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雨辰

导读:甲午战后,清朝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督练。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定名:新建陆军。为了强化小站新军装备,清朝购置了大量先进武器,使得这支军队第一次有了欧式军队的风气。

新建陆军由来

北洋军前身是定武军,而定武军是由胡燏棻创建,1894年12月胡燏棻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聘请德人汉纳根为教习。全军共编有10营,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1895年9月移至小站。

武卫右军时代北洋军图片

1895 年 10 月,清朝改派袁世凯接督练,袁世凯接手后将新军扩充至 7000 多人。参照德国军制编制,并分立步,马,炮,工,辎等兵种。同年,“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直接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节制。

定武军编制再次出现则要到1915年,1914年袁世凯任命张勋为定武上将军。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定武军也全军覆没。

辫子军定武军

回到主题,袁世凯在小站设立“新建陆军督办处”后,除起用当年李鸿章来北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军校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曹馄,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很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等文人办理文案。

袁世凯不仅练兵,而且十分重视军事教育新军督练时期,他先后建立了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陆军师范学堂、北洋军官学堂等综合类学校。随着冯国璋等人的耕耘,学校专业体系也逐渐形成规模,诸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先后设立,可以说为北洋军提供了系统的人才来源。这些学堂也就成为后来保定军校的雏形。

1898年,袁世凯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他的新建陆军也从此出了名,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后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袁世凯宣布山东参加东南互保,不仅不赴京参战,还吸收了山东的练军防勇,把北洋军扩充到了一万七千人。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当时英国人在威海设立了一个华勇营,鉴于19世纪末中国北方反洋情绪高涨,英国人在当时普遍实行低饷、贪污成风的中国给华勇发高薪,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这让袁世凯认识到,新式军队的关键在于制度之新,厚饷可“养廉”,“饷薄则众各怀私,丛生弊窦;饷厚则人无纷念,悉力从公”(袁世凯,〈上督办军务处原禀〉,《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一)。

因此驻防山东期间,袁世凯首先在自己编练的新军里,亦效仿洋军,不仅高薪,而且设法杜绝军官克扣,发饷一律绕开各部队的主官,由薪饷局会同各营粮饷委员,出操时公开点名发放,一名新军士兵月薪五两五钱白银,基本和晚清六品官相同,完全可以供养一个五六口人家的开销,因此后世皆认为这是北洋军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查到了宣统三年(1911),清朝的军费开支情况,第一位就是新军。现列表于下:

新军:54361901.621两(白银);

勇营:19130940.711两(白银);

旗军:8863629.211两(白银);

学堂:5862922.873两(白银);

绿营:3066060.880两(白银);

编制上,北洋军基本采用日本编制,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

每镇辖步兵2协,每协辖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

每镇辖炮兵1标,下辖3营,每营3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

每镇辖骑兵1标,下辖4营,每营4队,每队2排,每排2棚,每棚兵目14人。

每镇辖工程兵1营,下辖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

每镇辖辎重兵1营,下辖4队,每队2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

全镇计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

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1905年5月以北洋常备军(1902-0904在保定编练),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有7万多人 。

曹锟也曾长期担任第三镇统制
北洋陆军第一镇

北洋陆军第一镇的前身是京旗常备军,该部以八旗子弟为主要兵源,首任统制官凤山,该部驻守于北京北苑仰山洼。

1902 年 11 月,北洋常备军创练时,清政府从八旗旧军中挑选兵丁约万人,由魁斌、溥伦、桂春、铁良、姜桂题等人从这万人中选出三千人,交给袁世凯创练京旗常备军。所以这支军队相当于北洋和宗社党合办。

1903 年 12 月,袁世凯、铁良对京旗常备军进行扩充,增建两营步队,一营马队、一营陆路炮队和一队工程队 , 1905 年初,袁世凯、铁良再次扩编京旗常备军,增建了一营马队、一营陆路炮队、一队工程队和一队辎重队,使这支军队达到一镇的编制。

北洋陆军第二镇

北洋陆军第二镇前身是北洋常备军左镇,是清末新式陆军中成军最早的一镇,首任统制官为王英楷,驻守迁安。

1902年 1月,袁世凯筹集一百万两军费,派武卫右军营务处的王士珍前往正定、大名、广平、赵州等地征募六千兵丁。这些募兵地都在南直隶,是义和团最活跃的地方,募兵之时民间谣言四起,传言说这些兵丁将会被运往国外,抵偿那些被拳民打死的洋人。

这六千人后被送往保定训练,于 1903年7月编成北洋常备军左镇。经过扩建共编成步队十二营、马队四营、炮队两营、工程队一营和辎重队一营,员额共计19120人。

于1905年5月改称北洋陆军第二镇。

北洋陆军第三镇

北洋陆军第三镇前身为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该军以北洋常备军左镇和右镇的剩余将弁兵卒为基础,是北洋六镇中成军最快的一镇,首任统制官为段祺瑞,驻守保定。

1904年1月,因日俄在东三省开战,北洋常备军左镇和右镇主力离开保定和马厂驻地,向北移防到山海关一带,京畿地区出现兵力真空。袁世凯趁此机会,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迅速扩军编练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至1904年3月便完成了编建。

北洋陆军第四镇

北洋陆军第四镇前身是北洋常备军右镇,首任统制官为吴凤岭,驻守马厂。

1903年初,袁世凯筹划组建北洋常备军右镇,他将保阳马队各营裁改归并,编成一标四营开赴马厂训练。1904年2月,袁世凯再次抽调淮军肃毅亲军、元字马步等营进行编练。而后继续在直隶、河南等地编练步队一协、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和辎重队一营。

1904年3月,袁世凯将他们合编组建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分驻马厂和小站。

北洋陆军第五镇

第五镇组建时,恰逢清朝改常备军为新建陆军,这一镇便直接被编为北洋陆军第五镇,首任统制官为吴长纯,驻守山东济南。

1905年4月,署理山东巡抚杨士骧从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抽调十二营,又从马厂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抽调步队四营、马队一营、炮队一营,再挑选青州、德州、沧州、密云等地驻防的旗兵,共建成步队十二营、马队三营、炮队三营以及工程队和辎重队各一营。

袁世凯恩主淮军名将吴长庆
北洋陆军第六镇

北洋陆军第六镇前身是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是北洋军中有名的“凶镇”,首任统制官为王士珍,驻守北京南苑、海淀等地。

1905年,袁世凯抽调武卫右军七千人、南洋自强军二百六十余人以及北洋常备军第三镇步队各标第二营进行编练,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四镇。由于武卫右军此前多次担任宿卫宫禁的任务,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军后仍驻扎南苑、海淀等地,负责宿卫宫门。

王士珍,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平壤战役时他亲手操炮,轰击日军,战斗中左手无名指被炸掉,后日军四面合围,王世珍率领炮队学兵全数突围杀出

六镇陆军的统兵官,除来自汉军镶白旗的凤山外,其他五人都与袁世凯渊源深厚。

1.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

2.段祺瑞在小站练兵时便追随左右,他的继室夫人是袁世凯的义女张佩蘅。

3.吴凤岭是袁世凯家仆的儿子,自小在袁家长大,是袁世凯亲手带出来的。

4.吴长纯是袁世凯老上司吴长庆的族弟,淮军时期就与袁世凯结识了。

5.王士珍跟袁世凯的关系更不用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时,王士珍是他的军事参谋

另外除北洋六镇外,袁世凯又把驻直隶的淮军各营整顿改编为三十九营,命名为 “北洋巡防淮军”(又称”北洋巡防营“),分为前后中左右五中路。以夏辛酋,张勋,李天保,徐邦杰,邱开浩分别统带,驻扎直隶各县。

此外,宋庆的武卫左军(又称毅军)共20余营。共中各将弁多为袁先人旧部。1902年宋庆死,由马玉昆接统,其中八营归姜桂题统领,倪嗣冲被任命为营务长长官。至1908年马玉昆死,毅军全部由姜桂题接受,纳入袁世凯的北洋军系统。至于,袁世凯统领着近10多万全副近代化武装的北洋新旧军。

宋庆和恩铭

袁世凯练兵的要求是要么服从命令拿钱,要么搭上性命。曾经,北洋新军一棚人因为队官拖欠军饷要兵变,袁世凯知道后二话没说先枪毙了那个队官,补上了拖欠军饷,然后就把二十几个闹兵变的士兵全部砍头,首级挂在练兵场两侧柳树上整整一个月。

新建陆军武器

枪械方面,北洋陆军创建之初,尽管国内已经仿制小口径连发步枪成功并已投产,但北洋军使用的却是当时世界最被看好的“奥地利造8毫米曼利夏”步骑枪。如第六镇成军之初,共有步骑枪8777支,而曼利夏步骑枪便占了7787支之多,可见其所占比重。

M1895曼丽夏步枪:奥匈帝国制式步枪。采用曼丽夏直拉栓动设计

汉阳造步枪

不过很快的,德造七九步枪与日造六五步枪后来居上,性能更优秀,加之北洋陆军又完全仿自德日两国,曼利夏很快被替换,德国造7.92毫米毛瑟系列步枪、日本造6.5毫米三十年系列步枪成为北洋军主流步枪。但由于日本6.5毫米弹药过分追求射程、射击精度高的要求,造成日本6.5毫米口径步机枪弹的弹道过于稳定,杀伤力不高且容易造成误伤。使得德国造7.9毫米毛瑟系列步枪成为当时北洋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机枪方面,中国最早是自1888年由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马克沁重机枪的,但一直到清朝灭亡,出品都极少,月产量仅维持在1——2挺的水平上,故北洋军建军初期,重机枪的装备亦少。1905年,奉派考验北洋三镇的清廷大员长庚,在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三月十三日,马克沁机器炮打靶。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能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螺丝松紧不一,放炮之间易于掣动,殊为可惜”。可见从1895年开始,马克沁机枪已经装备到了北洋军,但数量未详。

马克沁重机枪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了机枪的巨大威力,于是向德国订购了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144挺,同时为了方便采用了日式装备的部队又向法国采购了哈奇开斯气冷式重机枪24挺,向日本采购38式重机枪若干挺。

此次军购北洋军收获颇丰,每镇增编一个机枪营24挺重机枪。“永平秋操时,清政府因外购机枪没有到货,向各地借用机枪,数量巨大以至于各地机枪几乎被抽 调一空”。武昌起义时,湖北的民军几无机枪使用,民军甚至从楚望台军械库中拖出早已被淘汰的“六管神机炮”(金陵制造局仿制的格林转膛机枪)使用。此外,阳夏之战时黄兴总结汉口失守的原因时也提到民军与北洋军相比缺少机枪火力的支援。由此可见,北洋军此时的机枪装备以及到了相当的程度。

不过虽然镇一级别装备了重机枪,但是根据北洋军编制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要求,每个标(团)都应编有1个机枪连但也只是编制表上的事情,真正的落编,则要晚的多。以北洋第三镇(师)为例,到了民国元年,第九、十二两个团才编成机关枪各一个连,到民国二年,十一团机关枪连编成,又过了一年,第十团机关枪连才编成。精锐第三师都如此,其他各师怕也不比它更好。

火炮,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新军相当大的比重,即是日造和国造火炮,亦多是仿自克虏伯式。在北洋系中除第1、6、23镇和暂编第13协外,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管退炮系列。而且还有一个信息很值得注意,即当时的火炮数量,俱是每镇54门的满编,这是国民政府任何一个师都望尘莫及的

大炮装备,按规定,每镇五十四尊,分属三个炮营,每营十八尊。一般是,陆炮三十六尊(又称野炮),山炮十八尊。有时,山炮多于陆炮,如第三镇就是山炮三十六尊,陆路炮十八尊。不过也有的镇炮数不足,如第三、四两镇只有三十六尊,少一个炮营(光绪三十二年后)。炮六尊为一队。每营十八尊炮,即三个炮队为一炮营。计全镇为三营炮队,或炮九队。每炮配猛炸药弹一百,寻常开花弹一百,子母弹四百。一般七匹马拉一炮。1909年后,军级又添置重炮队。

各镇零碎装备,无法一一叙述,谨以第六镇为代表略列于下:

标旗五面;营旗二十四面;军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军佐佩刀九十七把;书记佩刀四十六把;军官手枪四百五十二杆(全部为六响左轮手枪);军佐手枪九十六杆;炮目兵手枪三百五十五杆;马兵刀一千零四十六把;洋步号九十八支;洋马号五十九支;铜吹哨三百四十二个;四倍光千里镜二百八十四个;八倍光千里镜一百八十个;侧视镜二百一十九个;孔明灯六百三十三个;号灯两千对;号旗四十对;救伤床六十九架;子药箱一百九十二个;大洋锹一百九十二把;大洋锨五百七十六把;小洋锹三千零二十四把;小洋镐一千八百二十四把;修枪炮器械二十副;军乐队刺刀五十把;刺枪劈剑器三百零八副;军乐器一堂,计四十五件。服装,略。其他各镇装备在数字上大同小异。

北洋军乐队

德国炮在中国有很多种,包括M1903/05/08型克虏伯原装野炮,日本仿M1903型的31式野炮,山炮则包括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包括克虏伯原装炮,日本仿制的31式山炮,江南制造局仿造的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式山炮)

毒气:阳夏战役时,军谘府卢星恒曾向载涛建议对民军使用氯气炮,不过被载涛拒绝了

气球:1908年4月,湖北陆军第八镇率先成立气球侦察队,工兵营营长王永泉兼队长,并聘有日籍教练,配备“山田”式气球一具。同年5、6月,江苏陆军第九镇气球侦察队、直隶陆军第四镇气球侦察队相继宣告成立,分别由工兵营营长邓质仪、高凝辰兼任队长,各装备“山田”式气球一具。由此,中国最原始的空军诞生了。

1909年,新军效仿日本,在各镇添加通讯营,共分为铁道、电讯、气球三队(连)

1909年,清廷军咨处、海军处、陆军部正式颁布了《陆军气球预备法》,制定了向国外购买气球、培养气球应用人才、各省新军组织气球侦察队等规定。同年2月,陆军大学堂甚至编印了一本《气球学》,讲授一些气球升空的原理,并教授士卒如何来进行操控气球,为气球侦察队训练提供专门教材。

太湖秋操气球

相比于绿营兵和八旗军,新军的组织纪律性好了很多。当时有记载说:“往者招募兵勇纪律未娴,以致兵行过者户闭门关。今遵国家定制首重纪律,所过州县父老欢迎,虽拾芥捡草之夫莫不随从,来往兵民一家……”

北洋六镇结局:

1923年,北洋第一镇改编的陆军第一师奉命进攻广东,被邓琢如部击 溃,余部被孙传芳改编为江西第三师,北伐时被全歼于南昌。

1921年7月,湖南赵恒惕发起倒王运动,北洋第二镇师长、湖北督军王占元战败下野,由孙传芳接任,北伐时二师全歼于南昌。

1926年5月,国民北伐,以北洋第三镇为核心的吴佩孚在汀泗桥,贺胜桥被全歼。。

1924年,控制北洋第六镇改编的陆军第六师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和北洋第四镇的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发生“江浙战争”。

由于孙传芳配合齐燮元进攻浙江,加之卢军内部兵变,结果浙军大败,卢永祥下野。。

1924 年 10 月,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溃败。张作霖南下,打败了齐燮元。。。

辛亥革命时,北洋第五镇因济南兵变一直不受重用,长期留守山东。1925年,该师被张宗昌改编为直鲁联军第四军,北伐被解散。

1910年,新军第二混成协正在训练

最后认识了解一下几位镇统制的结局:

北洋第一镇统制凤山后接任广州将军,辛亥革命前被革命党炸死。新统制为袁世凯的嫡系何宗莲。袁死后,何宗莲归隐田园。

北洋第二镇统制王英楷是孙传芳的姐夫,不幸在1908年病逝。第二任统制张怀芝民国建立后归隐田园,1934年病逝。

北洋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段芝贵和曹锟。段是袁世凯的干儿子,后曾任陆军总长

北洋第四镇统制吴凤岭,从小在袁世凯家里长大,可惜1912年先于袁世凯病逝。

北洋第五镇统制吴长纯,甲午战争时同日军血战六十余日,1906年因伤病去世。

北洋第六镇统制为王士珍,后任陆军总长和民国总理。

清末新军步兵进行体能训练

1910年,北洋第三镇军官正在教授士兵射击

1905年,北洋军随营学堂结业仪式

1907年北洋军第一镇和第六镇进行彰德会操

1908年太湖秋操

1910年,新军第二镇炮兵正在训练

1910年,新军第一镇官兵正在进行沙盘推演注意部分人脑后的辫子,要知道第一镇可是八旗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