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二战的惨痛教训,日本人开始反思当年的外交政策。随着一批批机密文件被解密公布,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内幕渐渐浮出水面。回望那段历史,人们不禁感慨:斯大林的确是个老谋深算的对手,而过于天真的日本人则在国际政治的棋局中吃了苦头。究竟当年的日本人在外交上犯下了怎样的败笔?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

一. 日本在二战前的外交表现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阀利用一起爆炸事件,趁机占领中国东北地区。面对日本的这一暴行,国际社会虽然谴责,但未采取实际行动。膺惯了国际冷眼相待,日本开始变本加厉,决心在亚洲东方建立一个新的殖民体系。

1933年2月24日,日本代表团团长松冈洋右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会场发表一番狂妄的演说后,日本随即宣布退出国联。这一决定被视为日本彻底抛弃国际规则,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从此,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行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的中日战争拉开序幕。尽管如此,英美等国家出于对日本的畏惧和对自身在亚洲利益的考虑,仍在为日本输送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日本由此进一步坚信,只要手中有武力,就能在国际上为所欲为。

直到1941年,日本的外交风向才开始发生转变。这一年,日本狂妄自大,遭到了来自美国的严厉制裁。但就在此时,斯大林别有用心,他主动向日本伸出了橄榄枝。

二. 对苏外交态度的转变

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待苏联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一开始,日本将苏联视为主要的战略目标,热衷于所谓的’北进’政策。

1938年,苏联在诺门坎事件中痛击日军,打了日本一个措手不及。从此,日本不得不暂时放弃’北进’的想法,将战略重心转向中国和东南亚。但与此同时,日本也意识到,必须消除身后的’隐患’,防范苏联卷土重来。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令日本彻底放弃了北上的企图。与此同时,一股热潮在日本兴起,那就是与苏联结盟的想法。

日本外交官们反复策动,试图拉拢苏联加入由德意日三国组成的同盟体系,谋求一个所谓的’四国同盟’。1940年底,日德苏三国外长在柏林进行了关于此事的秘密会谈,但最终因斯大林的冷淡而告吹。

即便如此,日本对于与苏联达成某种协议的企图并未放弃。1941年4月,日本特使松冈洋右再度启程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双方终于在13日签订了著名的《苏日中立条约》。

这无疑是一纸重要的外交文书,表面上维系了苏日两国关系的暂时和平。但事实上,斯大林用这份条约将日本的军事力量牢牢束缚在了亚太地区,为自己下一步对付德国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而天真的日本人,却只顾着对苏联的戒备了。

三. 疯狂的1941年

1941年,对日本而言堪称命运的一年。这一年,日本的外交策略可谓昏招连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令其在太平洋战争的沼泽中越陷越深。

年初,德意日三国签订了闻名遐迩的’反共产国际条约’,试图凝聚成一股新的轴心力量。日本企盼通过这一联盟实现其在亚洲的野心,并最终推翻英美在远东地区的统治地位。

然而,在与德意同盟的问题上,日本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分歧。德国人主张优先打击苏联,而意大利人则将矛头指向地中海地区的英国。相比之下,日本的目标是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三国盟国无法就战略目标达成共识。

就在这种状况下,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于4月中旬赴莫斯科,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秘密会谈。最终,双方于13日签订了著名的《苏日中立条约》。

这无疑是日本当年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斯大林出于阴谋在苏日之间挖了一个深深的沟壕。该条约使日本在东方的军事行动获得确定性,但也被斯大林钳制在了亚太,无力对付苏联在西方可能打开的新战场。

时至今日,这份条约的真正含义仍有待探讨。但从结果来看,斯大林当时无疑是将日本人彻底钓上了当,斡旋到了自己最希望的局面。

日本人反思二战:最大的外交败笔在哪?不禁感叹:斯大林棋高一着

接下来,日本人更是判断失误,在与美国的外交谈判中节节败退…

四. 美国对日施压升级

1941年,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越演越烈,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强硬的经济制裁措施,试图遏制日本的扩张步伐。

7月,日军为确保对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发动了对南部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进攻。这一行动彻底激怒了美国政府。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当月26日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并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作为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日本从此被切断了工业命脉。

8月1日,美国将制裁范围扩大到冻结日本在美国及其属地的一切贸易,并禁止日本船只入港。9月,英国、荷兰也陆续效仿美国,对日本实施同样的禁运措施。

在经济上受到如此重创,日本的政府内外开始产生巨大分歧。一方面,亲和派主张顺从美国的要求,尽快与之达成和解;另一方面,主战派则坚持打开生命线,即使不惜与美国开战。

11月16日,东条英机内阁在御前会议上做出’击败美英并自立于东亚’的决定。与此同时,日本特使被派往华盛顿,同美国政府进行最后一轮和平谈判。

美国方面摆出一个强硬态度,除了要求日军从中国撤军外,还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基本上是要求日本完全放弃在亚太地区的一切扩张主张。

11月26日,在谈判陷入彻底僵局之际,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发来一份加急电报,致使日美双方的最后一点余地也被拦腰斩断…

五. 珍珠港事件的导火索

1941年11月下旬,日美和平谈判已陷入完全僵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份电报从夏威夷的珍珠港送往华盛顿,彻底决裂了双方的最后一线希望。

11月26日,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发出一份加急电文,称日本军队正在向夏威夷岛集结。电报还透露,如果发生开战,该舰队可能会遭到’防务上的打击’。

华盛顿方面对此深感忧虑,于27日决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在8天内做出明确答复。这无疑是对日本人的一种极大羞辱和挑衅。

面对如此强硬的态度,日本人感到无比愤慨。东条英机政府于12月1日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正式做出’与美国及其同盟国决战’的决议。

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于11月5日成立’第一总军针’,统一指挥即将发动的’Hawaii行动’。其主力舰队被秘密集结于广厦湾内,等待着总攻击命令的下达。

12月7日凌晨,位于夏威夷的日本密探终于发出’气象信号’,预示着进攻时间已到。当天上午,以山本五十六海军中将为司令的联合舰队出击珍珠港,给美军造成惨重损失。

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一时间,亲日派在美国内部声音骤然减弱,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呼吁赶快解决与日本的矛盾。

为了应对珍珠港事件,罗斯福迅速向国会宣布进入’矛盾状态’,并于次日正式对日本宣战。英国等国随后也纷纷向日本宣战。

就在这个时候,斯大林终于按捺不住,在苏德战场大获全胜的前提下,决定加入反法西斯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