水画流派,包含云间派、华亭派和苏松派。

苏松派以赵左为首,云间派以沈士充为代表,这两派都源于宋旭。华亭派由顾正谊始创,他们都来自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古称华亭),风格相互影响。 这一画派以董其昌为代表。董其昌继承古人传统技法,但在笔墨运用上有独特造诣。他虽处处讲究摹古,但并非泥古不化。其画法特点是在师承古代各家的基础上,参以书法的笔墨修养,作品以平淡天真取胜,在当时声望显著。松江派各支派的画家们在艺术创作上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形成了明末山水画坛上独特的艺术风貌。

  • 名称:夏木垂阴图(轴)
  • 作者:董其昌(1555 – 1636 年) 材质:纸本水墨画 尺寸:纵 91.3 厘米,横 44 厘米
  • 作者简介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了很多名家作品,并在书画理论方面著述颇多,影响深远。
  • 画作特点 艺术风格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追求摹古,但并不泥古不化。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使他的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 技法与表现 此幅《夏木垂阴图》截取山坡一角,构图简洁。用笔老辣迅疾,墨色浓淡得宜,生动地表现出林木枝叶纷披的景象。 画中以长披麻皴染山石,皴与染相结合,加上浓重的苔点,使得长满青苔的山石因而具有湿润的质感。 在墨色的运用上,整幅画面主要以浓墨与留白相对比,黑、白、灰关系明确,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氛围。
  • 作品著录 此图著录于《虚斋名画续录》。 这张图片通过文字详细地介绍了董其昌及其《夏木垂阴图》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展现了明代文人画的独特魅力。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由于苏州是古吴都城,有吴门之称,其主要代表人物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是吴郡人,因此得名。

他们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独特风格,开创一代新风,成为明代中期以来画坛的主流。吴门画派在山水画上成就尤为突出,在人物花鸟上也有建树,注重诗书画的结合。

在明代隆庆、万历及崇祯(1567 – 1644)时期,是吴门画派的盛期。他们文化修养深厚,重视继承前人的笔墨传统,关注作品的气韵神采,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他们的笔墨技巧、表现手法和意境创造,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吴门画派在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画作基本信息

  1. 作者:卞文瑜(约 1576 – 1655 年)
  2.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
  3. 尺寸:纵 115.6 厘米,横 46.8 厘米

二、作者简介

卞文瑜,字润甫,号浮白,又号花龛,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擅长山水画,曾师从董其昌。他取法黄子久、吴镇,笔墨苍秀。其画风与 “苏松派” 的赵左接近。

三、画作特点

  1. 题跋与印鉴本幅自题:“己卯春过虞山,拂水山庄正枫林如染,大类赤城霞起,遂仿佛图此,以当卧游”。落款 “卞文瑜”,钤印 “文瑜”(朱文)、“润甫”(白文)。另有 “虚斋审定”(朱文)、“有余闲室宝藏”(朱文)两方鉴藏印。
  2. 创作时间与作者年龄己卯是崇祯十二年(1639 年),作者时年约 63 岁。
  3. 画面内容与艺术风格此图远景绘高山耸立,楼阁、飞栈隐现;近景画嘉木掩映,两文士在茅屋中坐谈。作者有意突出绘画的平面效果,近景和远景之间几乎没有过渡。树叶画法多变,颇具书法意趣。用笔圆润,设色淡雅,意境闲适而淡远。

这幅画作通过对拂水山庄的描绘,展现了卞文瑜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画的审美情趣。


《扬州画派》

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书画家。据晚清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八怪”包括罗聘、李方膺、黄慎、金农、李鱓、郑燮、高翔和汪士慎。不过,其他书籍中列出的“八怪”还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不同说法,如今多以李玉棻的说法为准。

这一画派的书画家大多来自中下层知识阶层,他们有的被罢官,如郑燮、李鱓、李方膺;有的终生不仕,如金农。他们有的生长于本地,有的是外来侨寓者,都有各自的坎坷经历,最终聚集在扬州。扬州在清代中期盐业发达,逐渐形成繁荣的绘画市场。

扬州画派在艺术观念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个性表现,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在笔墨运用上纵横驰骋,不受传统规矩束缚,锋芒毕露,直抒胸臆。这种艺术风格对中国的水墨写意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在艺术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一、画作基本信息

  1. 名称:芦鸭图(轴)
  2. 作者:清 黄慎
  3.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
  4. 尺寸:纵 126 厘米,横 60 厘米

二、作者简介

黄慎(1687 – 1770 年尚在),初名盛,一作胜,字恭寿,恭懋,号瘿瓢,又号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一生布衣,寓居扬州卖画自给。早年师法上官周,笔墨工细。中年以后偶见唐怀素的草书,逐以狂草笔法作画,形成风格豪放、不拘绳墨的新画风。擅绘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形象。善作草书,出神入化,放纵中有严谨,为 “扬州八怪” 之一。著有《蛟湖诗草》传世。

三、画作描述

  1. 题跋本幅自题:“乾隆丁丑小春月。瘿瓢子慎写”。丁丑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慎时年 71 岁。
  2. 艺术风格作者以没骨法直接点染物象,笔意灵活,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较好地表现了双鸭怡然自得的惬意之情,和风吹芦叶的飘扬动感。全图笔墨简约,虽然没有画一笔水,但是通过鸭子富有情趣的体态,使人仿佛看到了江南秋水明如镜的景象,达到了意到笔不到、景在画外的艺术效果。芦花、芦叶及芙蓉用狂草笔法表现,显示出作者晚年以书入画的艺术风貌。

这幅画通过对芦鸭的描绘,展现了黄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尤其是他以书入画的特点。

明代画家张宏画作《延陵挂剑(轴)》。这幅画是纸本水墨设色,纵 180.5 厘米,横 50 厘米。

  • 张宏(1577 – ?),字君度,号鹤涧,江苏苏州人。他擅长画山水,师从沈周但又有所变化,画风苍秀,也善于画人物。
  • 这幅画的自识为:“延陵挂剑。崇祯乙亥冬日写于久征馆。吴门张宏。” 铃有 “张宏”、“君度氏” 两方印。乙亥年为明崇祯八年(1635 年),作者当时 59 岁。
  • 这幅画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描绘的是 “延陵挂剑” 故事中季札来到徐国祭悼徐君的情景。画中采用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构图。陵园体势开阔宏伟,且背靠崇山峻岭颇显气势;加之设色沉稳,使画面的整体氛围趋于沉静肃穆。画法极为工整细致,陵园内外的树木品种多样,枝干和树叶的画法、设色也各不相同;人物、马匹造型准确,生动传神。人物的衣服染以朱红,使本来在画面中所占比例极小的人物显得突出,从而彰显了主题。

《武林派》

武林派由蓝瑛所创。蓝瑛在绘画山水、花卉、兰石、法宗元各家时,主要借鉴黄公望的风格。他早年绘画风格清简秀润,中年后风格渐趋苍劲。

蓝瑛的绘画风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墨浅绛,这类画作的笔墨疏宕,呈现出雄伟博大的气势;另一类是青绿设色,采用没骨画法,树石不用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作画,格调浓丽,在明清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清明二代绘画流派(部分)及作品欣赏

有人认为蓝瑛属于浙派的殿军,但实际上他的画风自成一派,并非浙派分支。传承蓝瑛画法的人众多,其中蓝氏一门直接继承了他的绘画风格,后来的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也受到他的影响。因为他们主要在杭州一带活动,而杭州古时被称为武林,所以在绘画史上他们被称为武林派。

《波臣派》

波臣派以明代画家曾鲸为代表的肖像画派。曾鲸工于写照,继承古人肖像画的传统画法,能自出新意,注重墨骨与晕染。所画人物,精心体会,善于抓住对方精神,点睛生动,咄咄逼真。其画法先用线勾出面部轮廓和五官部位,墨骨既成,再层层烘染,多至数十层,使之富立体感。有学者认为这种画法受到明末逐渐传入的西洋画法的影响,对明清肖像画的发展影响很大,而有波臣派之称。其传派有谢彬、沈韶、张远、徐璋等。


梅花图(轴)/ 明 陈继儒

  • 尺寸:纵 123 厘米,横 54.5 厘米
  • 作者简介:陈继儒(1558 – 1639 年),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董其昌齐名。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
  • 作品特征:本幅款署 “眉公”,钤印 “陈继儒印” 白方、“眉公” 朱方印。此图构图疏淡,绘石孤立,一支梅花横空而出。梅枝以淡墨皴染,笔法精致生动,梅花则用没骨法以蛤粉白随意点染,风格清丽,显示出陈氏极高的笔墨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