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来读书会,都各有各的探寻。
很多人来读书会,也并非为了读书。
这些我都知道。
读书会开了近两年,我大概也练习出了一些识人的眼光。
我学会了看面相。
有人就是来看看你是谁,你想干嘛?然后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人谁也不是,做的事情也没什么话题感,不好玩,悻悻然就走了。
有的人是来求证某事的,也许是来求证自己的,求证自己的骄傲,惶恐,不安,或笃定…..
大部分人是来学习的,来寻找同伴,同类的,果真找到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在读书会也有成长,这个成长是可以显化的。
最初我充分显示了自己好为人师的本性,遇见什么人,听到什么问题或疑难,我都拼命去分析,解释,提建议,给方向。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大家的心中早已经如月光般明朗,大家都放下了,只有我没有放下。
我还常被自己感动。
“道在心悟,岂在言说。”
“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
今年读到这两句话时,我真有醍醐灌顶的醒来。
从此我学会了少说话。
小水-“在松弛感中体会论语的智慧
之前总是在听课或分享中很想去聚焦一些有用的,切题的信息,觉得说其他一切都是浪费时间。
而汪老师的读书会是她在说 又像不是她在说,不急不躁,步步引领,一次一句论语,本来就是一个让人觉得很慢的节奏,但每次有收获满满。
曾经有朋友来读书会,说是要加强自己的表达力,孔子的语言,很符合“温而厉”的特点。
成年人想要练习口才,一般都是关系处理上有了挑战,多说话容易,少说很难。
一个人的口才是如何变得让她自己满意的呢?
我们都知道,孔子不喜欢话多的人,更不喜欢说话漂亮,行动配不上语言的人。
“好好说话”几乎是衡量关系的一个硬指标。
根据观察,大多数的人,根本还谈不到是在“表达”,仅仅是随便说话而已,仅仅是不间断吐槽而已。
什么时候,一个人才可以做到她自己期待的口吐珠玉,又有温度又有高度,情理兼备?
我发现,很多人,一定要把所谓的“废话”说够量了,她才能换种“说法”。
换说法,其实是换个活法。
你心里半辈子的委屈,不满,不甘,是没有办法像窖藏一样,一直存起来,等着酿出酒香的,除非你是个酿酒师。
大部分的人,需要把里面的杂质全部挥发干净,才能呈现自己做人的质感和底色。
当一个人在不停地讲述中,在一个充分接纳,理解,支持的环境里,慢慢放下自己执念,委屈,偏见,在心里种下原谅,遗忘,肯定,温和、爱的种子,她的语言就会改变。
我搞了这么久,发现读书会的意义正在于此,也才明白大家所谓的“今天又获得了能量”的意义,也许也是这样的原理。
但改变总是很艰难,理学家朱熹早就看到这一切了。
他给了我们“本性自足”的困难,也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每个人身上都有天德。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但人为什么出生完美,德全,现实中看到的人却总是千差万别,差强人意?气质禀赋,欲望,这两座铁笼子困住了。
“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常有息者。”-又是信心不断。
人的时好时坏,反复螺旋,这都是必然的。
所以,你也许今天做到了少说话,说好话,明天又开始毒舌,满屋子都是你的尖酸刻薄,这也是你。
因此,在读书会,既要多说话,描述你生活的美,也要少说话,呈现你内在的美。
判断你在读书会是否有收获,就看看你是否学会说话了。
本期读书会剪影:
来看她们眼中最美的秋天:
我们的暖场问题是描述你心中最美的秋天?
这个非常暖,我看到了特别多美的瞬间。
有之之在香山瞭望塔上2小时的读书,还有那带着人的温度的一袋自家种的很红的红辣椒,有琦琦回忆中农村的秋天,那是在秋天感谢春天,在收获时感谢耕耘的深入,有飞机上看到的一眼千年的俄罗斯白桦林,有易琳与三五好友在三山五园骑行后的自在与释放,有阿贝向往无比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有麋鹿的秋天,有亚玲在胡杨林看到的超越胡杨树的人群之美,有牡丹姐姐口中老舍的北平秋,有小水从北京城回乡后的乡村稻田,有当下背靠颐和园昆明湖的阳光充足,有Cathy心中渴望的远方……
美莫过于心灵,美是旁观,美亦是创造,美稍纵即逝。
““生时于心”,是也。
易琳的孩子问她: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妈妈非常浪漫地说:“你曾经是天生的星星,有一天看到了我,我跟你说,我会永远爱你,所以你便选了我做你的妈妈。”
有一天,妈妈因为孩子起床慢,发脾气了,孩子哭着说:
“妈妈,我曾经是天生的星星,我的妈妈本来是月亮,但你因为你说了你会永远爱我,我才选你的。
现在你能不能抱抱我?”
唯真,善,美,永恒。
“行不由径”:
之之和小莎是走在生命节奏中的,她们的孩子也因此拥有了成长的过程,这很难得,也是触动我的部分。
当你找不到路时,就去找光明大道,跟着走。
读书会,在你心中,我心中,各有春秋。
带着你的四时之景,来一期一会吧。