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对我说,你就“喜欢”做规划、梳理这类事。
往常没啥感觉,但今天我忽然诧异、灵光乍现:为啥说我喜欢做这件事?
我真喜欢么?不很喜欢
我不喜欢么?也不至于
在别人眼中我的一些表现被视为“喜欢”,当然这个喜欢可能代表:我习惯做、我喜欢做、我经常做。不管哪个层面,都说明我有这个倾向性。为啥会有这个倾向性?思考一下,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
到这里我发现,果然思维都有模型,总结完落进了杨三角和Top模型的框架里。
可我还是困惑!因为我发现,我认为显而易见重要的事情,别人不这样认为。
我继续思考,为什么我认为某些事重要,而别人不这么认为?
我忽然想到【杨三角和Top模型】与【Ikigai模型】相比,缺少了一部分,这也是Ikigai不同之处。
仔细学习Ikigai的四个维度和释意,让我们不禁反思:
个人以为:当①没变,就要主动喜欢。当②不清,就要主动请教。而③④维度,就是我的思考结论:真正的【组织人财】要满足四项要求。
· 保持自己真实开放 · 保持对未来有期待
· 保持对外在有好奇 · 保持对自己有要求
03 为什么要保持真实开放?
每个人都有评判自我和他人的方式,但如何提高自我认知很重要。人总会高估自己的付出和价值,而忽略他人和外界的帮助。真实和开放,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真实才能实事求是、开放才能流动调整,真实开放才能更恰当的自我批判、反求诸己…
真实开放是成长的通道:a是自我认知的当下定位,b是理想状态的未来愿景,连接a与b的成长通道里,需要充盈着真实开放的状态。
真实开放的成长状态,让我们意识到需要从a走向b,而这个走向的过程,又再次要求我们有足够的学习力。
学习力的源泉来自【组织人财】后面三点:
①对未来有期待:如果你目前认为未来无所期待,你怎么还会有学习动力呢?
②对外在有好奇:如果你对外界不好奇,你怎么能够吸收新知呢?
③对自己有要求:当你只是寄托于他人或命运的垂怜,而不愿意付出努力。没自己没有要求,又怎么会迎接挑战、付出行动,突破舒适圈感受痛苦,迎接未可知而看不见的成长?
所以有人满足以下四项特质,就是组织难得的【人财】——组织中最核心的人员——不仅仅是有才干的人、更是能为组织带来财富的人。
· 提倡并践行真实开放 积极主动、开放心态、接受建议、不断调整.
· 愿意展望对未来的期待 主动提出建议、愿意讨论将来、参与未来共建…
当然这四项特质,再进一步总结就是成长思维和学习力,以及多少一点主动担责、利他共赢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