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军”是由两江总督张之洞于光绪21年(1895年)12月组建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的新式陆军。自强军仿德国营制,设步队八营、马队二营、炮队二营、工程队一营,步队每营250人、马队每营180骑、炮队每营200人、工程队100人,医官、兽医、枪匠、伙夫、马夫另设,全军兵士2860人,官佐32人,德国教官32人。1896年2月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自强军由刘接办。1901年9月自强军奉旨调往山东,并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1905年春与武卫右军合编入北洋常备军第四镇(镇相当于师)。

1895年7月(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署两江总督张之洞针对清军颓败之势,提出在南洋精练一支新军的设想,并开始在江苏现有各营中挑选精壮,以洋将统带操练,进行编练试点。12月,张之洞呈递江南新军编练计划及编制规划,并冠以自强军之名。1896年1月,清政府批准张之洞所奏,自强军在江宁(今南京)正式建立。自强军规定,所募兵员必须是距江宁不太远的“土著乡民”,年龄16~20岁,“用西医验其身躯,壮健并无隐疾,目光及远者”;年籍身家易于清查,并有族邻乡绅作保。为确保部队的稳定性,凡被录用者,必须声明情愿效力10年,只准开革,不准辞退。全军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各以营哨为基本建制单位。步兵每营250人,分为5哨;骑兵每营180骑,分为3哨;炮兵每营200人,分为4哨;工程营100人。名为完全参照德国陆军编制,实则步兵一营仅相当于德军的一连。按编练计划,全军先设步队8营、马队2营、炮队2营、工程队1营,共13营2860人。统带以洋将充任,所辖各营哨主官亦由洋将担任;另设副营官副哨官,由清朝武职人员及武备学堂学生担任。洋将掌“带兵操练之权”,华将掌“约束惩责之权”。官兵薪饷从优。1896年2月,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自强军交刘坤一接办。因刘坤一并无发展新军的意愿,遂遭冷遇。先由江宁迁移吴淞,后又迁至江阴;下辖马队2营被合为1营,取消了工程队的建制,全军仅2588人;兵丁的薪饷也略予降低。另外,刘坤一还设立“总理自强军营务处”以督率全军,改变了洋将悉掌自强军督率大权的局面。1898年4月,洋将合同期满回国,署江南提督李占椿接统。1901年7月,前往山东,归袁世凯节制。不久,与武卫右军合并改编为北洋第6镇,纳入北洋军序列。自强军在江南颇有影响。浙江、四川等省新军编练多借鉴于自强军,有不少自强军官佐被调往南方一些省份教练新军。

自强军驻扎南京,在城内购建营地营房,进行操练。并设立营务处管理全军营务,江宁知府钱询为自强军洋操提调,总理营务处。1896年8月,全军移驻吴淞,原吴淞驻军移扎狮子林炮台,腾出营地操场,供自强军训练。

自强军在吴淞安顿以后,开始了正规的军事操练。为了督操方便,将步队8营分为左右两翼,每翼4营,士兵们开始了紧张的训练,每天几乎“无一刻之偷闲”。步队使用的武器是1888年新式小口径双筒毛瑟枪,炮队2营使用武器分别是克虏伯八生的后膛钢炮及英国麦克信七生的半后膛钢炮各6尊。马队操练器具主要是长矛,炮队马队士兵则都备有新式小口径双筒马枪。1897年5月1日,自强军在吴淞举行阅操,邀请了驻沪各国领事、水陆团练各将弁共170余人观看。阅毕,上海的西文报刊评论说:“此军人人体气强壮,枪械整洁”,步队“听其扳机作势之声则千人一律,及装药放响则初次不齐,二、三次较佳”;炮队钢炮“皆精利之器,光洁绝伦,……炮手之技洵称敏捷”;马队“操亦甚精,进退徐疾,皆如人意”。连当时江苏巡抚赵舒翘视察自强军时,对其“行军阵法”,也发出“江南诸军无如自强军”的感叹。国内舆论更对自强军“士躯之精壮,戎衣之整洁,枪械之新炼,手足之灵捷,步伐之敏肃,纪律之严谨”,赞叹不已。大阅操的成功,使自强军名声大振,令中外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

1898年5月,新任自强军统带江南提督李占椿带军移驻江阴,以便与镇江上游诸军相互联络,自强军加入了江防行列。这时期,自强军遣散了洋将,全归华将自统。军队营制上增加了江南提督亲兵一哨。全军在靠近江阴沿江炮台附近,择地驻扎,以备有警时与炮台互相策应。1898年9月,刘坤一谕:三十七营防军练洋操,每哨由自强军酌拨排长一名充任教习,一切操法都按自强军的章程。自强军调出排长的缺额,由统带另行募补,又将自强军新纂之《西法类编》一书分发江南防军各营旗,责成营哨官诵习。

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自强军“将亲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马步炮各营借原领军械等项”调往山东,“交袁世凯酌量分布和训练”,并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1905年春与武卫右军合编入北洋常备军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

清末新军之新建陆军、自强军、武卫军

清代末期,清廷为了维护帝国根基,曾尝试从多个角度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军工生产线和购买了许多先进兵器后,又仿照西方军事制度组建了一支又一支的新型部队。因此在晚清时期,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军队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

那么清末的新建陆军、自强军和武卫军,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洋务运动时清廷在各地建立了多所兵工厂

袁世凯改组定武军,成立新建陆军

对于袁世凯所控制的新建陆军,想来大家应当都不陌生。实际上新建陆军的前身,即为晚清出现的定武军。公元1894年,时任广西按察使一职的胡橘棻被清廷派往小站编练新军。当时胡橘棻共招募了五千壮士,并将其编成十个新军营。定武军从组建之初就一直接受德国军事教官的训练,军事素养领先清末许多其他部队。

新军的训练场所小站练兵园

然而没过多久,清廷就选择让袁世凯奔赴小站接管定武军。袁世凯赴任后随即扩大了定武军的规模,在多募得两千兵员的情况下将其名称改为新建陆军。不仅如此,新建陆军还沿袭了定武军的训练模式,并采用了近代军事编制和为士兵购入了更多的近代化兵器。对此,天津市文物局的涂小元研究员在《小站练兵时期定武军、新建陆军与武卫右军的火器装备刍议》一文中曾经提到:

袁世凯认为胡燏棻关于火器的分析十分得当,为此购入了大量的曼里夏后装步枪、曼里夏后装马枪、毛瑟后装步枪、克虏伯75毫米口径钢制后膛架退山炮和格鲁森57毫米口径钢制后膛架退山炮装备部队……新建陆军除军官使用的指挥刀、步兵使用的刺刀和骑兵使用的马刀之外,抛弃其他一切冷兵器。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素养、还是军中待遇,新建陆军都要优于先前及同时期清帝国内部的其他武装力量。同时,新建陆军还制订了非常严格的军队纪律,一改往日百姓心目中清军战斗力低下、军纪涣散的不良印象。基于这一点,可以清晰地看出清廷改革军队的决心。

虽然这支部队人数较少,在仅有七千人的情况下还不足以撑起保卫整个帝国的重任;但是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清廷终于找到了通往建设近代化陆军的正确道路。

负责练军的袁世凯

张之洞至江苏募 兵,组建自强军

在胡橘棻招募并训练定武军的同时,清廷又同步委派张之洞前往江苏组建新军,即自强军。比起定武军,自强军的规模虽然更小,但是所接受的军事教育的水平却丝毫不减。更重要的是,军中的底层军官基本上都是”军校生”,这直接拉高了整支部队的军事素养。

与定武军相同,自强军也选择将西方的军事制度拿来为己所用,还招募了许多德国军官进入军中充当教官。这些军官负责平日里的军事训练,而清军高级军官则不允许干涉,其职责只限于维护军中风纪。

晚清重臣张之洞

不久之后张之洞回归本职,训练部队的重任就被清廷移交给了刘坤一。在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磨合之后,清廷认为自强军已经具备了奔赴战场的能力。因此便将这支部队调离南方,进而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合并,也就是后来的新建陆军(北洋军)第六镇。

自强军的建立与发展,充分证明了清廷组建定武军和新建陆军并非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确确实实是要对陆军进行近代化改造。同时,自强军也让西方列强看到了清军的新面貌,极大提升了清帝国的军威和国威。

再者,因定武军、新建陆军和自强军全部都聘用了德国教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帝国与德国之间的联系。当然,德国人也必然是看在帮助清廷建设近代化陆军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出手相助,毕竟德国人也并非愿意白白付出。

戊戌变法失败后,新建陆军被改组为武卫军

公元1898年,在戊戌变法即将取得初步成效之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突然向帝党发难。慈禧太后不仅囚禁了光绪帝,还将推动变法的几个主要人物纷纷斩首,也就是后来的”戊戌六君子”。至此,本有希望振兴帝国的戊戌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受到清廷迫害的戊戌六君子

在这次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结束之后,慈禧委任时任直隶总督一职的荣禄重新改编帝国军队,以强化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卫戍力量。起初清廷曾打算再建立起一支卫戍京师的新军,但在财政无法提供有效支持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改组现有军队,武卫军由此诞生。

不久之后,袁世凯所统领的新建陆军就被编入武卫军之中,即武卫右军,驻扎地点则仍然选择在天津。同时,清廷又将聂士成、宋庆、董福祥等部武装力量纷纷吸收至武卫军中。最后,清廷又从远八旗军中抽调了大量精锐的将士组成中军。至此,武卫军已经完全形成。

清廷将国内几支武装力量整合成为一支军队,其用意应当是想让这些武装力量为后党所用。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内部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虽然慈禧太后曾摄政多年,但这种软禁皇帝独揽大权的行为其实已经侵犯到了皇权。

如果地方武装力量打出勤王旗帜攻向京师,帝国则很有可能快速走向分裂,后党的地位也顿时就会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武卫军就成为了后党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地位的工具,更成为了压制帝党的手段之一。

被整合在一起的武卫军将士

虽然袁世凯所控制的新建陆军最后被划入武卫军中,但清廷并未通过调整编制直接获取对新建陆军的控制权。换句话说,新建陆军仍只听袁世凯一人的调动,颇有”袁家军”的味道在里面。

基于此,可以发现当时清廷正在逐渐失去对新军的控制能力,也希望通过尝试改革军队编制来达到将军权收归中央的目的。或许慈禧已经认为达成了预定的目标,但是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清廷这次军事编制改革其实应当算得上是失败的。

需要额外提到的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的战斗力是当时武卫军中各军都无法比肩的。当时只有聂士成的部队勉强可以称得上是有近代化影子的军队,其余的武装力量依旧和先前的清军并无两样。这也就意味着,清廷合并多支武装力量,其实并没有达到提升国防力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