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台文旅集团

本信息图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东台古属海陵(泰州)
古称晏,又称西溪、东亭
其方位在海陵以东
地势高于海陵,故取名
‘东台’

  东台历史悠久,公元前117年(西汉元狩六年)建西溪镇。
  公元937年(南唐升元元年),海陵监驻“泰州”东北之东台场,东台之名从此而来。
  公元974年(宋开宝七年)海陵监移如皋,设西溪盐仓。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过西溪盐仓监。

  在东台,这些名字已传承千年

↓↓↓

1

八字桥


  据记载,八字桥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较浙江嘉兴的八字桥、昆山周庄的双桥分别早建100多年和200多年。位于东台西溪泰山护国禅寺门前,横跨晏溪河,南北向,有着“一步两顶桥,两桥通三岸”的美誉。

  古镇境内的雄河(又称鱼行河)和晏溪河穿镇而过,在镇内形成“丁”字形汇合,沿岸的酒馆、茶社、商铺、民宅栉次林立,人们来往极不方便,为解决两河三岸的百姓交通,范仲淹在两河的汇合处主持修建了两座桥,东西向的为通济桥,桥长18米,宽5米; 南北向的为广济桥,桥长25米,宽5米。为了方便水上行船,两桥均为单孔拱形结构,都用纯青砖砌成,青灰色调,马鞍似的桥身,桥洞高敞,风格一致,犹如一对孪生兄弟,行舟远望,半圆形的桥孔,像两座古城门。因两桥相联,呈“八”字形,故被人们称为“八字桥”,


时过境迁,如今的八字桥
已不复当年市井繁华景象
岁月流转 默默守护着身边留守居民
桥面斑驳苍老,镌映着时间的痕迹


2

泰山寺


  在东台 新年里到泰山寺敬头香是为习俗
  香火极其旺盛 香炉烛台处 烟火缭绕
  大门外 斗香林立 烟雾朦胧 远远望去 宛若仙境

  护国禅寺(俗称泰山寺),位于西溪河南,通圣桥下,与海春轩宝塔毗邻。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泰山寺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迄今已近800年。
  与其他名刹大门南向截然不同的是,泰山寺开门向北是为一奇。据清嘉庆《东台志》记载:旧寺南向,无末,境内白驹场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率大军经过,屯兵于此,不慎失火,庙宇尽成灰烬,惟诸神像犹存,但都转向朝北,居民骇异,遂建庙北向。
  二奇。“一寺五庙”,关帝庙、华佗庙、神农庙、鲁班庙、祖师庙、巧布寺中,故有之称。


西溪塔影寒山月
东海钟声古寺风
惨遭2次大火的泰山护国禅寺历久弥坚
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3

广福寺


钟鼓齐鸣
梵音吟唱


  东台西溪广福寺,是江苏地区最早的寺庙。西溪广福寺包括东、西广福寺。东广福寺在西溪镇东,建于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年~前87年〉,又名承福院。
  汉章帝年〈公元76-—88年〉间,后人修缮承福院,并具表朝廷,奉旨赐名奉孝寺。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重行建造,更名永安寺。
  乾元年〈758〉僧人无复化缘修葺,奉旨赐名永安寺。宋治平四年〈1064〉奉旨加赐寿圣寺,南宋绍兴年间〈1132〉更名东广福寺,沿用至今。


如果你是东台人,这些名字应该知道!

4

缫丝井


  天女常辞金井栏, 至今泉水尚清寒。

图为旧照

  缫丝井位于东台市西溪广福寺内, 传说七仙女寻找淡水煮丝, 用金钗插地点化出来的一口淡水井,故名缫丝井。
  井口有圆形石栏.“口小而中宏深, 味极甘, 大旱不涸, 每至春深, 井生草, 根长丈余, 人以为仙迹”
  明英宗天顺六年, 陕西巡抚李诚莅临此地, 查问缫丝井的遗迹, 并慷慨捐银, 在井上建六角亭。


  七妹汲水缫丝的佳话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妹当年的养蚕缫丝的文化习俗在东台逐渐传承下来。如今的东台,被誉为“丝绸之乡”,名震九州,蚕丝绸成为东台的十大文化名片之一。

沧海桑田
昔日“七妹”已远飞天际
但我们在时光的交错中
口耳相传着历史趣闻


5

东魁星阁


  魁星楼和海春轩塔,是东台古代两座最高层建筑。海春轩塔至今还巍然耸立,而魁星楼惜毁于战火只存于记忆中。


  嘉庆年间,东台地方人士金泳堂等二千余人,自发捐款,于学宫东南(原陶瓷厂旧址)购地数十亩,筹建文昌阁。
  于嘉庆十五年(1810)三月择吉开工,至十六年(1811)七月竣工,历时16 个月,耗资白银6600 余两,它集中了扬州地区能工巧匠的智慧,荟萃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华,风格独特,美仑美奂。
  文昌阁,砖木结构,阁高24 米,八面,三层,第三层开16 扇木窗,内有木梯可供登临,复盖琉璃瓦,攒尖葫芦形风火铜顶,直指苍穹。
  当朝阳从东方升起,美丽的阁影倒映在东文庙清澈的泮池里,犹如一枝彩笔搁在石砚之上,妙景天成。蓝天白云下,文昌阁(东)与海春轩塔(西)在绿野上东西遥望,极富诗情画意。 


6

海春轩塔


  海春轩塔,是江苏现存古塔中的老寿星,距今已有1380多年。千年风雨,沧海桑田。海春轩塔见证着时代更迭、历史变迁,传承着东台的文明。
  据清嘉庆纂修的《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当时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海和导航,故称“镇海塔”。
  塔高21米,底层直径7.2米,共7层8面8角。绕塔而望,上面的6层8面,每一层每一面的叠梁短檐下,有8位佛像和佛龛,共48位。
  塔尖的宝顶为铜葫芦造型,重约200公斤,用“烽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的不同,能变幻成7种色彩。
  到了唐朝中期,朝廷为了治水,安排一位名叫李承的官吏前来东台西溪修捍海堤。他看见当地经济繁荣,认为原有塔名已不能体现春回西溪、渔盐兴旺的特色,于是便将它改名为“海春轩塔”,并吟诗一首:“东筑点将台,西有溪通淮,海轩春潮旺,皆由此塔来。”


7

三昧寺


  东台城西门太平坊内九龙港畔,有一条与彩衣街成“丁”字形的小街,街上原有一座年逾千载闻名遐迩的古刹三昧寺(寺街77号炭厂对面)。据史料记载,其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圣果院,清康熙帝赐名“慈济寺”,乾隆帝时又易名“三昧寺”。
  东台八景之一“圣果晨钟”曾使三昧寺闻名于世,宋《舆地纪胜》、明天启《淮南中十场志》、清嘉庆《东台县志》、《晏溪志》、《西溪镇志》、《泰州县志》对三昧寺均有记载。千年古刹三昧寺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虽然终结,但它那悠久的历史却永载东台史册。



古之东台
写不尽的故事
今之东台
说不完的人文逸事


文章作者:生活在东台综合自东台人论坛dt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