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苏州段是国家南北水运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流域一条重要的洪涝调节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等重要功能。虎丘山作为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风景秀丽的背后是大运河带来的经济繁荣以及深度的文化交流。
在历史沉淀以及现代开发的共同作用下,当地政府根据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云岩寺塔结合大运河打造出了“运河十景”之一的“虎丘塔”。
苏州作为园林之城,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融入了自然之美及人文情怀,创造出了一个个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
作为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虎丘山以其秀丽的景色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遐迩,本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虎丘山,感受苏州园林的魅力。
虎丘山水景
1.虎丘山背景概述
虎丘山的形成,得益于当时经济的繁盛与百姓的富庶。苏州很繁华,集聚于阊门,甚至在明清两代有“金阊”之号。
苏州在当时的旅游风气就十分昌盛,明代,苏州士大夫“画船游泛,携妓登山”,且成一时风气。虎丘自知府胡缵宗创置台阁数重之后,更是“增益胜眺”。自此以后,“四时游客无寂寥之日,寺如喧市,妓女如云”。
从杨士奇的记载中不难发现,虎丘据苏州之胜,成为以下三类人胜游之处: 一是苏州本地人闲来无事,则会选择去虎丘赏乐; 二是士大夫宴饯宾客,必去虎丘; 三是贵人名流路过苏州,工作闲暇之余去虎丘游览。
在清代,苏州民间更是形成一种“游山玩景”之俗。所谓游山玩景,即“春事半在绿阴芳草间,故招邀伴侣,及时行乐”。
1.1
历史沿革
虎丘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虎丘山还只是海中的一个小岛,后来历经岁月的沉淀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于平地上的山丘,那时被人们称为海涌山,后来在春秋时期,吴王将虎丘作为自己离宫所在之处,但时运不济,在吴越之战时重伤死去,他的孩子夫差就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此处,据传言,在埋葬后的第三天,金晶竟变化成为了一只白虎蹲在上边,所以才将此处命名为虎丘。
东晋时期
在东晋时期司徒王珣与其弟司空王珉于山中营建别墅,时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称为东、西寺。后有自北方而来的刘宋高僧——竺道生在此处讲经弘法,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以及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古迹。
南北朝时期
时过境迁,南北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信奉佛教,于隋仁寿年间(601年-604年)下诏各州郡建造舍利塔,由“有寺造样送往当州”,便于统一规则。此举使得虎丘获得第二座塔,塔位于山顶洞晋王琴台故址。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尚道教,对佛教嗤之以鼻,发动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唐会昌五年(845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佛寺佛像并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虎丘山东西两寺当即被拆的片瓦无存。但不久后,佛教又得到恢复,将虎丘山两寺重建并合为一寺,并从山下移到山上并逐步形成保留的依山而筑的格局。此外虎丘山还有一现有佛塔,是五代最后一年周显德六年(949年)至北宋隆基二年(961年)的建筑。
清代时期
到了清代时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虎丘修建了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等建筑并修复大雄宝殿、千佛阁。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建筑变得老旧,遂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千手观音寺、地藏殿等。
民国时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虎丘山经历历史的冲刷最终来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吴中名士金松岑、费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阁于拥翠山庄北。此后十余年,又陆续修建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等。
虎丘山历史沿革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虎丘的空间格局
虎丘整体规划模式呈现“内核外环”,以山体为内部空间,运用河道设计巧妙地构筑了外部空间框架,如同“海中仙岛”一般。以云岩寺塔作为核心建筑向周围辐射,入口一侧设置了以其为中心的连续性山前开阔空间序列,增强了景区纵深度,提升了景观层次的丰富性,使游览视角广域度得以延伸,从景区入口就可以领略独特的山、水、建筑深度融合的园林景致。
虎丘景点与空间格局(来源:参考文献[1])
2.1
仙岛般的建筑布局
历史上虎丘的建筑布局是逐渐分区发展起来的,其中前山与山顶区域一直是景观核心区域。建筑空间设计规划时,总体上运用离心式的“加法空间”设计手法和向心式的“减法空间”设计手法。这 2种手法分别以内部和外部空间作为构筑重心。
《虎丘图》(来源:网络)
据《虎丘图》(宋代萧照)记载,剑池、千人坐、白莲池、云岩寺塔这些核心景观在当时已建造,整体景观格局以虎丘山为景观载体,以云岩寺塔为核心园林景观,巧借山塘河构筑环山游览体系,形成了成熟的造园体系。
3.虎丘的景观营造
虎丘的景观营造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1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虎丘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虎丘山虽然不高,仅36米,但设计师巧妙利用了其自然地形,创造出山峦起伏、古树参天的自然景观。这种对自然地形的充分利用,使得虎丘虽小而景多,别具一格。同时利用地域植被风貌、山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呈现园林景观的意境,展现了园林设计者对自然的感受。
3.2
模山范水的三绝造景
虎丘风景区集中了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宗教建筑文化以及历史名人文化等多方面的造景优势,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
虎丘山风景资源分类(来源:参考文献[1])
在朱长文的《蒲章诸公唱和诗题辞》中提到:“虎丘之景,盖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属,万景都会,西联穹窿,北亘海虞,震湖沧洲,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渟,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他总结的虎丘三绝,观察细致,体会独到,在表达上豪放简括,时见奇峭之笔。
山势之奇此为一绝。小小虎丘山,高约三十多米,登临竟感层峰叠嶂悬崖峭壁,势如千仞,云雾出没,指掌千里。
远眺之乐此为二绝。青山藏寺中,放眼四望,西可见穹窿山、狮子、天平、灵岩、上方等山也是尽收眼底。万顷太湖、烟波浩渺。
虎丘局部鸟瞰图(来源:网络)
剑池深幽此为三绝。剑池不盈不虚,深不可探,池水倒影石崖云影,不盈不涸,终古湛湛。阖闾之葬,三千剑为殉,千古之谜,给剑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剑池也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此处。
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虎丘剑池(来源:网络)
3.3
借自然之景,融园林之妙
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借山光塔影,集全景于一体,恬美如画。内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巧妙地利用了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和自然景观,将园外的虎丘塔、狮子山以及周围的自然风光纳入园内视野,外借虎丘风景区山林之境、云岩寺塔苍鹭环绕之景,形成“山中有景,景中观山”的奇特气象。
万景山庄(来源:网络)
望苏台位于虎丘山顶的左翼,从这里可以远眺繁华的姑苏城,其名字也因此而来。望苏台便是巧借“透窗”手法,利用拱门将山外远景透射园内,形成“身在园中便观景”的美妙观感。2021年,虎丘景区望苏台安装的高倍望远镜正式亮相。该望远镜具有35倍放大倍率,可观看俯仰角40度,左右120度范围,游客可观看到北寺塔、东方之门、苏州火车站等景观。
望苏台望远镜(来源:网络)
拥翠山庄位于虎丘二山门内西侧,总平面呈长方形,占地一亩余,此园无水,但依凭地势高下,依山筑屋,层造而上,各建筑之间点缀峰石花木,有小园林之胜。山庄结合地形,巧借园外景物,布局灵活,视野开阔。在此可仰视虎丘塔,远眺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秀丽风景,别有情趣。
拥翠山庄(来源:网络)
3.4
极富盛名的虎丘秋
在植物的营造上,虎丘外来种的占比很低,这保持了此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体营造出的景观环境与传统苏州园林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是山地景观,植被群落景观营造方式更为丰富且多变。
最值得一提的是虎丘的秋景极富盛名。明人张岱在论及四时城市人文景观时,将扬州清明、西湖春、 秦淮夏、虎丘秋并称。银杏与红枫如一行行情愫交织在黛瓦上,落叶无需扫,自有妙生趣,植物和中国传统造景手法的巧妙结合绘制出了独特的苏秋胜景。
虎丘植物造景(来源:网络)
3.5
历史文化的传承
虎丘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胜地,也是融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虎丘山风景是一个“国山-家山-寺山”整体风景园林造景理念的转变过程。在春秋时期至两宋时期,是虎丘山由自然风景向人文园林景观的转型过程,也是虎丘最富魅力的发展阶段。在两宋时期之前是虎丘的自然山体向风景名胜转变的阶段,直至两宋时期这一阶段,风景园林的造景规模空前壮大,完成从最初的粗犷山体改造到园林化理景的过渡进程,这一时期,虎丘山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寺中藏山”景观,即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
圆洞内石壁(来源:网络)
文:杨凯婷 孙天明 邵钰铭
京杭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公众号
2024.10.22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