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象征性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讨论在两届北京奥运形象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这种关系与传统、习俗相关联,并以国际政治形势与全球文化潮流为演绎背景。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奖牌、体育图标及核心图形设计为例,对其中选择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以讨论传统图像及其象征意义如何能在历经漫长的时间流逝与语境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生命力并演绎、生发出合乎国家形象设计战略目标的新形式与意义

关键词  奥运形象设计  传统图像  象征性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mbolism of images and national image, which was highly emphasized during the design of the image of the two Beijing Olympics, this relationship i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s and customs, and is interpret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s and global cultural trends.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lected images used in the medal designs, sports program icon design, and core graphics of the two Beijing Olympics, discussing how traditional image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can maintain vitality and evolve into new forms and meanings that align with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national image design, even after a long passage of time and changes in context.

Keywords  Olympic image design; traditional images; symbolism

图片

一、从玉石到天空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选择镶嵌一块玉石来象征最高的荣誉与对获奖运动员的礼赞。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礼的物质载体莫过于玉与青铜。青铜器作为夏商周三代最重要的祭祀礼器,是盛装、展示牺牲等供奉的器物,以表达“平其心,成其政”〔1〕的“示和”〔2〕愿景,其功用落在实处;而玉作为人与天地沟通的特殊材料,则更多地体现象法天地、比德于玉的“尊德”传统,其功用意在象征。用一块象征君子之德的玉石材料来表达中国传统礼仪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遇无疑是充满诗意的,而这份诗意更由于运动员可以通过触摸真实的材料来感知而显得格外亲切与温暖。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林林总总的奖牌设计方案中,北京冬奥组委再次选择了基于玉璧的设计方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也许再也没有比“玉成双璧”更能体现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吉祥意味的了。作为设计团队,我们虽然提报了基于玉璧的设计方案,但希望能够在理念上超越、在形式上分别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以见证十四年时间与观念的同步变迁。(图1)


图片

图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前期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苍璧礼天作为最高等级的祭祀,通过平面的圆形玉石表达对天象的理解与敬畏,是以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致敬,这一线索让我们产生灵感:摒弃再次镶嵌任何材料的做法,将浑天仪的环与玉璧的环进行形态同构,于是一个可以任意旋转的动态奖牌出现了。奖牌合上时同心归圆,浑然一体,以平素的形式表达天地合、人心同的和谐主题;奖牌打开后呈现出浑天仪的立体结构,表达人类对地球、宇宙,对未知持续探索的精神,体现人类与万物互联共生的深刻内涵。奖牌从圆心到圆环均可任意开合,体现中国传统运动中“动、静、开、合”的辩证法与哲学观。奖牌打开时,可见第二、三、四环侧面镌刻奥林匹克格言,让每一位获奖运动员在开合奖牌的过程中重温奥林匹克精神。(图2)


图片

图2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设计动态方案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我们团队设计的另一个同样基于玉璧形式的突破性方案“合璧”(图3),灵感来自齐家文化的联璜玉璧,奖牌采用三段组合的方式,寓意天地人和,奖牌中空,寓意日月其中,总体表达日月合璧,天人合一、和合共赢的主题。既可以组合佩戴,也可以分成三个单体,在庆典时刻分别赠予至亲或教练佩戴,以此分享共同的喜悦,表达感恩之情。但这一有趣的想法在评审时因担忧圆形分开组合有“破镜重圆”的意向,意头不够圆满,最终未被采用。“意头”本属于民俗,看似不在当代公共决策的考量范围,但事实上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意头”的吉凶一直潜伏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每个普通人或群体的日常心境乃至决策,文字或图像的“意头”在当今乃至未来中国重大公共决策过程中仍是一件需审慎对待、反复论证的大事。道之所现,其为象焉,图像与其象征性无所不在,这一点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3 合璧——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设计前期方案  设计师:刘典


虽然最终北京冬奥奖牌没有采用上述的动态或组合方案,而是采用了更为质朴无华的静态方案,但我认为这一过程的尝试,就国家形象设计而言,具有理念与实践的开创性意义:国家形象设计可以是生动的、富有创造力的,应该以前瞻性的创见给大众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

二、汉字的形意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篆书之美”选用汉字作为灵感来源。在体育图标的竞标过程中,我们曾提供了剪纸、水墨、画像石等形式的方案。最终基于大篆风格的“篆书之美”体育图标方案进入决赛阶段,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他们提供了一套更加写实、更具动感的图标方案。在北京奥组委内部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几乎大多数部门都倾向于清华美院的方案,认为他们方案中的单项动作更准确、更生动。但最终北京奥组委执委会选择了“篆书之美”体育图标作为最终方案,这一方案以卓越的设计水准与鲜明的中国汉字风格,被《纽约时报》评为奥运形象设计史上最好的三届奥运会体育图标之一。〔3〕(其他两届分别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图标,2004年雅典奥运会体育图标)国际奥委会形象景观顾问布拉德·科普兰也对该图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是迄今最好的设计之一,它以现代、简洁的形式捕捉到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既能大幅出现在多数设计应用中,也能小幅使用,用于功能性设计之中,如日程表和导视系统等。”〔4〕(图4、图5)


图片
图4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单项体育图标设计竞标方案之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图片

图5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单项体育图标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的最终方案同样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为主要呈现形式,后期实施时扩展采用动态方式。我本人也参与了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的竞标与前期创作过程。作为2008年奥运体育图标设计的主创,我本能地回避再次使用汉字作为这一届体育图标的灵感来源,毕竟十多年过去了,设计不应该在原有形式或方向上止步不前。我认为与2022年冬奥会会徽形式接近的折纸或剪纸方案会是最佳选择,但北京冬奥组委还是倾向于汉字的形式。在与冬奥组委形象设计总监反复沟通后,最终达成共识,汉印也许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既满足了冬奥组委对汉字形式的青睐,同时汉印与篆字又有天然的联系,可以看作是2008年北京奥运形象设计的延续。我建议采用汉印白文形式,加粗笔画,充满方寸空间,体现汉印特有的张力与极高质量的图底关系,并与2008年“篆书之美”体育图标细如游丝的风格形成对比。但最终冬奥组委内部团队倾向于强化单项动作的动感与速度表现,认为冰雪运动的典型特征是速度与动感。因此最终的方案呈现形式是长方形,而不是汉印常见的正方形,通过拉长对角线、扩展背景空间的构图方式,以最大限度表达运动的动感与速度特征。(图6、图7)


图片
图6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前期方案草图  作者绘
图片

图7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动感问题曾经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篆书之美”体育图标引起持续争议的主要原因。当时大部分同事和部分评审专家都认为“篆书之美”体育图标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动感。篆字的结构庄严肃穆,具有宁静的仪态,绝不躁动。我在各级汇报过程中的主要坚守就是不能为了动感而改变汉字的结构特征、忽略图底关系。在满足识别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汉字本有的视觉特征与美学质量要始终保留。我相信动感不是体育图标设计的唯一或最优选择,寓动于静也许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运动哲学或世界观。汉字本身就是充满势能的结构体,那是一种待发的态势与美感,更有力、更隽永。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十余年后,冬奥组委决策层依然认为就体育图标设计而言,汉字的形式更有层次与格调。中国人一向对文字特别敬重,任何有文字痕迹的器物,甚至是碎纸残片都视如珍宝。溯源华夏文明的历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似乎一直是中国士人探索世界的经纬。看似图文并重,而真实的历史过程中,图像一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文字始终是典章文物的主体与核心。也许是看重文字的意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力,在实际的操作中又会对文字的寓意更加慎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设计的竞标过程中,所有以文字为创作主题的方案无一例外均遭淘汰。
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始参与北京奥运核心图形的设计竞赛。在我们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三个提报方案均以文字为主题,分别是“云祥水吉”“天人合一”和“唐图”,而其中最重要、也最被大家看好的是“唐图”方案。该方案使用楷体“永”字为主图形,背景采用中国古代益智玩具七巧板,“永”字的书法笔触与七巧板的直线结合,具有既古典又现代的视觉特征。同时,七巧板多彩、多肌理的视觉变化又丰富了图形的表现力,该图形采用切割的方式,针对不同的运用环境,选用不同比例的图形单元。但出于对“永”字寓意读解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奥组委建议改用“京”字或“和谐”二字。“京”出现于主徽“中国印”的设计中,而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的口号是“和谐之旅”,这是已经过官方认证的文字,但设计团队认为从传统书法笔画的典型性来看,“永”字不可替代,最终“唐图”与其他两个文字方案均未被采用。
以汉字作为灵感在体育图标设计项目中完胜,却在核心图形设计项目中完败这一事实似乎说明了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运用汉字的形式结构乃至笔触,但一旦有具体的文字出现在设计之中,就需要审慎对待。汉字是现存的、仍在使用的一种以象形为主要特征的文字,汉字的形意特点让“望文生义”的揣摩与猜测成为文字理解与演绎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历史与文化的经验使中国公众惯于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去猜度一些公共场合、公共事件中文字信息的潜在寓意与真实内涵。而为了应对公众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应,在重大公共活动或事件的决策过程中,对文字特别是标题文字的定夺采取了最严谨的标准。

“唐图”等系列文字方案出局的教训在于,文字作为图形,在切割、组合、重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呈现与读解方式,以及种种读解背后可能引发的公众反应。这种汉字特有的多音、多义及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的属性,其实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以文字为主题的设计方案最终出局的命运。(图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8 唐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前期竞标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结语

本文简要讨论了双奥奖牌、体育图标以及核心图形等国家形象设计项目中的几个案例。真正的洞见来自对过程的反思,会揭示被掩盖或忽略的创见与教训。从中获得的启示不仅是与国家形象设计及组织管理相关的方法与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相关的设计思考和哲学。
笔者认为,北京奥运形象设计被提升到国家形象设计的文化与政治高度,传统图像与文字的象形性、多义性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是设计决策考量的历史根源;而北京奥运的全球影响力及随之而来的舆情考量则是其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对传统图像的挖掘、梳理与再创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推演成为合乎当下世界发展趋势与文化潮流的更宽泛、更具开放性的价值观,将民族传统或区域文化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双奥形象设计的基本定位与最终目标。因此,在传统图像的选择与图像象征性阐释的表象下是中西话语间的观念平衡以及传统象征与现代寓意的关系平衡。

注释:

〔1〕《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02页。
〔2〕《礼记·礼器第十》:“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69页。
〔3〕“Olympic Pictograms Through the Ages”, https://archive./www./interactive/2010/02/24/sports/olympics/pictograms-interactive.html,  2010年2月24日。

〔4〕王敏、杭海《形与意——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图标/指示系统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杭海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0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